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定律与术语

2016-07-18 13:59:04 发布 | 6642字

一、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有目的的武装斗争。它由若干个战役组成,在战略战术的指导下由特殊的军事组织——军队来进攻和防御,使用各种武器,在陆地、海洋、空中和太空等领域进行武力的争夺。

二、世界大战

20世纪前半叶,人类社会发生了两次由对立的结盟国家集团进行的全球性战争,参战国家和人口众多,持续时间长,战场广泛,损失惨重,所以叫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这样的大规模全球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三、局部战争

局部战争是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的,它波及世界的一定地区,是使用一定武装力量为达到有限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所以有时也叫做有限战争。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爆发了数百次战争,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其他都属于局部战争。

四、特种战争

特种战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种战争形式,它是专门对付人民游击战争而产生的。它的作战方法通常是由入侵国家派出特种部队进驻被侵略国家,操纵那里的傀儡军队,协同对付进行反抗的人民游击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就曾派遣特种部队,组织并指挥南越伪军对越南南方人民的革命游击战争进行残酷的镇压。

五、核战争

核战争是相对于常规战争而言,以核武器为主要打击手段的战争。人类战争史上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使用过两次原子弹,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能称为核战争。核战争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只要不在全球彻底销毁核武器,就存在爆发核战争的危险。

六、常规战争

常规战争是相对于核战争而言,是以什么武器而进行的战争上的区别。人们一般把使用非核武器(即飞机、舰船、火炮、枪械等常规武器)进行的战争叫做常规战争。迄今为止的人类战争还都属于常规战争。

七、武装冲突

在国际法上主要是指国家间相互使用武力而发生的未构成法律上战争状态的武装敌对行为。

未构成法律上战争状态的武装冲突,没有正式的开始方式,没有宣告或通知,只有实际的战斗行动。在法律后果方面,历次武装冲突的实践不尽相同。一般地说,它不产生战争状态所产生的全部法律后果,战时国际法不完全适用,只适用“战争法规”部分;外交关系不一定完全断绝;条约和其他关系不一定全部中止(双边条约可能中止,多边条约将受到影响);中立法不适用限制和没收敌方财产的规则不适用;交战国不得在公海上对非交战国的船只行使检查、捕获的权利;不得对敌方海岸及港口实施封锁等。

八、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为将之道”,即调配各种资源,运用兵力兵器体系,运筹各种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方法和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纯军事上的战略已与广泛意义上的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并应用到政治、经济等领域。

九、心理战

心理战就是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宣传和其他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和军队的作战方式。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大量散发宣传品、无线广播等手段,对伊拉克军队展开全方位的心理渗透和影响,得以迅速击溃伊军主力。心理战场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军的“第二战场”。

十、闪击战

闪击战又叫做“闪电战”,是纳粹德国首先开创使用的,它以坦克等机动兵力为主力,在空中支援和地面优势火力的配合下集中于主要突击方向快速突破和推进,迅速破坏敌方的战争能力,击溃敌人。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是这一战略的首次应用。

十一、气象战

气象战是用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作为作战方式,旨在造成对敌不利、对己有利的气象条件,以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越战期间,美军对越方的主要交通运输线“胡志明小道”进行了长期的人工降雨作业,导致道路泥泞,车辆通过能力大大降低,这是气象战的最初应用。

十二、制空权

飞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战争的面貌。现代战争中,夺取制空权已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而空军作为一支独立的进攻性力量,完全可以决定战争的结局。1922年,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就提出“制空权”理论,并在之后的各场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

十三、阵地战

阵地战是军队在相对固定的战线上,进行阵地攻防的作战形式,它通常包括野战阵地、城市、海岛的攻防作战等。古代战争中,阵地战的防守一方往往依托要塞和堡垒城市抵御对方进攻,迫使进攻者长期围困或强攻。现代战争中阵地战有了很大发展,防御者往往构筑坚固工事,纵深配置兵力,并准备反突击等攻势行动,消耗对方力量;进攻者则通常集中优势兵力,向纵深实行重点突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四、制海权

19世纪末美国的马汉提出了“制海权”理论,主张运用优势的海军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利,进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直到今天美国仍依靠其强大海军的海上机动性和远距离纵深打击能力称霸全球。制海权和制空权相辅相成,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

十五、战役

战役是武装斗争中作战规模与等级介于战争和战斗之间的中间层次,是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在统一的企图、计划和指挥下,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进行的若干战斗的总和。

十六、登陆和抗登陆战役

登陆战役是对敌海岸或海岛进行的渡海进攻作战,它是所有战役和作战样式中最为复杂的,需要陆海空三军的积极协同,具有明显的两栖和海战性质。抗登陆战役是在己方海岸依托有利地形坚守濒海目标,挫败敌人海空登陆进攻的战役。

十七、空降和反空降战役

空降战役是空降兵和其他担负空降作战任务的部队在航空兵配合下,为达到一定的战略战役目的而进行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反空降战役是在己方战略战役纵深内对大规模敌军空降部队的进攻作战,以粉碎敌人以空降配合其地面进攻或海上登陆的企图。

