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昨日因 今日果(3)

2017-04-12 13:01:14 发布 | 3571字

公元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六日

21号信箱位于燕京近郊,此时的燕京城和那时神州大地的其他大都市一样,还没有开始后来规模宏大的硬件建设,仍旧保留着几许旧日的风采。从市区的繁华地段出来,坐在天蓝色212吉普车中的老韩已经可以看到满目绿荫,还有大小不一的的农田在不算宽阔的柏油马路两侧铺陈迤逦,农作物特有的气息让刚刚经历硝烟与血色的战士不由地神清气爽,仿佛生机又回到了早已麻木的身躯里。

他的眼前不断浮现出南疆截然不同的景色,那里也有遮天蔽日的浓密树林,也有成片的水稻田,还有蔓延四周,似乎永远望不到头的大小山包,所不同的是,南疆的天空听不到鸟儿欢快的鸣叫,唯一的声响就是不时划破头顶空气的“嗖嗖”声,以及突然传来的空中惊雷,只是,那惊雷也不是大自然造就的,而是苏联制造的空爆弹在我方阵地上空爆炸。

车门被人从外面拉开,老韩这才发觉吉普车开进了两层围墙环绕之中,已经停在一片整洁的绿荫下,不远处耸立着红砖外墙,斜坡屋顶的小楼,看上去与燕京或者说中国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不过,老韩很快从建筑风格判断出实际的地理坐标,这栋修建于建国后的,富有俄罗斯色彩的小楼,这片经过精心打理的树荫绿地,无不说明它们只可能是五十年代的苏联高级专家团驻地,中苏关系变化后,这儿几经变迁,最后成了一处笼罩上神秘光环的特殊单位所在。

等待老韩的是几个表情严肃的中年人,其中三位身穿军装,老韩认得其中两人是总参三部二局的,还有一位是三局的老上级,但另外两位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衣,外套米色中山装,年纪大约六十开外,戴着厚酒瓶底眼睛的知识分子样老者,他却摸不清来路。

谈话的开头多少有点令人感觉意外,对方递上来一套还没有开封的新军装,老韩打开,发觉是刚刚在重点部队和军区机关换装,没有推广普及到前线作战单位的新式军服。

“这是给韩干事的,不过,估计你没机会再穿了”

开口的还是三局的那位老上级,虽然说是自己的上级,但老韩与对方却没有多少实质上的交情,因为他的档案身份尽管挂在三局,但做的事情却多种多样,早已经打破了行政单位的划分。

比如说,他这大半年以宣传和摄影干事的身份深入南疆前线,就是二局向他派发的任务,可是有很多关于越方战术还有苏制新式武器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表现,他却是向科技局直接汇报的。

“你在巴基斯坦待过?乌尔都语怎么样?普什图语呢?”

问话的是两位中山装来客的其中之一,他前半句是中文说的,后面两个半句,分别用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发问。

“感谢真神庇佑,我还记得应该如何称颂神的名”

老韩表情猛地一换,前半句用乌尔都语回答,后半句则变成了普什图语。

“根据档案记录,65年6月,你在卡拉奇的任务完成的很出色”

浅蓝色中山装面露笑意,看得出对老韩的回答和肢体语言都很满意。

老韩听到对方提到65年和卡拉奇,也不由地心头一热,他怎么能够忘记,怎么能够遗忘,那次几乎就是他的处女任务,而完成的也堪称出色。

脑海出浮现出热浪滚滚的卡拉奇,比9月的燕京热的多,却也不像南疆那般潮湿,而是如同置身烤炉般的干热。

那次的行动代号与三十多年之后赋予利比亚恩德撤侨的行动代号完全一致,也是“鹊桥”,所不同的,这座看不见的桥只需要把那位年过七旬,在海外流亡多年的广西老人,指挥过台儿庄会战,一生戎马的昔日陆军上将接回阔别多年的祖国。

海峡对面的所谓“国防部情报局行动处”几乎倾巢出动,其目的就是阻止“李老先生”返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甚至准备再制造一起“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也就是炸毁飞行在天空上的民航班机。

老韩那时候还不叫老韩,他的代号是“红斑鸠”,上级同志则称呼他为“小韩”。

初出茅庐的小韩此前已经在巴基斯坦待了一年多,大概是出自母亲的天赋遗传,这个年轻人掌握外语,尤其是小语种的速度很快,别人需要三四年的努力,对他只是短短的半年。

对于那次的“鹊桥”行动,当年的小韩几乎就是懵懵懂懂,唯一想的就是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好分配的任务。

事过多年,成熟了的老韩已经意识到,在那个炎热的午后,他所扮演的其实就是“诱饵”,诱惑敌人,迷惑对方计划的香饵。

根据后来他所看到的资料档案显示,当天他能够活着回家,不过是因为敌人不敢在卡拉奇市区闹得太过分,就把最终炸弹爆炸的目标定在了所谓“专机”上。

老韩记得,那天自己身穿加肥,加厚的米色西装,头戴白色草帽,踩着从英国定做的黑色老人头皮鞋,在一群同事,巴基斯坦情报局安保人员的掩护下,乘上了黑色奔驰轿车,从卡拉奇中国总领事馆驶出。奔驰车内的车载收音机传来突然插播的重要新闻,巴基斯坦副总理齐亚兹将作为特别代表,于下午四点半在卡拉奇国际机场欢送“李老先生”。

