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沉不住气,心浮气躁就会迷失自我(2)

2016-07-09 10:23:27 发布 | 3759字

不要物质富了,心却穷了

1935年,纽约市的某个法院中进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审判,当时一个老妇人在超市里偷走了一些面包,很显然这种偷窃行为冒犯了国家法律,所以法官毅然对老妇人做出罚款10美元的惩罚。可是这个老妇人毕竟是为了养活挨饿的小孙子才会偷面包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没有人救济这一老一小,才会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而冷冰冰的法律和人情并没有给予老人足够的同情。于是在审判结束之后,在一旁旁听的纽约市市长拉瓜迪亚脱下了自己的帽子,然后往里面放入10美元,他对众人说:“现在请每个人交50美分的罚金,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拉瓜迪亚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桩美谈,但是拉瓜迪亚的话实际上恰恰指出了现实社会的一个弊端,那就是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贫穷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富足的社会,可是我们往往也生活在一个冷漠的、无趣的、孤独的社会当中。

在如今这个以金钱和地位来标榜成功的年代中,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认真看完一本书了?自己究竟有几个知心朋友?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之余感到无所事事,而且时时觉得孤独寂寞?自己是不是经常防备着身边的人?自己是不是越来越不关心周围的事情?自己是否想过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自己是否想过如今快乐已经越来越少了?

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有朋友,有最简单但最快乐的聚会,有一个卑微的梦想,有充足而自由的时间,有关怀他人的爱心和勇气,除了钱,我们可能拥有一切快乐的要素。可是当我们渐渐富裕时,总是浮躁地把钱当成一切,当成生活的重中之重,以至于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忽视了自己的梦想,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充实。

我们常常说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过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物质生活,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以至于忽视了精神修养的提高,忽视了对人格、道德、学识上等精神生活的培养,可以说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我们的心却开始变得越来越空虚、空洞。

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尝试着重新充实自己的内心,无论外面的生活多么精彩,无论物质生活的诱惑多么大,都要沉住气,都要听从内心的声音,不能浮躁地被生活所诱惑和俘虏,而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注重内心生活的充实。孔子在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的时候,忍不住赞美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身居陋巷,吃的是粗茶淡饭,但依然过得很快乐,原因就在于他的内心很充实,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信仰,所以能够苦中作乐。杜甫一生都想着入世当官,可是时不我待,这个愿望始终没有能够达成,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感到空虚,相反地,他总是时刻记挂着百姓,始终在自己的诗歌中寻找寄托,正因为如此,他能够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而有些人虽然身处富贵之家,虽然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有着人人羡慕的地位,但是精神生活却很贫乏,他们没有朋友,没有理想,没有什么爱心,没有属于自己的快乐,这种人生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做人不能够浮躁,不能够把钱、把物质生活看得太重,虽然物质追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毕竟每个人都要过日子,但是绝对不能为了物质而放弃精神上的提高,而抛弃自己的信仰、理想和修养。

金庸先生出生于浙江海宁,所以他对浙江原本就有一份非常浓厚的故乡情结,尤其是对于杭州,他更是非常向往,为了能够时常到杭州游玩,他就花重金在杭州建了一个私人别墅。不过装修之后,金庸先生突然发现房子太过豪华了,心里觉得非常不安,最后就把房子捐了出去。很多人感到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金庸先生非常惭愧地说:“我名声有了,地位也高了,但是学问却少了。”

这就是一种觉悟,一种对精神生活的觉悟。这一点其实和鲁迅非常像,鲁迅是现代伟大的小说家,无论是从财富、地位,还是名声来说,都很少有人比得上他,正因为如此,他便滋长了一些坏脾气。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件小事,在文章中,他说自己有一次坐人力车赶路,不巧车夫在路上撞倒了一个老女人,于是停下来搀扶人家,鲁迅觉得自己赶路要紧,而且那个女人也并没有摔坏,于是埋怨车夫多事,而且让他不要理会,可是车夫却执意停下来,并将老女人送到附近的巡警分驻所。鲁迅看到车夫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自己实在太卑微了,内心愧疚不已。

