第十三章 制度授权——让管理回归简单

2015-03-06 15:04:56 发布 | 17032字

身为管理者,可能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忙得不可开交,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事情真的需要你去做。其实你只需要把这些事情统筹分类一下,把关键性的事情留给自己,把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授权给合适的下属去做,并给他们提供指点和支持。这样管理就会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记住,伟大的管理者是最有空的,他们绝不会当老黄牛,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该由自己做,什么事情该授权给别人做。

经营企业靠的是“王道”,而非“霸道”

经营和管理企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叫“王道”,一个叫“霸道”。所谓王道,指的是做一个产业,要和别人合伙来做,一起把产业做大,让大家都有钱赚,使大家的路越走越宽。所谓霸道,是指一人独大,这个产业我全做,形象地说就是“走我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就是典型的“霸道”经营。

从竞争态势上来看,在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形成“一强多弱”的格局之后,即便“一强”处处占据上风,但如果“多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一强”,“一强”也不一定能完胜。而且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的口碑很重要,“一强”能否聚拢下线企业,能不能得到其他企业的支持和消费者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实力再强也不要处处显露“霸气”,因为做人不能太“霸道”。

某公司的张经理发现市场上出现了窜货,于是向总经销商反映情况。总经销商对此反应冷淡,嘴上对张经理说:“我马上派人去查,查出来就要严厉处罚。”但过了几天,总经销商依然没有查出货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没办法,张经理只好亲自出马,去零售商店询问情况,通过层层查下去,最后发现是总经销商自己窜的。张经理非常气愤,但为了赚钱,不好与总经销商撕破脸皮,但是心里却想着:“你和我耍心眼,看我以后怎么对付你,吃了我的,早晚让你吐出来!”

案例中,那位总经销商的行为不仅是“霸道”,更是“贼道”。他在经商中违反了诚信原则,用非正当手段牟利。这种做法只会引起合作伙伴的极大反感。这样的总经销商,早晚会砸烂自己的招牌,因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一家实力较强的企业,也许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你的成功会引起同行的敬重。但是管理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天下是自己的,霸道得不可一世。要知道,得人气者得天下,无论你的企业实力多么强大,如果“失道”,必然寡助。李嘉诚那种“有钱大家赚”、“要对手不要敌人”的经营思想,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学习。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却没有任何“霸道”作风。相反,他处处表现得很平和,对待同行企业,十分尊重和友好,充分彰显了“王者风范”。当年牛根生等企业家组团拜访李嘉诚,当时的李嘉诚已经79岁了,但他却早早地守候在电梯前。当代表团从电梯里走出来时,他和他们逐一握手。席间,李嘉诚逐桌坐下,和每一位成员亲切交谈,回答他们的提问。当代表团告别时,李嘉诚再次将他们送到电梯。从李嘉诚的表现和他一贯的经营思想来看,他所奉行的是“王道”经营思路,而绝非“霸道”。

俗话说得好:“多一个帮手,就多一条出路。”做生意也应与人为善,而不能不顾同行的利益,否则,就很容易树敌,就会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孤立。反过来,如果像李嘉诚那样,即使自己是一家独大,也懂得与人合作,并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达到利益均沾,虽然短期内可能少赚一点,但从长远来看,会获得数不尽的合作机会和源源不断的利益。这样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

管理者不能事必躬亲,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很多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领导者往往一人多能、一人多职。随着公司慢慢发展壮大,有些事情不需要他们去做了,但他们已经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结果,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领导者往往迷失在繁杂的事务里,效率低下。

其实,真正做大事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企业管理的众多繁杂的事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哪些该“为”,哪些该“不为”。对于那些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好,对于那些不应该自己做的事情,授权给他人去做。

优秀的领导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决策”和“用人”上,他们认为做好了这两项工作,就能全盘性地把握大局,至于那些具体性的事务,他们不会牵扯太多的精力,而是大胆地交给下属去办。在“有为”与“无为”中把领导与下属拧成一股绳,实现最大合力。

有一位企业家管理方式很简单,他只过问3件事:财务状况、产品质量、市场反馈。他认为这3件事关系到企业的命脉,把关好这三方面的事务,公司就能稳步地发展下去。也正是因为他敢于放手那些小事,他才有时间悠闲地旅游和打球。

这位企业家的做法是高明的,他没有被纷繁的企业管理事务和市场乱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了经营的几个关键点,而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这样他才能跳出企业这个庞杂的“局”,用乐观、冷静、理智的思维去思考企业的未来。

美国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就是这么做的,他对部下采取“放任”的态度,把公司的很多事情都交给员工去打理。他鼓励员工“先斩后奏”,经常对员工说:“很多事情你们自己拿主意就好,不用事前向我请示,如果每件事情都向我汇报会错失掉很多时机。”索罗斯为什么大胆放权给员工呢?其实,这与一件事情有很大关系。

有一次,索罗斯从国外出差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来,秘书就抱着一大叠文件过来让他签字。这些文件都是他出差的日子里积下来的,索罗斯翻看了文件之后,发现里面有几个文件还非常重要。索罗斯非常生气地质问道:“部门的经理都在忙什么,这些文件为什么不让他们签,你知道耽误的几天浪费掉多少机会吗?”

