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火箭与导弹

2016-07-18 14:31:12 发布 | 4893字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改进火箭(导弹)的基本方向是研制新型分导式霰射弹头并增加子弹头的数量、探索突破反导弹防御的最有效措施、改进控制系统提高命中目标的精度、寻求战斗运用的新方法、缩短发射准备时间等。

一、V—1飞弹

飞航式导弹的一种(过去曾称为飞机型飞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德国曾用它毁伤英国大型目标,瓦解英国民心。这种导弹先用弹射器发射(有时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用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V—1飞弹重22吨,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动式空气喷气发动机,以汽油作推进剂。1944年6月13日,从设置在法国北部的发射装置上实施了第一次实战发射,目标选在英国南部。V1飞弹10500枚射向英国的飞弹中,真正落在其领土上的只有3200枚,其中有2500枚落在伦敦;大约每五枚中有一枚在发射时发生故障,每四枚中有一枚被英国歼击机消灭;17%被高射炮击落,7%被空中障碍物撞毁。V—1飞弹的缺点是命中精度低,飞行速度小。

二、V—2导弹

V2飞弹

弹道主动段为自主控制的单级弹道导弹。在维·冯·布劳恩的领导下研制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德国用它毁伤英国大型目标,瓦解英国民心。二战战后,美国和其它国家都把V—2导弹作为研制弹道导弹的样弹。V—2导弹重约13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1944年9月8日进行了第一次实战发射,作战应用效果极差:命中精度很低(仅有50%的导弹落入直径10公里的圆内);可靠性差(在发射的4300枚导弹中,有2000多枚发射时在地面或空中爆炸,或在飞行中发生故障)。在V—2导弹的基础上,德国又设计出射程5000公里的两级弹道导弹的方案。德国法西斯指挥部原打算用这种导弹毁伤美国本土上的大型目标,瓦解美国民心。但在德国法西斯失败前,这种导弹的研制工作一直没有完成。

三、“潘兴”导弹

“潘兴”导弹

美军的一种战役战术导弹综合系统。由两级弹道导弹(装有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在飞行中可分离的战斗部)和地面设备组成。导弹的控制系统为带陀螺稳定平台的自主式惯性系统。“潘兴”导弹系统于1964年装备美军,取代了陈旧的“红石”导弹系统(液体导弹)。

导弹的主要性能:发射重4660公斤,战斗部重330公斤(核装药威力当最量4万吨、20万吨和40万吨几种);弹长105米;弹径1米;射程185—740公里;垂直发射。占领发射阵地后,发射准备时间为15分钟。改进型“潘兴—1A”导弹系统的地面设备包括发射装置,发射连指挥车,导弹测试及发射控制车,通讯车等。导弹和未对接的战斗部放在发射装置上一起运输。发射装置是一台双轴半拖车,由八轮牵引车牵引。在半拖车上装有吊装发射设备和起竖导弹的液压起重设备。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一步改进导弹(“潘兴—2”系统),通过在弹道末段对战斗部进行导引问题的研究,提高其命中精度。

四、“战斧”导弹

美国于70至80年代初制造的一种中程(2500公里)战略巡航导弹,核战斗部威力约20万吨。

战斧导弹飞行中

五、防空导弹

爱国者2发射瞬间

用于击毁空中目标的装有喷气发动机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防空导弹是防空导弹综合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构件有:弹体、弹上制导设备、导弹弹头和发动机装置。防空导弹可装普通装药或核装药战斗部。由触发引信或非触发引信引爆。发动机装置保障防空导弹以需要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射程。它通常由起动发动机和主发动机组成。防空导弹上用得最广泛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但也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式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冲压式发动机。防空导弹按级数分,有单级的和两级的,反导弹导弹则可能有三级的;按发射位置分,有地面的和舰载的;按最大飞行速度分,有亚音速的和超音速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防飞机综合系统中的防空导弹的射程为05—700公里,击毁目标的高度为15米至30公里以上,发射重量为8公斤至73吨,最大飞行速度为270—1600米/秒。

六、洲际弹道导弹

大力神导弹

射程在5000公里以上(按外国分类法在65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多为10000—11000公里(如美国的“民兵”和“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是战略导弹,用于毁伤地球上离发射点最远的目标。可从地面(井式)发射装置发射,也可从潜艇上(自水下或水面)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结构是多级的,使用液体或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可安装核装药的单弹头或多弹头(霰射弹头)。

1“大力神”导弹系统

美国的一种陆基战略导弹系统,装备有两级液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已研制出的两种“大力神”导弹是“大力神—1”和“大力神—2”。“大力神—1”于1962—1965年服役。“大力神—2”于1963年服役,加注能长期储存的液体推进剂;从地下井内发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最大射程约11000公里;起动准备时间1—2分钟;弹头核装药威力约一千万吨,起飞重量150吨。采用惯性制导系统,能确保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15公里。1979年,有54枚“大力神—2”导弹担任战斗值班。为了把各种用途的航天器发射入轨,在“大力神—2”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运载火箭。前两种为三级液体推进剂火箭,起飞重量150—180吨。这些火箭可把重36—45吨的有效载荷射入200公里高的轨道。“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都装有两个固体推进剂辅助起飞助推器。它们的起飞重量约630吨,能把重达15吨的有效载荷射入高约200公里的轨道。