十八、战术

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是在组织和实施战斗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己方的战斗力,实现战斗的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战术是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十九、伏击战

伏击战是预先将兵力和兵器埋伏在敌人必经道路的侧翼,待敌人进入预定地区后,突然攻击歼灭敌人的战术。伏击战俗称“埋伏”,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就广为应用。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山地设伏,歼灭了日军坂垣师团的一千多人。

二十、地雷战

地雷战是使用地雷武器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法。1943年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苏军采用机动布雷和预先布雷相结合,以设置障碍和反坦克炮密切配合,使德军损失了大量坦克,成为地雷战的成功战例。抗战期间的中国军民,运用地雷战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

二十一、坑道战

坑道战是依托坑道工事进行积极防御的一种作战方法,它多为劣势装备的军队进行山地防御时采用,目的是保存兵力,杀伤和消耗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利用长约18千米的坑道进行顽抗,使美军预计两天攻占该岛的计划,经过36天付出2万多人的重大伤亡后才得以实现。

二十二、侦察

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其主要手段有观察、窃听、刺探、搜索、暗杀、截获、捕获战俘、谍报侦察、战斗侦察、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听与测向、调查询问、搜集文件资料等。

二十三、火力

一个军事单位,比如一辆坦克、一艘军舰向某一指定目标即时提供有效炮火的能力特指可投向目标的有效炮弹和导弹的总量以及弹药经发射或投掷后所形成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二十四、机动

为争取主动或为形成较敌有利的态势,有组织地移动兵力和转移火力的行动。按性质、任务和规模分为战略机动、战役机动和战术机动。按空间分为地面机动、空中机动和水上(下)机动。按内容分为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兵力机动有翼侧机动、沿正面机动、由后向前的机动和由前向后的机动。突击、包围、迂回、退却等都是兵力机动的样式。火力机动,一般是通过改变射击方向或射击距离完成的。适时而灵活地实施机动,是歼灭敌人、取得作战胜利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因作战目的和情况的不同,机动的时机、规模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诸如进攻时,为了合围敌人,增强突击力量,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或追歼逃敌,都须适时实施机动。防御时,为了加强受威胁方向的力量,封闭突破口或实施反击等,也须实施机动。机动时,应切实掌握有利时机,行动力求隐蔽、迅速,出敌不意,采取措施限制和破坏敌之反机动,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可靠的地面与空中掩护以及其他保障。

二十五、突击

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实施急速而猛烈的打击。有时也泛指强有力的攻击性行动。突击是军队作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压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其装备和军事设施,或占领预定目标。按性质和实施的空间、方向、方式等,突击可分为多种。如主要突击、辅助突击;地面突击、海上突击、空中突击;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后方突击;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并肩突击、空降突击、两栖突击火力与运动相结合的突击、火力突击等等。火力突击有用火炮、飞机、舰艇、导弹等某一种兵器的常规火力或核火力实施的,也有用几种兵器的火力结合实施的。

二十六、合围

从不同方向向敌方实施攻击或机动,达成四面包围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为全歼敌军某一集团创造条件。在组织与实施合围时,根据敌军的行动性质,所处的地位和条件,采取不同的样式。对冒进突出、翼侧暴露和处于孤立地位之敌,以正面进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达成合围;对齐头并进的集中强大之敌,诱其分散,选其一部或一路加以合围;对点线相连、部署严密之敌,实施钳形攻击或多路攻击,先行突破,尔后在敌后方合拢,达成合围;对孤立扼守要地之敌,采取向心突击或相向突击达成合围;对退却之敌,以快速迂回与空降、跟踪追击相结合达成合围,等等。

实施合围时,担任攻击和机动的部队,应严密组织,迅速行动,保证按时到达指定位置。达成合围的兵力部署须同时构成对内对外正面,限制被围之敌机动和逃跑,阻敌增援。一般对内正面的兵力应大于对外正面的兵力。在敌援兵强大时,对外正面的兵力也可大于对内正面的兵力。

二十七、防御

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军队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为了消耗敌人、保存自己和辅助进攻或准备直接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一般说来消灭敌人是主要的,进攻对战争起决定作用;但是,当着保存军力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时,防御也起决定性的作用。其基本原则是积极防御。

防御分为战略防御、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战略防御是战争全局的防御,通常是以若干防御战役结合必要的进攻战役、战斗实施的;有时战略防御也通过诱敌深入的退却,以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进行。战役防御通常是战役军团为实现一定的战略、战役企图,按照统一计划,在一定作战方向上,以一系列防御战斗和反突击行动实施的。战术防御通常是战术兵团、部队和分队,为达成一定的战役、战斗目的,在一定的地幅内,依托防御阵地,以顽强抗击结合阵前出击、反冲击等攻势行动进行的。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防御通常是以劣势兵力抗击优势敌人的进攻,在形式上看是被动的。然而,防御军队能预先选择和熟悉地形,进行战场准备,以逸待劳,杀伤、消耗敌人。现代防御,必须能够抗击敌方的核突击和常规火力突击,粉碎敌方大量坦克、装甲战车的连续攻击和空降袭击。