秘书一脸委屈地答道:“这都是你自己定下的制度,每份重要文件都必须交给你亲自过目。”索罗斯听后,马上想起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这句话,顿时觉得自己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是他立即召开部门经理会议,向大家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除非碰到你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否则不要耽误我打球的时间。”

从此,秘书再也没有抱着成堆的文件来找索罗斯签过字。有时候,索罗斯会自我解嘲道:“这帮家伙都把我晾在一边,不再理我了。”正因为索罗斯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下放权力,他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公司战略层面上的问题。

当然,下放权力给员工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展不闻不问,任由员工“胡作非为”,而是让员工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管理者只有做到了这点,员工才能有机会获得成长,也才能让自己告别“穷忙”一族,更好地去思考和把握企业发展的大局。

领导的任务不是替下属做事

孔子在论语中讲:“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指的是不去做不该做的事,这样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可是很多管理者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做得多就等于效率高,总习惯于“一肩挑”,把下属该做的事情也做了,以为这样能赢得下属的敬佩。如果真是这样,领导者要下属干什么?那还不如他一个人单干。

王强是某公司的企划部总监,每当他和朋友谈及近况时,他就会说:“最近忙死了,公司有新品上市的企划,我要做产品定位、广告创意、软文写作、上市活动设计、物料制作等等一大堆的事儿,我还要巡视市场、拟定促销方案、媒体购买和执行促销活动……”

朋友们感到奇怪,就问:“你是部门的领导,你手下还有一帮人呢?他们干什么去了?怎么都由你来干呢?”王强则无奈地说:“他们?别提了,他们有他们的事做,况且这些事他们也做不了……”事实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当王强忙碌时,他的下属们都在做什么。

当王强坐在电脑前面苦思冥想几个小时,只为写一个企划案时,他的下属们已经浏览了很多网页,然后在互联网上看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NBA直播;当王强为了制定一份新的市场管理制度,把头皮都抓破了时,他的下属们已经聊完了国内明星的花边新闻,开始将话题转移到科比的风流韵事上了;当王强为了一份印刷品、几样物料、一则报纸广告,多次往返于公司与印刷厂、广告公司、报社之间时,他的下属们正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吃着零食,天南海北地神侃瞎聊。

为什么王强不将手头的工作分一部分给下属做呢?他完全可以安排下属做市场调研,安排下属负责软文写作,安排下属拟定促销方案。难道他担心下属做不好?如果他的下属连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都无法胜任,那当初公司又为什么经过层层筛选,将这些人招聘进他的部门呢?

请不要笑话王强,因为很多管理者和王强有类似的表现——上班比谁都早,下班比谁都晚,做的事比谁都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而他们的下属却闲得没事可做,只好通过上网、游戏、看新闻、聊天来打发时间。管理者为什么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呢?因为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事情,都被他包揽下来了。说得更明白一点,他们在做自己应该做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在任劳任怨地替下属做事,“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管理者并不同于普通员工,他们通常是战略任务的制定者、任务的下达者、工作进展的监督者,而不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如果管理者“闲”不住,把原本应该由员工做的事情做了,那他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颂的领导者。相反,他是一个拙劣的领导者,因为领导者的任务不是替下属做事,而是让下属服从自己的命令,替整个团队和公司做事。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给下属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

一棵树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平台。优秀的管理者总是在人才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给他舞台,给他机会,给他信任,给他支持,使他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战国时期的平原君赵胜就是这样的人,当年若不是他给毛遂一个参与说服楚王的机会,毛遂也就不会有会晤楚国君王的平台,纵然他很有才华,也难以展现自己。同时,恐怕赵胜说服不了楚国与赵国联盟,赵国就难以获救。由此可见,给下属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成就的不仅仅是下属,更能成就整个团队、企业和国家。所以,管理者要懂得给下属机会,为下属搭建舞台,信任并支持下属去展现自己,这也是成就企业的重要良方。

晋商曹氏在沈阳开设富生峻钱庄,投资七万两白银,并让掌柜全权负责经营。可是历经几年,掌柜非但没有为东家赚到钱,反而把东家的钱赔了进去。当曹氏听到掌柜的汇报时,不但没有斥责掌柜,反而安慰他说:“这次亏损不是你的经营失误,也不是你能力不足所致,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你不用自责。”