到达机场后,他又被拥往严密保护的贵宾休息厅,同时,小韩惊奇地看见,领事馆内的总代办竟然满脸笑容地主动迎上来,又和自己握手。

根据事前拟定的剧本,小韩做了几个排练很久的肢体动作,又和代办拥抱,样子非常亲热。

这之后,他就被送完贵宾厅内隔离的休息室内,然后就呆呆坐着,直到五个半小时以后。

回领事馆的路上,换下西服皮鞋,改坐吉普车的小韩从收音机内又听到一则新闻,李老先生乘坐的专机已经抵达燕京机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隆重欢迎。

这就是老韩经历的“鹊桥行动“,他扮演的戏份时间不长,却尤其紧要,尤为关键。

事实证明,他不但骗过了监视的对方行动特工,也迷惑住了对方收买的,在机场贵宾厅工作的巴方人员,直到真正的李老先生专机抵达中国领空,对方还傻呆呆地等在那里,准备把定时炸弹混在行李中,于起飞前送上那架始终待命于停机坪上的“三叉戟“。

“哎,幸亏你的情报及时,我们才没上英国大鼻子的当,花天价买他们的42型护卫舰和“海标枪”导弹。马岛战争的事实证明了你情报的正确,他们的“谢菲尔德”号被飞鱼导弹击中后只是半个多小时就沉没了,完全不是英国人吹嘘的,永不沉没嘛。“

“还有海标枪,只会追着自己军舰发射的干扰箔条飞,一点都对付不了低飞的战斗机和导弹。”

另一位穿灰色中山装的人开口了,老韩现在可以肯定,他是总参科技局的,而自己确实在1981年圣诞节过后,通过英国的“亨利”渠道,搞到了一份英军内部的技术分析资料,尽管这份资料被打上了“不必理睬”的标签,但老韩还是透过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分析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尽管他不知道自己这份情报汇总在几个主张引进和反对引进的单位中,引起了怎样天翻地覆般的争吵,但客观上延迟了合同签署时间,就在英国绅士们毫不在乎,以为天价合同必然拿下的时候,远在马岛的海战,彻底,干净地扇了绅士们一记耳光,而合同,也最终成为废纸一堆。

“韩剑锋同志,现在,我代表上级组织,正式向你通报”

始终没有开口的老上级面对老韩,四目相对,背书般一板一眼地说着。

老韩愣了一下,韩剑锋,这是他档案里的名字,可是这么多年来,几乎就从来没有提起过。

不过,他更喜欢据说是母亲给自己起的名,韩英男,听起来有点暖,却完美体现了母亲照片中的形象,美丽,大方,娴熟,又带着几许晨雾样的迷蒙。

“第一,经过调查,组织已经确认了你父母牺牲的最终时间和地点,但这仍然属于机密,你将在相关档案解密后知道。

第二,你从今天开始,参与“彩石”行动,本行动属于特秘,不得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

这两个事情完全没有关联,却又紧密相关。老韩听到父母被提及,他的眼睛不由闪亮了一下,心头似乎有股热浪涌上来。

不等他多回味,几个考官般的上级同志给他详细介绍了这次代号为“彩石”的行动,并强调,他身份是平民,是技术和贸易代表,绝对不是军人。

听到这里,老韩抚摸着崭新的新军服,这套后来被称为85式的军装已经摆脱了多年的单调乏味,开始显示出军队的勃勃生机。

“换衣服,去餐厅,外方代表就等在那儿”

过了一会,那位总参三部三局过来的老上级招呼大家,换下身上的中山装和军服,换上了样子还不错,但袖口却保留了商标的西服,又互相帮忙着打上领带,向着小楼一角的大餐厅走去。

橡木装饰的大餐厅里已然摆好了大大的圆桌,围着桌子做了几个外国人,其中一个个子矮小,戴着副厚近视眼镜,看起来就如同电影里走下来的古板会计师,中间一个则是身材高大,金发碧眼,是标准的北欧人摸样。

“那个小个子,是比利时霍茨贝格公司的代表,中间大个子,是美国朋友,还有那边的,是巴基斯坦朋友。”

老上级边走边小声给老韩作着介绍,老韩眼望餐厅,不由地和小个子会计师相对,两人互相颔首。

“我们要和以色列建立关系了?”

他问

“不是,目前还是非官方的技术交流,我们和以色列没有外交关系。”

上级回答。

“嘿,是、什么时候上菜啊,哥几个可是饿坏了”

突然,餐厅那边的高个子美国人站起来,用流利的,不带半点口音的普通话,开玩笑的高声说起来。

“这家伙是中情局的”

老韩马上反应过来,73年,柬埔寨的胡志明小道上,两人打过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