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一切希望进步的同志,唯有奋斗一条出路

2017-08-02 09:46:03 发布 | 1781字

任正非曾说:“长期艰苦奋斗的文化不会变化。这不是中国特色,这是人类特色。第一,你要成功,就要奋斗。第二,你要想吃饭,就得要做工,没人为你做马牛。凭什么你享乐的时候,让我们挣钱养活你啊。”

华为公司提倡干部“能上能下”,这一直都是华为的制度。在实践活动的大浪淘沙中,华为会把确有作为的员工放在岗位上来,无论他的资历深浅。

华为最终的目的是把有希望的干部转入培训,以便能担负起更大的重任。与此同时,华为也在坚定不移地淘汰不称职者。为了保护华为公司的高效益,任正非表示他自己在面对淘汰者时,绝不心软、手软。一切希望进步的同志,唯有奋斗一条出路。

在任正非看来,我们每个人生命有七八十年,这七八十年中努力和不努力不一样,各方面都会不一样。在产生好的结果的过程中,确实充满着痛苦。农夫要耕耘才会有收获;建筑工人不惧日晒雨淋,才会有城市的美好;没有炼钢工人在炉火旁熏烤,就没有你驾驶的汽车;海军陆战队员不进行艰苦顽强的训练,一登陆,就会命丧沙滩。

任正非说:“鲜花没有肥料以及精心照料,是不可能美丽的。当然这些付出都是必要的痛苦。你选择了华为,你就选择了艰苦奋斗。人要有进取心,要努力,要做出贡献,但是也要有满足感,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就应对人生无愧无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想各位考上大学,都脱了一层皮吧……所有一切,没有付出,是绝不会有收获的。”

关于“奋斗者”这个话题,华为公司曾经在2011年4月14日组织专门的讨论。在此次讨论中,任正非明确提出可以将华为的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要将公司的剩余价值与有成效的奋斗者分享,因为他们才是华为事业的中坚力量。华为公司不是简单地按照条文来区分员工,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贡献,让那些干得好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直以来,华为对人力资源对象的政策理解分成三类:第一类为普通劳动者。华为将此定义为13级及以下为普通劳动者,这里的13级指的是华为内部的员工薪资等级。华为员工薪水级别从13级到22级,共10级。应该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这些人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华为公司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第二类,一般的奋斗者。任正非允许华为存在一部分不是积极的奋斗者的员工,他们想每天按时回家,点上蜡烛吃饭,安慰妻子,照料孩子。华为对这种人可以给以理解,任正非认为,这也是人的正常需要。对于这一部分人,华为有适合他的岗位可以给他安排,这样的人可以坐上这个位置,踏踏实实做好小职员。如果没有适合的岗位,他可以到社会上去寻求。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在社会上所得稍微高一点。

第三类,就是有成效的奋斗者。他们要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华为真正需要的是这些人。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这些人是华为事业的中坚力量,华为渴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队伍。

在探讨会上,任正非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处在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与权利,不奋斗就会衰落,衰落后连一般的劳动者也保护不了。任正非强调要按贡献拿待遇,也是基于居安思危。我们从来不强调按工龄拿待遇。经常看到调薪的时候有人说‘这个人好几年没涨了,要涨一点工资。’为什么?这几年他的劳动质量是否进步了?他的贡献是不是真大了?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涨工资?我们有的岗位的职级为什么不封顶呢?要封顶。

“有的岗位的贡献没有变化,员工的报酬不能随工龄而上升。我们强调按贡献拿待遇,只要你贡献没有增大,就不应该多拿。我们公司把股票分给了员工,大家不仅获得了自己劳动的报酬,甚至还获得了资本增值的报酬,这种报酬比较多,对公司的影响就比较大。有人就因此惰怠。

“要防止在奋斗者这个层面也产生惰怠者。我们各级团队对优秀的奋斗者的评价,要跟着感觉走,判断这人是不是奋斗者,是不是有贡献,是依据他的表现,而不是依据公司的条文。他的股票的总数应根据各级管理团队的感觉,来确定它是否排在合适的队列位置,而不是迁就资历。”

在华为,这三类人有三种待遇。华为有些主管拿着僵化的文件比对,有的人奋斗得很好,但条款上不符合,就机械地把人狠狠地打击一下,这样打击是错的。任正非认为这会伤了华为人的心。任正非说,我渴望成为那些拿着高薪冲锋、有使命感人的老板,因为我喜欢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