又过了几年,富生峻钱庄依然亏损,掌柜觉得对不起东家,抱着愧疚的心情提出辞职。但曹氏却很信任他,再次安慰他:“做生意有赚有赔,我相信你的能力。”然后又拿出第三笔本钱,鼓励掌柜大胆去干。

在东家的信任与激励下,掌柜决心全力以赴,为东家赚钱以报答东家。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调整了经营策略。几年后,富生峻钱庄把前两次亏本的钱都赚回来了,而且还获得了巨额盈利,并成为沈阳金融界的大户。

给下属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即便下属曾经在这个舞台上有过失败的表演,只要他有实力,你就不妨给他一次为自己正名的机会,一次不行,再给一次。相信下属在你的这种信任下,一定会不辜负你的期望,做到你想要的结果。

有一位经营管理超市20年的总经理,在总结自己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如何保证超市效益蒸蒸日上时说,“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借助别人的手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要想提高管理效率,要想企业生生不息,管理者就要充分的信任下属,积极为下属搭建舞台、创造机会,然后授权给下属去干,让下属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证明管理者的用人有多么明智。最后,下属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聪明的管理者就应该这样:不断给下属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把任务交给下属,然后在一旁关注下属、支持下属,必要的时候给下属一些指点,与下属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管理者了。

管头管脚,但不要从头管到脚

权力是管理者依仗的最大资本,有了权力之后,管理者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但不少管理者把权力当做监控他人,显示个人权威的工具。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战略目标的制定,到战略目标执行的各个环节,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在这种严格控制中,最忙最累的人是管理者,最反感最失望的是员工,而且企业发展的局面迟迟无法打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人问一位将军:“什么人适合当头儿?”将军的回答是:“聪明而懒惰的人。”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战略目标,然后找正确的人去实施。

管理的奥妙就在于“管头管脚”,但千万不要从头管到脚,这样才能使管理变得简单有效。但是,很多管理者有一个通病,他们习惯于相信自己,不放心别人,经常不礼貌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这个通病形成了一个怪圈:管理者喜欢从头管到脚,越管越变得事必躬亲,独断专行,疑神疑鬼。这也让部属们越来越束手束脚,感觉不舒服,并渐渐失去宝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得弱智病。

要想管好“头”,就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做什么”和“谁来做”。“做什么”是战略,是目标,谁来做是授权,也就是说管理者清晰地描绘企业的未来,制定战略路线和具体目标,然后将具体的目标分配给合适的员工去完成。

身为管理者,要做的是给员工创造一个宽松、信任并能获得强有力支持的工作环境。杰克·韦尔奇说过:“我的工作是为最优秀的职员提供最广阔的机会,同时最合理地分配资金。这就是全部。传达思想,分配资源,然后让开道路。”与此同时,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将具体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员工的潜能自然会迸发出来。

要想管好“脚”,就要坚持以工作结果论英雄。举个例子,在越野比赛中,只要规定起点和重点,以及比赛的路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冲击冠军。至于谁快谁慢,为什么快,为什么慢,越野比赛的举办方根本不用去管。

同样的道理,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可以这样做。比如,有些高科技公司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不规定员工几点上班,几点下班,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对于特定的任务,管理者只给员工一个完成的期限,具体怎么完成由员工自行安排。最终,以结果来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这样能给员工足够的空间,员工也会回报公司更多的努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只有把权力放出去,你才是真正的权力拥有者

“紧攥着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才能拥有全世界。”用这句话来形容授权的重要性再恰当不过。身为管理者,你不能沉浸于掌握权力、拥有地位的喜悦中,而应该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积极带动下属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总是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处处控制着下属,那么你不可能做好管理者,不可能把企业带向新的发展高度。

权力是公司赋予管理者来管理公司的,而不是管理者耀武扬威、控制别人的武器。当管理者把权力攥在手里时,其实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是权力的奴隶,是企业的罪人。

习惯于相信自己,对别人不放心,喜欢粗鲁地干涉别人,这是许多管理者的通病。这样做会形成一个怪圈:管理者喜欢从头到尾地管,喜欢事必躬亲、独断专行,还会变得疑神疑鬼。同时,下属越来越束手束脚,养成依赖、封闭的习惯,最后他们把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管得越少,成效越好。”要想管得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权力放出去。这不仅是一种管理的境界,也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和胸怀。韦尔奇认为,管理者不懂放权,事必躬亲,只会累坏自己。退一万步说,管理者不为企业着想,也要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为此,你必须学会放权给下属,这样解放自己,让管理回归简单。

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领导者唯有授权,才能让自己和团队获得提升。”当你认为某个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时,你要做的就是给他权力和自由,信任并支持他做好该项工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属也才有机会大显身手,为企业创造效益。

要做放权的刘邦,不做专权的朱元璋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都不得要领。于是,他只好自己说出答案:“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的话既表明慧眼识人的重要性,更表明信任下属、正确授权的重要性。说到授权,有些管理者可能会这样想:“如果我把权力授予下属,那我所掌控的权力就少了,如此一来,我这个管理者岂不是名存实亡?再者,下属有了权力之后,如果胡作非为,我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在古代战争年代,授权给下属往往有很大的风险,下属权势大了之后,可能篡权夺位,这样后果岂不是很严重?