2“三叉戟”导弹系统

“三叉戟”导弹系统

美国的一种配置在核潜艇上的战略导弹系统,用于摧毁敌方领土上的重要目标。1968年开始研制。建造“三叉戟”导弹系统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海神”(长103米,直径188米)两级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三叉戟—1”三级固体推进剂导弹。增加第三级后射程可增大到4000英里(7400公里)。装有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式子母弹头部,头部内装八颗热核装料弹头,每颗当量15万吨,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约500米。第二阶段(80年代后半期)计划(在“三叉戟—1”的基础上)制造“三叉戟—2”导弹,现阶段已达到增加外形尺寸(长139米,直径2米),将射程加大到6000英里(11000公里),提高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约250米)。“三叉戟—2”导弹将用于装备“俄亥俄”号潜艇上。

3“民兵”导弹

“民兵”导弹

美空军的固定陆基战略导弹系统。1962年装备部队。截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共有一千个装有“民兵—2”和“民兵—3”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地下井发射装置。“民兵”导弹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最大射程13,000公里;核弹头威力当量20—150万吨(“民兵—3”有三颗20万吨级的分导式弹头);最大射程时的最大偏差约21—10公里;发射重量295—345吨;弹长178—182米。每个小队辖10个发射装置,由指挥室遥控,在30秒钟内可完成发射前的检查和发射。导弹地下井对冲击波正面超压的抗力约为206兆帕斯卡(21公斤/平方厘米)。1972年进行加固后,抗力可提高到69兆帕斯卡(约70公斤/平方厘米)。改进“民兵—3”的方向是提高其命中精度,增加多弹头的数量和威力。

4俄罗斯白杨M战略导弹

俄军现装备的陆射型“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是俄罗斯现役陆射型战略导弹中最先进的一种,分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不仅能以超音速按弹道导弹轨迹飞行,还可在大气层中自由改变飞行轨道,按所需高度和轨迹进行纵深机动,能十分准确地摧毁洲际弹道导弹目标。同时,新系统具有超强的机动能力,能够躲开敌方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据称,该导弹是美国“NMD”的最大“克星”,并可突破未来25—30年内任何导弹防御系统。

发展“白杨—M”海、空基型。为增强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主要组成部分——海基战略导弹系统,由莫斯科热力工程研究所在近期研发了“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射型——“圆锤”洲际弹道导弹。

该导弹为三级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将主要用于装备重新启动的潜艇工程。而正在建造中的955型“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据称是目前世界上效能最大、威力最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专门用于对付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同时,俄为发展空天力量,还在开发空射型“白杨—M”导弹,主要采用改装后的图—95MC和图—160远程战略轰炸机发射。

发展“白杨—M”新陆基机动型。俄罗斯将进一步改进“白杨—M”导弹,使之更加先进。起初设计“白杨—M”导弹时,既可发射单弹头,也可发射多弹头(3—4个),而新改进的将采取分导式多弹头导弹,从技术上看,俄早已具备运载重型多弹头大推力战略核导弹的能力。据悉,新型导弹具有飞行速度更快、隐形和抗干扰能力更强外,还采用了灵活机动的发射方式,并增强了生存和反击能力,增大了射程,进一步提高了精度。有关研究表明,当弹头超过五个时,对方任何拦截系统都将难以抵挡。

虽然白杨导弹是世界上唯一以公路机动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但白杨—M导弹却首先采用了地下井部署方式,而且最初的白杨—M导弹部署计划是60%~70%为地下井部署,30%~40%为公路机动部署。近期也有报道称两种部署方式可能各为50%。尽管白杨—M导弹两种部署方式的比例尚未最后确定,但是联系到美国21世纪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将完全以地下井方式部署,可以看出,国外强调以机动部署提高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射前生存能力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白杨—M导弹约有50%的数量采用地下井部署,其原因可能与地下井发射技术的改进以及公路机动发射系统的不安全和作战保障费用高等有关。

七、自动导引导弹

海尔法2型发射瞬间

装有弹上自动导引仪器的导弹。用于毁伤空中和地面(水面)目标、军事和工业设施及军事技术装备。自动导引导弹可从地面发射装置和空中、水面及水下运载工具上发射。其仪器包括自动导引头、放大器和自动驾驶仪。可将这些仪器组成一个多功能的组合。自动导引导弹广泛应用于防空导弹综合系统、“空对空”、“空对地”航空导弹系统以及海上发射的飞航式导弹上。

1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最初叫做反坦克可控火箭弹,是反坦克导弹综合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法国的SS—10、SS—11、SS—12、“安塔克”,英国的“威基兰特”,西德的“柯布拉”,瑞典的“班塔姆”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世纪70年代初装备军队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美国的“橡树棍”、“陶”、“龙”,法国的SS—1181、“阿尔朋”,“阿克拉”,法国西德合制的“米兰”、“霍特”,英国的“斯文费厄”等)具有半自动控制系统(代替了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人工控制),飞行速度较快(220—500米/秒),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最大距离的飞行时间较短(5—7秒),对活动目标的命中精度较高。

2反雷达导弹

反雷达导弹

导向雷达辐射源的导弹,用于摧毁雷达站。反雷达导弹既可利用雷达站天线系统的主辐射、也可利用背景辐射实现制导。反雷达导弹可在高空或低空、平飞、爬高、俯冲以及直接对准目标飞行中,从运载飞机上发射。外军反雷达导弹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发射重量170—900公斤,战斗部重量60—200公斤,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发射高度由150—200米至20—22公里,射程7—370公里,最大速度1500米/秒,破片数由3000—5000块到23000块,破片重量由1克到10—15克,制导系统为被动式或复合式。反雷达导弹主要的作战方法是打击预先选定的雷达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