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华夏文明史上的浩劫及误会

2014-02-18 20:02:29 发布 | 1891字

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声讨秦始皇的罪状很多,但其中没有焚书坑儒这一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郁郁而终的孔丘被奉为至圣先师,而秦始皇的罪状中多了焚书坑儒的罪行,受到千年刻骨诅咒。

焚书是一回事,坑儒(汉初的文献上皆记述为坑术士)是另一回事。若把秦始皇认为是毁灭中华文化的千古罪人,是对历史的歪曲和误解。

在追溯华夏文明的渊源时,习惯上我们把《史记》(旧称太史公或太史公记,东方朔命名为史记)奉为正史和信史,其余阐述历史的书籍,称为伪史、野史和外史。然而《史记》曾被删改,仅保留十万字,如今这部经典竟洋洋洒洒有几十万字,堪称篡改中的“巨著”了。

稍稍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每当改朝换代,统治者必然首当其冲要篡改前朝的历史和焚毁前朝的建筑。这就造成了历史以来许多大大小小的断代。甚至有的年代,连年号都被一并抹去。所以,提起往事,多数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古时候”和“很久以前”之类的开场白。

有关《山海经》,有三件历史上的事可以作为参考。其一.相传春秋时孔丘携弟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造访了杞国。孔丘向杞国人请教夏朝的历史,但是作为夏朝遗民的杞国人对自己祖先的事迹和礼仪己经茫然不知。孔丘为此深感叹息。这个故事说明在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有关夏朝和夏以前的历史,大多已经荡然无存了。而《山海经》所讲述的,恰恰是夏朝以前的历史。

其二.公元前520年,大周王室因兄弟争位发生叛乱,王子姬朝和一批大臣携王室大批宝器和典籍投奔楚国。公元前505年,楚国被吴国侵扰,国都沦陷,战乱中流亡的姬朝被大周王室遣派的刺客刺杀,追随的大臣再度流亡,姬朝所携带的王室宝藏经典从此不知所踪。有人认为这批宝藏被掳掠到吴国,后来辗转流向了海外(吴国在兴盛时期版图涵盖越南、老挝和泰国)。也有人认为这批宝藏留在了楚国。理由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平)在千古名篇《天问》等篇章中提到有关《山海经》的很多故事。可能是屈原拜读了流出大周王室的典籍的反馈。前一种推测根据历史发展的轨迹可寻一些踪迹(至今东南亚乃至日本仍有中华文化痕迹,甚至在某些传统建筑和饮食文化上的传承比中国还完整。例如日本,经中华文化的熏陶也许不是由唐朝开始,或者应追溯到春秋时期)。后一种推测则欠妥。首先,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是中国南方的泱泱大国,屈氏在楚国的公族中属显赫的贵族。屈原虽在仕途上十分坎坷,但毕竟是楚国的高官,并充当过专管祭祀宗庙的主官。以屈原的资历和阅历(包括被流放),博览群书和见多识广是毋庸置疑之事。其次,承袭夏商遗风,楚人尚巫好鬼。中国南方的文化(长江、珠江、红河和湘江文明),是浸淫颇深的巫文化和鬼文化。这是有鲜明的历史特色的。

其三.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兵临大秦帝国国都咸阳。秦国末代皇帝嬴子婴自缚而降。项羽在咸阳大肆抢掠,离开时焚烧都城。这场大火据说整整焚烧了三个月,咸阳城化为一片废墟,导致先秦以前的所有历史典籍化为乌有。项羽应该说是华夏文化的最大毁灭者。因汉朝建立后,面对历史,大汉王朝确实无所适从。以至汉朝之后针对先秦之前撰写的历史,总是错漏百出。其中,《山海经》一书的问世就存在前后不连贯和矛盾重重的问题。

在汉朝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山海经》这部伟大著作的名称,但至少在春秋战国,有关《山海经》的片段就已经在一些著作和诗赋中出现,尤其在有关夏、商和西周时期有关记载祭祀的篇幅中,巫鬼神魔的场景沥沥呈现(甲骨文就是祭祀和录辞的文字。有人认为是占卜的文字属谬误。录辞的文字最准确的注释是人类与鬼神签订的契约。此类契约还体现在崖画和玉敛之上),可以肯定,在礼崩乐坏(夏朝崇尚礼仪,承袭世袭制;商朝崇尚法则,承袭公族宗法制;周朝揉合礼仪和宗法,承袭分封制)之前,对天地山川鬼神的崇拜大于对人间帝王的崇拜。而《山海经》这部经典就是记载对天地山川鬼神崇拜的书。

对于《山海经》的作者,历来颇具争议。此书是刘向父子翻译并编撰的最为可信。因为书中有很多词汇和生僻字显然从汉朝到如今都不流行。并且倒装句是少数民族(诸如傣、壮、哈尼、彝等)的语言习惯和文字书写风格。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祭祀和占卜风格的表述,符合傣、壮、哈尼、彝等的鸟骨、鸡骨占卜及祭祀传统。所以,《山海经》最原始的版本,来自巫书。而巫和觋,在中华文明史繁衍的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正如历史上太多经典著作都难逃篡改的黑手一样,《山海经》也屡遭篡改和删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华夏文明史前渊源的求索,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被誉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少数民族活在我们中间。打开历史尤其人类史前史真相的钥匙在他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