其实,授权并不等于放权,授权只是将一部分权限交给下属,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根本性的大权仍然掌握在领导者手里,就像放风筝一样,领导者始终牵着风筝的线。当风筝飞行路线有所偏差时,领导者只需轻轻拉一拉手中的线,让风筝按自己的期望去飞翔。

况且,授权的目的是为了把公司经营管理好。如果领导者在意权力上的争夺,把权力紧紧攥在手里,那么仅凭你一人之力,是难以把公司管理好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领导者每天操劳,甚至都累趴下了,公司发展却一塌糊涂。这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授权。如果懂得授权,那么管理将变得轻松许多。

与刘邦的英明授权相比,明太祖朱元璋的专制集权做法,就显得太过愚蠢。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专权的做法立刻暴露出来,他诛杀开国功臣,以廷杖、文字狱凌辱官员,废除了丞相,集大权于一身。这些专制的做法使得当时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一时间人才凋零。但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朱元璋虽竭尽全力,但是拼上老命无法承担。

其实,企业管理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搞专制主义是难以将企业管理好的,唯有懂得放权,正确授权,给部属充分发挥能力的机会,才能借众人之力,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

领导者确定一个战略目标后,让下属自主发挥聪明才智去实现这个目标,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身为管理者,绝不要对员工的具体工作指手画脚,你只要给他们指定一个方向,把具体的事务交给他们就行了。

管理者要明白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你非常有才华,靠你一个人来指挥一切,你终究还是忙不过来的。因此,你必须学会有效地授权,让整个部门的每个员工都动起来,让大家自发地做自己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合理授权,给员工足够的空间发挥

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最佳手段是抑制过剩的权力欲,而不是放纵自己的权力欲。因为管理者是带领下属完成目标的领头羊,而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实现目标的孤胆英雄,因此,通过合理授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动下属积极性,是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去做的事情。

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是这样的:他们最大限度地把权力授予给下属,并全力支持下属的工作。他们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下属能把工作做好。

员工不是机器,不是工具,即便是生产线上的员工,也需要一定的自由权限,当他们疲惫时,可以停下来喘息;当他们精神抖擞时,可以加快工作速度。这种对自由的渴望,是每个员工都具有的心理。杰克·韦尔奇的实践证明,把决策权尽量下放给那些做事的员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做事的效率,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工作,了解真相。

通过权力下放,可以表达对员工的信任,激起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个负责具体工作的员工,都把本公司的发展和前途看作自己的职责,使每一个拥有独当一面的有能力的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不过,有两个问题值得管理者们注意,第一个问题是:合理授权,重在“合理”,即授予员工的权限应该与具体工作相匹配,既不能权力过小,也不能权力过大。第二个问题是,合理授权之后,绝不要干涉员工。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两个问题。

首先,关于授权的“合理”性问题,有这样一个案例:

赵总属下有几名得力的中层管理者,他对这几位管理者都非常信任,经常把公司一些较为重要的事务交给他们。只不过,赵总授权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授权过多。

比如,公司有个重要客户需要公关,赵总会对一位中层说:“这件事交给你了。”但是这位中层正在负责人才招聘工作,他去公关重要客户了,谁负责招聘工作呢?赵总说:“人才招聘工作继续由你负责。”可是这位中层除了负责招聘工作之外,还在负责采购工作,于是赵总又说:“采购工作继续由你负责。”

就这样,这位中层一下子负责3项工作,赵总给了他很大的权限:“有什么问题自己决定,需要资金直接找财务,就说我发话了。”但问题是,这位中层一人负责3项工作,明显力不从心……

在这个例子中,赵总给属下授权过多,导致属下压力过大,可能会累垮了属下,还会影响工作完成的质量。这种过度的授权,是每个管理者都要注意避免的。最好的做法是,一次只授予一种权利,让员工专注地完成目标,这样便于执行到位。

授权以后绝不去干涉下属,这是管理者自信的表现,也是信任下属的表现。如果你不信任下属,就不要把权力授予给他。正如美国内陆银行总裁曾说过的那样:“授权给他人后就完全忘掉这回事,绝不去干涉。”

挑选合适的授权对象

选择合适的授权对象,是管理者授权的第一步。怎样才能选出最合适的授权对象呢?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准授权对象进行细致的考核,了解其人品、能力、特长和工作经验。

管理学大师杰夫曾经说过:“善于发现人才还是第一步,只有真正用好人才,才能真正产生效益。”因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有把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把最合适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才会发挥最大的潜力,把工作做到位。