2005年,美国社会学家鲍勃曾经在波士顿发起了一项“找回自己”的行动,很多人放下了工作,他们拿出了自己小时候写的日记,拿出了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请来了小时候的玩伴,有的人甚至赶往曾经学习过的学校。这些人都有过自己的快乐,有过自己最美好的记忆,他们的生活曾经也很充实,他们的心灵也曾经很富有,只不过在追逐物质生活的过程中,都一一被忽视和抛弃了。鲍勃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注意充实自己的内心,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成为没有心灵语言、没有心灵故事的空洞躯壳。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保持冷静和淡定,要注重充实自己内心生活,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阻碍成功的不是能力,而是目光狭隘

当一个人身处隧道之中,他的视野就会被限制在隧道之内,眼睛里所能看到的空间只和隧道一样大,所以身处隧道之人常常误以为隧道外面的天地无非也就这么大。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隧道视野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常常容易被自己的环境所局限住,常常会因此而变得目光狭隘,没有办法看到更远、更宽广的世界。

其实隧道视野效应就和坐井观天的故事一样,井底的青蛙每天所能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它眼中的世界也只有井口那么大,可是如果它能够跳出这口井,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庄子秋水中也说过一个故事,大河因为接受百川的灌溉,一路奔流东去,它认为自己的视野最开阔,谁都比不上自己,可是到了北海,才发现大海无穷无极,看不到尽头,于是望洋兴叹。

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犯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错误,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最出色的,殊不知自己可能被环境限制了视野,最终反而会贻笑大方。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原因并不在于能力比别人差,不在于我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在于我们的眼界。一个人能够看到多远,往往就能走多远,我们如果目光狭隘、目光短浅,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比别人走得更远,没有办法比别人做得更好。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历史上十位五星上将之一,还是“二战”盟军的总指挥。其实论带兵打仗的能力,艾森豪威尔和其他很多名将相比,甚至要差一些,但是在所有上将中,他的晋升速度是最快的,他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他之所以会创造这些奇迹,就在于他拥有比别人更长远的目光,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大局观,可以说他天生就是一个指挥家和领导者。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立即选择参战,不过美国政府却陷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派兵的问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太平洋战场上对付日本人,还是将主要力量放在欧洲战场用来对付德军。面对这个问题,国务卿马歇尔和罗斯福总统一筹莫展,此时艾森豪威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日本国土太小,在亚洲又孤立无援很难有什么大作为,而从长远来看,欧洲的德国实力雄厚,一旦德军征服整个欧洲,那么美国就更加被动,到时很难击败希特勒和法西斯,所以美国现在应该联合欧洲各国对付德军,阻止希特勒的阴谋得逞。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美国民众更倾向于向日本复仇,而且日本人在亚洲的扩张也的确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何况艾森豪威尔本人也曾在菲律宾服役六年,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可是他并不想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影响大局。他冷静分析了时势,从全球大局出发,认为主要攻打日本是一种短视行为,并不可取,于是直接提出了“先欧后亚”的战略主张,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美军赴欧作战统一指挥问题的报告。

马歇尔和罗斯福非常欣赏他的大局观意识以及沉着冷静的头脑,于是批准了这个战略计划,而且让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指挥,在欧洲战场上,运筹帷幄的艾森豪威尔最终成功击垮了德军。

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战略性的眼光、全局性的思维往往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统帅和将军的区别,这就是老板和工程师的区别,这就是指挥者和执行者的区别。一般来说,领导者在专业能力上可能会存在缺陷,有的人甚至一窍不通,可是他们具备别人不可比拟的开阔眼界,他们能够看得更深、更远,能够想得更为全面,所以他们最适合领导别人。而有些人虽然拥有出色的执行能力,但是目光短浅,往往难以成就大事。有人说:“领导是双眼,而非双手和双脚。”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是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做事的手和走路的脚,事实上,你需要的不是能力,而是眼界。

正因为这样,当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想着如何成为能力最强的那个人时,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自己最需要的是超出常人的眼光,是开阔的眼界,只有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广,我们才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能将自己局限在某个狭小的空间里,也不能将自己局限在当前,凡事要沉住气,不要盲目做出判断和决定,应该更好地分析问题,要看得更深远、更宽广一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