二十八、歼灭

亦称消灭。毙伤俘敌全部或大部分有生力量,解除其武装,剥夺其抵抗能力。

二十九、电子对抗

为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发挥效能而采用的综合技术措施,其实质是斗争双方利用电磁波的作用来争夺对电磁频谱的有效使用权。电子对抗按其对象可分为通信对抗、导航对抗、雷达对抗、制导对抗、光电对抗、敌我识别对抗、无线电引信对抗、遥控遥测对抗等。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的扩展,新的对抗领域还会出现。

三十、信息战

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亦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信息战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是由美国军方提出来的。1992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国防部指令提到了信息战。

三十一、数字化部队

指以计算机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信息链为纽带,使部队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从各种战斗、战斗支援到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最快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新一代部队。它能够达到战场信息的最快获取、信息资源的共享、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指挥员对士兵的最佳指挥效益。

与一般意义的机械化部队相比,数字化部队具有作战行动更加迅速、作战指挥更加简单、作战保障更加便捷、作战能力明显增强等优点。据军事家预测,美军数字化部队一门既能发射常规炮弹,也能发射战役战术导弹的多功能火炮相当于一个常规榴弹炮连的火力打击效果。数字化部队的火炮首发命中率可达73%,比非数字化部队提高了九倍多。一支同等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改造成数字化部队后,战斗力可提高十倍以上。

三十二、战略投送能力

战略投送力量是形成战略投送能力的主体。建设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是世界军事强国的共同目标。美军提出未来陆军在96小时内将1个旅、120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5个师的作战部队部署到全球任何地区,海军将成为全球由海向陆的远征部队,空军将在48小时内将1支、15天内将5支航空航天远征部队实现全球部署,2015年前组建用于太空作战的“天军”。

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要着眼国土防卫作战需要,采取军民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战略交通运输力量建设,有效解决空中和海上大规模运输能力问题。要着眼远程投送兵力、火力的需要,按照完善陆基,发展海基、空基作战平台的思路,建设“核常兼备”的战略导弹作战力量,远洋作战力量和远程航空兵部队,提高战略威慑效能。要着眼实现作战和保障一体化,以提高海上、空中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海洋测量、综合补给及空中加油力量建设等,提高远程投送综合保障能力。

三十四、精确打击

由导弹、火箭以及舰载或航空、航天兵器等武器平台和精确制导武器构成的,建立在精准数字化侦察、整理、传输、跟踪、锁定的基础上的打击手段。

精确制导武器在射程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情况下,圆概率误差达到几米甚至1米以下的时候,从而使点穴式攻击成为可能;武器装备在实现基本自主或完全自主的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能够发射后不管,可以自主飞行寻找并摧毁目标,从而使智能化、无人化攻击成为可能。

三十五、智能武器

具有人工智能,可自动寻找、识别、跟踪和摧毁目标的现代高技术兵器。通常有:精确制导武器、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坦克、无人操纵火炮、智能鱼雷和自主多用途智能作战机器人等。其中智能鱼雷不仅可存储和记忆有关信息,还能分析、鉴别各种不同目标;自主多用途智能作战机器人可自主地完成地形、地物及敌我目标的识别、选择前进道路,判断敌情,独立完成侦察、运送弹药、扫雷、射击、投弹等作战任务。智能武器通常由信息采集与处理分系统、知识库分系统、辅助决策分系统和任务执行分系统等组成。智能武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已取得一些实用科研成果,它将对未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三十六、空天一体战

是随着空中战场和太空战场的形成与发展而凸显出来的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它是军事技术在空天领域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战争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空天一体战是军事航空力量与航天力量相结合,在航空航天空间共同实施的一体化作战行动。其实质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和手段,形成空中和太空的整体作战优势。

空天一体作战较之以往单一的空中作战,其样式将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空中作战样式外,还会有以下几种新的样式:

一是空天一体信息作战。即在空天战场上利用航空、航天装备,将空中与太空的信息作战手段有机融合与运用,为夺取和保持空天战场上的制信息权而展开的空天一体的信息对抗活动。它包括空天一体电子战、空天一体心理战、空天一体网络战和空天一体情报战等。

二是反卫星作战。即综合运用部署在地基和空基的各种作战武器或利用其他信息作战手段,对敌方卫星进行硬摧毁或软杀伤的作战行动。

三是反弹道导弹作战。即利用部署在地基和空基的各种作战武器,在空天一体侦察、预警系统的支援下,对敌方来袭的弹道导弹或弹道导弹发射平台予以摧毁的作战行动。2004年7月22日,美国首个用来摧毁对方来袭导弹的陆基导弹拦截器在阿拉斯加部署,意味着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全面启动。美国用于反战术弹道导弹的机载激光武器和动能武器等,亦在加紧研制。可以预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反弹道导弹的作战手段将会越来越多。我国也于2007年成功进行了陆基反卫星武器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