在柯达公司的发展史上,曾有段时间前后更换了五位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接二连三的失败引起了柯达股东的不满,在强大的压力下,董事长凯伊·R·怀特被迫辞职,然后由乔治·费雪担任公司的总裁。

53岁的费雪是一名应用数学博士,他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摩托罗拉公司任职。他明白担任柯达总裁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当媒体问他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带领柯达走出困境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柯达有自身的优势,我希望在公司现有的基础之上,寻求令人鼓舞的增长。”

如此简答的回答让人吃惊,很多媒体认为他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分析家格勒热还说:“我认为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样。但是如果费雪做到了,那将是商界一大奇迹。”很明显,外界人士并不信任费雪能帮柯达不利的发展局势。

然而,费雪上任之后立刻放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开展电子学产品业务,第二把火是压缩贷款。第三把火是加强企业产品宣传,这三大举措,帮助柯达一步步走出了困境。这个时候,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美国市场评论家们才意识到,柯达高层当时让费雪来担任公司总裁是多么英明的决定。

费雪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柯达公司管理层最合适的授权对象。站在柯达公司管理层的立场上来看,选对了授权对象,企业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把正确的人放在合适位置上,人才的潜力可以最大化的发挥,成功将变得易如反掌。

1903年6月,亨利·福特创办了福特公司。公司成立后,他设计的“A型车”在一年内销售了一千多辆,之后他又设计了N型车、R型车、S型车,每一款车都十分畅销。1908年,福特公司又设计生产了具有现代意义的T型车。这款车从问世到停产,福特公司一共销售了1545878辆,大大提高了小轿车的普及率。到了1925年,福特公司每天能生产9109辆车,平均每10秒钟生产一辆车,创造了世界汽车史上的奇迹。

福特公司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呢?这与亨利·福特正确的授权有很大的关系。亨利·福特聘用了管理专家沃尔·弗兰德斯,让他全权负责生产方式的改革。在弗兰德斯的努力下,福特公司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使福特公司得以茁壮成长。与此同时,亨利授权给技术员C·W·艾夫利和威廉·克朗,让他们负责将发动机、主轴、磁电机组装这三条线上使用的“运动组装法”推广到总装配线上,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才使得福特汽车公司有了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

当别人问亨利·福特的成功秘诀时,他说:“我的成功来自于成功用人。”在他看来,把权力授予合适的员工,就等于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从而带动企业发展。

科学分配任务,把正确的事情交给正确的人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管理者:他们整天到晚忙忙碌碌,时间一天天过去,却没忙出头绪,没有忙出成效。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团队的各项工作都卡在他们手里,而员工却闲着没事做。聪明的下属想帮忙,他们却不领情,认为下属瞎操心。当被人说他们工作方法不对时,他们却振振有词:“做事要慢慢来!”

遇到这样的管理者,不知道是企业的悲哀,还是员工的悲哀。这样的管理者通常不知道:身为管理者,最该做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管理者是通过分配任务、指挥别人来做事的,而不是具体完成工作的人。对一个管理者来说,忙不是他的功劳,忙不是他做不好工作的理由。定计划、分任务、跟踪检查,促成团队目标达成,这才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

不可否认的是,不少管理者是拙劣的任务分配者。虽然他们也分配工作,但对工作的情况、对下属的优势不完全了解,经常把工作分配给不适当的人去做,结果当然无法取得好的执行效果。等到出了问题之后,他们往往卷起袖子,亲自去做。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还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

原则上讲,可以把任何一项工作,交给任何人去做。但是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追求的是管理效率,员工追求的也是执行效果。因此,你应该选定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这才叫把工作交给正确的人。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执行效果,下属在出色完成任务之后,也能获得成就感。

要想快速地选定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就要求你平时多花时间去了解下属的能力。比如,你可以要求下属通过书面形式,把自己的优势、喜欢做什么工作都写下来,以便你去了解他们。当然,你也可以经常和下属沟通,多观察下属,这样也便于你了解下属的能力。

举个例子,你可能知道某个下属打字速度很快,完成同样一份材料的录入,他的速度远远快于他人,而且出错率很低。这样一来,当你有一些材料需要急用时,你可以把录入的工作交给这个员工。反之,如果你不知道谁打字快,随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一个下属,而他恰好不擅长录入,那么不仅耽误了时间,还会影响你的正常工作需要。

此外,在委派工作时,不妨告诉下属:你为什么要把这项工作交给他,向他指出他有某项特殊的才能,适合完成这项工作,这样可以表达你对他的信任和赏识,有利于激发他的积极性。同时,你应该让下属知道,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完成这项任务,对公司的直接影响,让他意识到肩负的责任。

