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孩子优秀:“骗”的黄金原则和技巧(一)

2016-07-09 15:07:48 发布 | 4053字

1想改变孩子,要先弄清孩子的能力水平

俄国教育家斯坦丁乌申斯基说:“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父母只有认识到孩子的天性,了解到孩子独有的特点,因材施教,才会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明智;孩子也才会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家长可以望子成龙,但是要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龙”,是腾云驾雾的那种,还是翻江倒海的那种,弄明白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飞飞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每次上数学课几乎都是一听就懂,在班里数学成绩常年保持第一名。飞飞跟妈妈路过书店,看见有关奥数的书籍就走不动了,一定要买到手才行,飞飞还曾获得市里的数学竞赛冠军。

但是妈妈并没有因此有多骄傲,因为飞飞的作文不好,作文在语文考试里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不好就代表着语文成绩不可能有高分,妈妈为了激励他就不断地用班上作文最好的同学跟他比,还把人家的作文拿过来,反复地让飞飞抄写,搞得飞飞极为厌烦。此外,妈妈还经常批评飞飞没有想象力,缺少语言组织能力等,飞飞自己也很沮丧,他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写作文这么难,妈妈逼迫得越来越紧,也不让自己做数学题了,每天要交给妈妈两篇作文,每次一想到这些,飞飞都非常地不开心。

很多家长花费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感觉很困惑,其实这正是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方式因材施教的结果。什么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发现孩子擅长的地方,并着重培养和开发,发挥出孩子最大的潜能来。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关键在于发现孩子擅长的地方太难了,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一味地给孩子施压,孩子考试得了60分,非得让孩子下次考试得90分,这不是为难孩子吗?又或者像飞飞妈一样,孩子数学好、作文差,家长就铆足了劲让孩子锻炼写作能力,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长处,更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较,需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力结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等,然后再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协调健康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特长,做家长的要先彻底了解孩子的能力特点和水平,不要照搬他人的教育理念,不能看某个同事或邻居把孩子教育得挺好,自己就把方法学过来,这是很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只有因材施教,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个孩子成绩下滑很快,爸爸听人说不用管孩子,让孩子自己调整,结果成绩越来越差,赶紧敦促孩子学习,成绩这才提升回来。

想因材施教,发挥出孩子的能力,我们就要有一双慧眼,懂得发现孩子的长处。可以让孩子尝试做不同的事情,如画画、音乐、跳舞等让他都尝试一遍,我们负责观察孩子跟哪一个比较“来电”,还有一些性格上的差异也需要我们注意,如我们的孩子很内向,那么就要慢慢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胆量,不要一下子把孩子置于人群中,这是一种完全不了解孩子的错误做法。只有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优势产生更大的价值,不至于埋没了孩子的天赋。

小山从小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也没差得太远,小山的优点是身体好,小小年纪就有肌肉的线条,小学时每次举办运动会,小山都要捧几个奖状回来。小山喜欢锻炼,他每天都要用很多时间锻炼身体,父母看到这一幕也不阻止,甚至鼓励小山发展体育强项,小山的父母很开明,觉得体育好的孩子一样有出息。

后来发现小山的长跑天赋非常好,在初中时的一次运动会后,小山破了学校的3000米记录,随即就被省体校看中。很多人都来劝小山的父母,说体校太艰苦,小山这么小就去太受罪。爸爸摆摆手,对小山说:“小山,我尊重你的决定,如果你喜欢长跑,那你就去体校,全家人都支持你,将来你要进了国家队就是全家的骄傲。”

小山坚定地点了点头,由于父母的鼓励,他下定决心去了省体校。

有些父母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上学前也挺聪明的,可上学以后就渐渐地没有了灵性,从初中开始成绩不断下滑。”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能因材施教造成的,学校教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教育的差异化在于家长,孩子在家接受的教育远远比学校多得多,所以我们能否依据孩子的兴趣、能力、长处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可以给孩子打造一个适合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让孩子充分享受“个性化”教育,这样才会把孩子的能力突出出来。

另外,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不能违背孩子的意志,比如孩子一点也不喜欢舞蹈,同时也没有突出的舞蹈天赋,家长硬逼着孩子每天去练习,这无疑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摧残。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适合的教育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时时改变教育策略,不能强加给孩子硬性要求,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负担。

说句不好听的话,或许我们的孩子没有优秀的学习天赋,那我们就要观察他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或许孩子对机械天生亲近、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在这方面着重培养,孩子的将来或许会更加闪亮。

2一句谎言可能就改变孩子一生

孩子带着单纯透明的心来看这个世界,父母指给他们:“这是树木,这是小猫,这是房子……”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无条件相信我们的话,但是一旦我们对孩子说了某些不经意的谎言,处理不当则会让孩子那透明的心变得黯淡,很可能就此改变了孩子一生的轨迹。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家长通过编织一个好的谎言让孩子重新对世界充满热情,同样改变他的一生。

