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2016-07-15 16:50:08 发布 | 2529字

谷梁传

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或者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东晋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春秋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春秋谷梁传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全书正文两万三千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大抵同调,但在个别具体问题上也有歧异。如鲁僖公四年春秋记:齐桓公伐楚,“楚屈完来盟于师”。公羊传称:“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其言来何,与桓为主也。……与桓公为主,序绩也。”肯定了齐桓公取得的重大成绩。春秋谷梁传却说:“来者何?内桓师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认为齐桓公成就有限,楚仍桀骜不驯,所论很不相同。

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五家。后来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流传至今,所以被称为“春秋三传”。

谷梁传在战国时一直是口耳相传的。据唐朝人的说法,最初传授春秋谷梁传的,是一个名叫谷梁俶的人,他一名赤,字元始,说是曾受经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但据后人考证,春秋谷梁传中曾引“谷梁子曰”,竟然自己称引自己;又引“尸子曰”,尸子是战国中期一位思想家,可见唐人说法不一定可靠。书中还有引用公羊子的话并加以辩驳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它成书要较公羊传为晚。

同样解释春秋,左传主要是阐述史事,是一部史书,谷梁则与公羊体例相同,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解说春秋的旨意,是阐明儒家思想的一部经书。公羊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强调尊王攘夷、大一统的思想,与现实政治配合较密切;谷梁则主要以文义阐发春秋经文,较为谨慎,认为应该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主张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因此宋代的春秋学家胡安国曾说:“其事莫备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义莫精于谷梁。”

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一样,最初与春秋也是“别本单行”的。到晋朝范宁作集解,就把经传合为一书。后来唐朝杨士勋又进一步为之作疏,称春秋谷梁传注疏,共二十卷。清代也有好几家为春秋谷梁传作注的。较通行的本子是清代中期阮元的十三经注疏。

谷梁传解释春秋的用辞和书法,体现出一种准确、凝炼的文风。例如,谷梁传庄公七年,对经文“夏四月辛卯,昔,恒星不见”,有细致的解释,反映了中国史学史上的好传统。

同公羊传相比较,谷梁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礼乐教化,力主仁德之治,而这恰恰适应了西汉后期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汉武帝死后,随着战争机制的解体和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呼声高涨,与公羊有密切关系的刑名法术之士遭到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和斥责。昭帝时,议盐铁而罢榷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宣帝即位后,要求“稽古礼文”,实行礼乐教化和仁德之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态,成了士大夫众口一辞的呼声和为政治民的准则。

在谷梁传中,称引古礼之处比比皆是,如隐公元年载:“礼,赗人之母则可,娼人之妾则不可。”隐公二年云:“礼,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从人者也。”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谷梁传屡屡高扬传统礼仪,倡导礼乐教化,贬斥非礼行为。清代钟文说:“谷梁多特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

从重民的思想出发,谷梁传力主仁德之治。它明确指出,“民者,君之本也”,认为那些昏君暴主败亡出奔,“民如释重负”。对那些爱护百姓,在志民生的圣主明君,谷梁传认为春秋是予以褒美的。在僖公三年,它连连称道鲁禧公“有志乎民”,表明经文有赞扬之意。同时,谷梁传又认为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君主,春秋是予以讥斥的。春秋·成公十八年:“筑鹿囿。”谷梁传说:“筑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就是说,鲁成公筑囿以为虞猎之地,是夺民利,是不正确的。

汉宣帝在谷梁学的兴盛中起了重要作用。宣帝喜欢读申子·君臣篇,“颇修武帝故事”,曾拒绝王吉“述旧礼,明王制”的建议,反对太子刘奭专用德教儒术,认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因而后世常以武宣帝并称。但另一方面,宣帝“贝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注意采取措施抚恤百姓,济贫救难,多次颁布假民公田、减免租税、赈贷种食的诏令,要求地方官“谨牧养民而风德化”,并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平理弄狱,废除了武帝时的许多严刑峻法。宣帝意识到礼乐教化的重要作用,注意加强传统礼仪对社会的控制力量,使“海内兴于礼让”。

在力主礼治的同时,谷梁传还强调宗法情谊,这可以利用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刘汉宗室内部的矛盾。这是谷梁学在汉代一度兴盛的又一原因。

公羊传虽有强调宗法伦常的内容,但它更多地是要求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谷梁传则不然。在解释春秋·昭公八年“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时,谷梁传认为,称招为弟,不合王朝礼制,但春秋为显其恶,特意如此,以说明招对骨肉之亲的极端残忍。这些内容,在宣帝之世有着某种现实意义。

对汉宣帝这样以较疏远宗法关系入继大统的皇帝来说,要长期稳住自己的宝座。在注重宗法情谊的同时,又要强调尊王思想。谷梁传中尊王思想的存在,也是谷梁学兴盛一时的一个原因。

在史实记载上,谷梁传远不及左传丰富,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情况的宝贵史料。其他可与左传相补充的史实还有不少,诸如:谷梁传僖公二年记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十九年记“梁伯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最后导致梁亡,等等。

谷梁传对于史学发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思想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谷梁传主张“著以传著,疑以传疑”,指出历史家应遵从忠实记载史实的原则,并能够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自己的著作之中。如谴责宋襄公拘守成说,“失民”,“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等等,体现了上述忠实于历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