在委派工作时,你有必要解释一下工作的性质和目标,向下属交代一些相关的信息,告诉下属:这项工作要做到什么效果,什么时间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向谁汇报工作进程,等等。最后,一定要记得用肯定的语气对下属说:“我确信你能做好这项工作。”这句话对下属将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把握原则,让交办的工作有章可循

在管理中,有一种情况十分常见:你把下属找来,交给他一项任务。交代之后,你忙其他的事情。接到任务之后,下属认为你交代的工作不那么着急,于是把你的工作放在一边,忙他手头着急的工作。一个星期过去了,你突然想到交代给下属的事情,于是问下属要结果,但下属却说:“我还没做好呢!”你火冒三丈,批评下属做事没效率,下属委屈地说:“你又没说多久完成任务?我怎么知道你什么时候要结果?”顿时你哑口无言……

你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在交办工作时,你会对下属说什么呢?为什么有些领导者交办工作给下属,下属三五分钟就能完成,而有些领导者交办工作给下属,下属拖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其实,交办工作是有学问的、需要讲原则的。

一般来说,交办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具体原则。在交办工作给下属时,清楚地告诉下属: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要泛泛地交代,让下属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想让他做什么。具体原则还包括,这项工作多久完成,达到怎样的效果。很多领导者只是把工作交给下属,却不说明具体什么时间完成,导致下属认为:领导交办的这件事不着急,我先放一放。这样一来,下属就可能拖着不执行,等你需要结果时,得到的却是失望。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你要做的就是,向下属讲明时间:“这件事交给你去办,明天上班之前给我结果。”这样一来,下属还敢拖着不执行吗?

第二,适当原则。交办给下属的工作量、工作难度要适当,工作量太小、难度太小,无法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不利于下属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量太大、难度太小,超出了下属胜任的范围,下属就无法取得令你满意的结果。因此,在交办工作时,你要考虑到下属的工作能力、忙碌程度等因素,交办给下属适当的工作任务。

第三,汇报原则。下属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向领导汇报任务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当然,这通常指的是系统性、较大的工作任务。很多领导者把任务交给下属后,就任由下属去“折腾”,而不要求下属汇报。等到出了问题,他们要么冲着下属发火,要么捶胸顿足暗自懊恼。

你不要求下属汇报,你不主动和下属针对交办的工作进展进行沟通,下属就可能在执行中出现问题。所以,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痛斥下属的不汇报,而要在交办工作的一开始,就明确告诉下属:“及时向我汇报情况,最好两天一个汇报。”

根据下属的特长进行授权

对NBA有一定了解的人,想必对公牛队的“大虫”丹尼斯·罗德曼不会陌生。罗德曼加盟到公牛队的第一天,教练就郑重地告诉他:“在这里,你唯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罗德曼问教练:“什么事?”教练说:“你每一场比赛,必须抢下15个篮板球。”就这样,罗德曼在公牛队的体系中,锻炼成著名的“篮板王”。

为什么教练把抓篮板球任务交给罗德曼呢?因为他了解罗德曼,知道他有抓篮板球方面的天赋和特长。其实,领导一个团队、管理一个企业,和带领一个球队的道理一样,领导者就像球队的教练,一定要学会正确地用人,把相应的工作授予对的人。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领导者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授权。这样,他们才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发现人才的特长呢?这就需要领导者实现对人才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比如,了解他们的教育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只有用心地去了解,才能发现人才的闪光点,才能避免授权给错误的人。

1981年底,已经成为PC机操作系统领域“霸主”的微软公司决定进军应用软件领域。当时比尔·盖茨雄心勃勃,坚定地认为微软公司不仅能开发软件,还能成为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公司。他的想法非常好,但却在行动中碰到了难题。因为虽然微软公司有很多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可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却人才匮乏,这直接导致微软迟迟无法进入零售市场。

这个时候,比尔·盖茨意识到必须找到营销方面的高手来帮忙,经过四处打听,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到罗兰德·汉森身上,此人是“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的营销副总裁。因为汉森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于是他把汉森引入微软。

当时微软的高层主管对盖茨的做法很不放心,因为汉森虽然是营销专家,但是对软件一窍不通。而盖茨认为,汉森虽然不懂软件,但是在公司广告、公关、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与推销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森进入微软之后,在营销方面得到了盖茨的大力授权,他也因此给那些只懂得软件、不懂市场的微软精英们上了一堂统一商标的课。在汉森的强烈建议下,微软公司所有的产品都要以“微软”为商标出现,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产品,都要打出微软的品牌。不久,微软在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被世人熟知,微软的产品也迅速被人接受,其市场占有率也迅速得以提升。

员工擅长做什么事情,你就把他擅长的工作方面的权力授予他,让他自主地完成相关的任务。这种做法是管理者在授权时必须重视的问题。比尔·盖茨之所以把营销方面的权力授权给汉森,是因为汉森是一位营销专家。同样的道理,在你的企业和团队中,也有一些人才是某方面的专才,如果你能发现他们的专业优势,并大胆地授权给他们,他们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不要当救火队员,让员工自己解决难题