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要慎重说话,尤其是涉及谎言的时候,虽然很多家长常常不认为那是谎言。

阿林的学校很快就要开设英语课了。那天一大早,阿林的父亲就神秘兮兮地跟阿林说:“儿子,爸爸从小就羡慕人家会说英语的,也一直想学,可我这么大岁数了花钱学太心疼,听说这学期你们开设英语课了,你可得好好学,回家再把你学的教给爸爸行不?交你一个人的学费,能让咱俩都学英语,多合算呀!”爸爸流露出一副占便宜的模样,阿林点点头。

从那以后阿林为了能给爸爸当个好老师,每节英语课他都听得比其他人认真,还把很多知识点都记下来,想回家让爸爸也学习学习。晚上,他跟爸爸一起做英语习题,爸爸总是认认真真地听阿林讲,遇到不懂的地方还问一问,早上他就和爸爸一起练习口语发音,然后再吃饭、上学。

为了更好地帮助父亲,阿林加倍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学透彻,每次考试都能拿个前几名。后来阿林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他渐渐奇怪:为什么父亲自从我上高中后就没提过学英语呢?询问后阿林才知道,父亲根本就不想学英语,他知道英语重要、难学,怕儿子学不好才说了谎,阿林顿时热泪盈眶。

美丽的谎言让阿林奋发学习英语,当他知道真相的时候只有感动。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家长说的谎可能会有负面作用。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的“说谎教育”很普遍,这种说谎教育并不是那种骗孩子“小鸭子要回家了”之类充满童趣的谎,而是一种更极端或者更随意的方式。沈阳有一位母亲担心女儿在优越的环境里被宠坏,于是谎称自己不是孩子亲妈,骗了孩子13年,后来即便是母亲道出真相想求得原谅,女儿也和母亲有隔阂。

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也有一些很普遍的:孩子常会问“我从哪里来”,家长通常怎么回答?大概都会回答“从垃圾桶捡来的”吧,这些都是大多数人的经历,大家都是从老一辈人那里被骗来的,如今觉得很好玩又来告诉自己的孩子,而且说的时候也没觉得是骗,于是就脱口而出了。

还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非常多,而家长为了图省事就会选择说谎话敷衍了事,以免孩子一直缠着自己问个不停。这样的无意义的谎言看上去无伤大雅,有一句话说的好:“为了第一个谎言,你就不得不说出无数个谎言。”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你告诉他“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他可能又会问为什么不是从河里捡来的?为什么不是从树上捡来的?等等,家长又得说更多的谎,当孩子明白这是在说谎、敷衍之后,对于父母的信任就会出现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谎言教育确实有一定作用,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就吓唬他不好好吃饭就变丑,这样的谎言无伤大雅,孩子怕变丑就会立刻吃饭。对孩子说谎的原则是能不说就不说,该告诉他什么真相就告诉他什么真相。比如一些家长瞒着孩子离婚还假装夫妻的做法根本不可取,孩子有知情权,并且纸包不住火,真相被孩子得知或者孩子在蛛丝马迹中自己看懂,将给孩子带来难以想象的阴影。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这种事情,并告诉他父母还会继续爱他,孩子是有能力接受的。

毕业季,每个高三的班集体都组织活动,某个班有一项活动是这样的:在小纸条上写上某人的名字,也可以写上对他说的话,当作临别赠言。由于是匿名,所以大家都不想错过这最后的一次机会。

班主任来念这些小纸条,那些小纸条的内容多数为“XXX,我爱你很久了”,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些是“XXX,好兄弟,后会有期”,等等,基本上全班的学生的名字都出现在小纸条上了,唯独有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没有,她叫王平平,在班级里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平凡。

班主任眼看着就要念完手里的小纸条了,她看见王平平把头埋得低低的,于是拿出一张纸条,故意念道:“王平平,也许你不知道你的美,其实你不说话的样子早就打动了我,可是我没有勇气,只好在今天告诉你,你抬起头的样子非常漂亮。”

所有人的目光都关注到王平平的身上,从那以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到了大学之后开朗自信,做事情雷厉风行,班主任听到这些的时候,欣慰地笑了。

谎言利用得当是可以起到正面作用的。日本著名女作家佐藤爱子本来对文学毫无兴趣,27岁时生活艰难也没想过自己能写东西,但是她的著名作家父亲佐藤红绿看了她的信,顺便说了句:“这孩子写东西很好。”佐藤爱子这才拿起笔,走上了文学之路。这就是一句话的强大力量。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对孩子坦诚,即便是某些谎言源自对孩子深深的爱也要慎重使用,毕竟有的时候容易失去控制,以为能将孩子改变得积极乐观,结果改变到另一个极端,所以尽量不要运用谎言。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时候,运用一点小小的谎言,出自爱意和理智,即便孩子知道真相也会对你微微一笑,这样才是掌握了“骗孩子”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