不少企业管理者热衷于帮助下属解决问题,并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感到自豪,实际上,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不会给员工当救火队员,他们会把权力下放,让员工自己来解决。

一般来说,下属在工作上对上司都有或多或少的依赖,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样解决,而是向领导请示。如果管理者开了帮下属解决问题的先例,他们便会变本加厉,把那些问题统统交给领导,而自身的能力却越来越退化,久而久之,管理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下属的保姆。

为了避免成为整个团队的救火员,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充分借助“外脑”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美国的杜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公司,这家公司的快速发展,就离不开管理层“巧借外脑”的管理智慧。

在杜邦公司的发展初期,尽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不在少数,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大多都耗费在管理员工上,根本无心去研究市场情况,也无力为企业发展做出更长远的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研究室成立了,该研究室是由受过专职培训的经济学家组成,这些专家对杜邦公司的一切经营状况都十分清楚,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着重研究全美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现状、结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此外,该研究室还会专门有针对性地调查与杜邦公司产品有关的市场动向,以及与杜邦公司利益相联系的经济动向,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为杜邦公司高层的决策提供准确必要的依据。

事实证明,这个智囊团的存在,帮助该公司做出了一系列正确决策,杜邦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从刚开始的化纤、生物、医药、石油等领域,扩展到电子、运输等其他行业,项目数量更是达到了1800种之多。

亲自帮助员工解决难题,纯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仅坏了规矩,还打乱了原本的管理部署,反而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一个高明的将军,永远不会亲自冲锋陷阵,而是把这些交给手下的士兵,企业领导者也是一样,借助下属的能量以及“外脑”的智慧解决问题,才是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明智之举。

让员工学会自己走路,不要老是手拉手

有些管理者在授权给下属做某项工作后,忍不住去过问、插手甚至是替下属完成工作。他们就像很多父母,对孩子始终不那么放心,担心孩子不会自己走路,于是不自觉地拉着孩子的手,生怕孩子摔跤受伤。这一点在著名的旅店大王·希尔顿的父亲身上就有很典型的表现。

唐纳德·希尔顿曾经以5000美元起家,历经艰苦奋斗和磨难,终于把旅店开遍美国及世界各地,成为举世闻名的旅店大王,也成为美国经济的十大财阀之一。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用人不疑”的管理风格。

希尔顿21岁时,父亲把一个小旅店的经营权交给他,同时转让给他部分股权。然而,在那段时间里,父亲经常干预他的经营,这让他非常恼火。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觉得儿子还太年轻,而且家族事业尚未稳固,经不起儿子可能的失误带来的打击。于是,年轻的希尔顿深深品尝了有职无权、处处受制约的苦头。

后来希尔顿成为有实权的管理者,他从父亲的干涉行为中反思了另一种管理策略,那就是只要授权给下属,就会给他全权,绝不会轻易干涉。这样,被授权的下属才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到底是对还是错。

在希尔顿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他前前后后提拔了很多基层的员工,由于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能把管理工作做得很出色。希尔顿对被授权的员工十分信任,总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如果员工犯错了,他会叫他去办公室,单独和他谈话,他会先安慰员工,再帮员工客观地分析错误,并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充分信任和宽容的态度,让员工非常受鼓舞,也使全部管理人员都对他信赖、忠诚,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

希尔顿不像他的父亲,老是拉着下属的手走路,而是鼓励员工自己走路。从希尔顿的授权方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经授权,充分信任和放权,这是高明的管理之道,也是鼓舞人心的有效手段,也是管理者自信的表现,更是一条通向事业成功的途径。

管理者要相信下属的办事能力,授权后尽量不要干涉、不要插手下属的工作,只需要适当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展即可,这样下属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自由地工作。如果你做不到这些,干脆不要授权给他。

管理者不是保姆,不可能时刻看着下属,时刻指导下属。事实上,下属也并不像你樵象的那样无能,很多时候,你只需要放权给他们,告诉你的期望,下属就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下属办事的方式与你不同,但只要他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那就是成功的。

授权收权,要做到收放自如

授权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老板通过授权,可以充分调动被授权者的积极性,借助大家的力量,使大家团结在一起,各司其职,把公司的事务做好。而不是把企业的权力分封给各个部属,然后老板当甩手掌柜。因此,在授权之后,老板还要学会收权,没有收权同样是行不通的。

老板必须明白,只有自己才是企业的真正负责人、长期的负责人。不论属下的管理者多么聪明,多么负责尽职,多么忠诚可靠,都无法完全取代你在企业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如果授权下属,下属执行不到位,甚至把工作搞得一团糟,这时候老板就有必要对权力进行调整,收回授予的权力,或另选授权对象。

1989年4月,宏基公司总裁施振荣任命刘英武为宏基执行总裁。刘英武是何许人也?他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计算专业的博士,曾在IBM公司软件开发实验室电脑部担任主管长达20年之久,在美国电脑界非常有声望。施振荣非常器重他,声称他是宏基全球扩张的“秘密武器”,并把经营决策权毫无保留地交给他。结果怎么样呢?

刘英武上任之后,向宏基灌输了他从IBM带来的“中央集权”的企业文化。他频繁地召开马拉松式的会议,而且对下属的建议基本不听,下属必须无条件服从。宏基的一位经理回忆道:“强迫大家同意总裁的观点与以前宏基的风格大相径庭,施振荣从不会强迫你做任何事,除非你同意或愿意去做,所以很多人便离开了公司。”

之后,刘英武又做了一系列收购的决策,但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他从外部聘来了9个高级管理人员,为此公司损失巨大,人心浮动。这一切都被施振荣的妻子叶紫华看在眼里,为此他向施振荣抱怨,说他不看事实与真相。

渐渐地,施振荣意识到自己对刘英武的过度授权是一个错误。他说道:“我认为IBM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电脑公司,刘英武理所当然比我更有能力和经验。但他不是企业家,我对他授权太多了,太早了。”1992年,施振荣开始重掌帅旗,他决定按自己的方式塑造宏基,而不是仿效IBM公司。

在这个案例中,施振荣虽然在授权之后收权了,但是由于收权不及时,导致企业损失严重。这种现象值得每个管理者尤其是企业老板深思。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授权与收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总是此消彼长。在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随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实际情况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授权还是收权,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具体需要来授权和收权。

那么,哪些权力该授,哪些权力该收,这个问题不好一概而论,而要求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说,涉及到企业命脉的权力不能授,比如战略决策、财务决策等应由老板掌控,而一些带有方法性的、具体事务的执行权限,完全可以授予给员工,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在授权之后,如果发现出了问题,管理者应该立即对授权事件进行检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找出症结。如果发现被授权者能力不够,无法胜任工作,应立即收回权力,然后选择更适合的对象进行二次授权。如果被授权者圆满完成了工作,应予以肯定和奖励,然后顺理成章地收回权力。要做到一事一授权,一事一收权,授权起始于任务的开始,收权起始于任务的完结。

管得越少,成效越好——让管理回归简单

在管理界,流传着杰克·韦尔奇的名言:“管得少,就是好管理。”韦尔奇认为,管理者没必要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对别人不放心,粗鲁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过程。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形成一个怪圈:上司管得越多,部属越束手束脚,并养成依赖、封闭的习惯,最后把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而且,领导者什么都管,最终只会累坏自己。

尤金·杜邦是美国杜邦公司的第三代继承人,他是一个典型的专权者,凡事事必躬亲,大包大揽。在掌管杜邦公司之后,尤金坚持实行“恺撒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专制统治,绝对掌控管理权力。公司所有的决策和许多细微的决策,都必须由他来完成。他亲自拆信复函,做利润分配,周游全国以监督几百家经销商。

每次在会议上,他总是不断地问别人,别人一一回答。这种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的组织机构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弹性,面对市场的变化,他们很难做出正确而及时的决策,导致公司遭受致命的打击,濒临倒闭的边缘。而且尤金本人也陷入了公司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痛苦不堪。1920年,他因体力透支而去世,公司的董事长和秘书兼财务部长,也相继累死。

每每看到累死的管理者,就感觉他们的命运如此悲催。事实上,将管理者击垮的不是管理上的繁杂事务,而是他们自己。198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管理大师德鲁克发表了一篇名为即将来临的新组织的文章,里面就很好地诠释了他“少管”的管理理念。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创业初期员工只有一百人时,我总是身先士卒,坐在他们面前,走在他们面前,员工增加至千人时,我采取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员工上万人之后,我只是站在他们旁边,合掌感谢他们为公司效命。”

松下幸之助明白:企业发展要靠众人的力量,所以,他非常重视人才,重视授权。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少管甚至不管,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修养,通过自律来影响全体员工,比如,关心员工、鼓励员工,对员工表达爱,通过自身的积极工作,带动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员工自觉地对待工作,自觉地遵守公司的制度。

越是放心不下他人的领导,越是喜欢从头管到脚,结果越管越独断专行,反观部下依赖性越来越强,不仅丧失了原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还会做事畏首畏尾,在无形中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管得多并不是好事,但管得少也要能管得住,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让每个人都学会自我管理。

所谓“君忙国必乱,君闲国必治”,企业管理者也是一样,管理的本质在于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做,既然给了下属职务,那么,就要将相应的权力也交给对方,“扶上马,不撒缰”的做法只会挫伤员工的自尊心,对公司的发展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