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别让“敏感”成为社交的障碍(四)

2016-07-08 18:58:46 发布 | 3067字

说话要看场合,舌头多拐几道弯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有这样一个禁忌,那就是在特殊场合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记得小时候,小月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吃的,还有好喝的和好玩的。可是在这欢天喜地的日子里,唯独有一件事让她觉得很是郁闷——“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为此,家里的长辈不知道对她们这些小孩子耳提面命过多少次,有时候她们一不小心说溜了嘴,还要被骂和挨打。

有一次,在和姐姐们玩耍打闹的时候,小月一不留神把一个饭碗打碎了,饭碗掉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碎片洒了满地。小月顿时吓呆了,还以为妈妈会冲过来揍她一顿,没想到妈妈只是迅速地说了一句:“没事没事,碎碎(岁岁)平安,好兆头!”非但没有打她,还笑眯眯地给她抓了一大把糖果,当时这可真是把她给乐坏了!

从那个时候起,小月就知道,原来说话是要看场合的。在过年这种喜庆的场合,人们一般都要说一些吉利的话,即便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也要换个思维,把它往乐观吉利的方向想。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要看场合说的也就是这个理。所谓的场合,一般是指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交际场景。而同样的内容,由于场合的不同,说话的方式也往往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里,我们只有选取最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从而迎合整个场合的气氛。

众所周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历史上有名的女王,她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非常恩爱。但是两人相处时,和寻常家庭的夫妻一样,他们偶尔也会吵架闹别扭。

有一天,他们夫妇又因为一些日常琐事吵架了,阿尔伯特怒气冲冲地回到了卧室,随即就把卧室的门给关了。看到丈夫生气不理她,维多利亚女王仔细想了想,觉得这次吵架其实是自己理亏,所以她就站在卧室门外,轻轻地敲门,准备向丈夫道歉。

“谁?”阿尔伯特大声地问道。

“英国女王!”这时,卧室内再也听不到任何回应。

维多利亚不甘心,于是继续敲门。

“谁呀?”阿尔伯特又继续问道。

“我是维多利亚。”没想到,对方依旧没有开门。

这下,维多利亚终于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她放下女王的架子,又敲了敲门,然后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你开一下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

话音刚落,阿尔伯特就微笑着把卧室的门打开了,两个人和好如初,重新拥抱在了一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高高在上尊贵无比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当她回到家中的时候,也得放下在宫廷里的架子,以妻子的身份和丈夫阿尔伯特平等地对话。由此可见,有些话,真的是要看场合而定,如此,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与人来往,倘若我们完全不看场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话,是会招来别人的反感和排斥的。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看准对象,只有把话真正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我们才能投其所好,成功打开彼此沟通交流的大门。

其实,仔细想想,平时我们说话要注意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类场合。

第一,自己人场合与外边人场合。在自己人场合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而在外边人场合里,我们一定要三缄其口,说话须大方得体,不要“乱放炮”,免得招人厌恶。

第二,喜庆场合和悲痛场合。在这两个场合里,我们说话一定要注意迎合场内的气氛。在有喜事的场合,不要说一些丧气悲伤的话;而在别人伤心难过时,我们不能吊儿郎当地哼个小曲,说些笑话,以免刺激到旁人。

第三,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在庄重的场合里,我们说话一般都要辞恳意切,要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尊重;而在随便的场合,说话可以不用那么正式,言语轻松幽默一点,可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从而让彼此交流得更加愉快。

说话是一门艺术,懂的看场合说话的人,最能够领会到这种艺术之美。一个有修养的人,能够针对不同的场合说出最为适宜的话来,讲究分寸,一句话就能俘获人心,在人际交往上也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朋友。

同理心是了解他人的法宝

人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两个人的意见或志趣不同,就没有办法在一起共事。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相似点”在作怪,每一个人最感兴趣的始终还是自己,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更加倾向于选择和自身有相似之处的人打交道做朋友。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了一组条件相似的男大学生,让他们住在同一个大屋里,然后,又选了一组条件不相似的男大学生住在另一个大屋里。实验结果显示:条件相似的那个房间里的男大学生们,关系变得很密切,彼此都成了好朋友;而条件不相似的那个房里间的男大学生们,关系则很平常,彼此很难成为好朋友。

这个实验研究的结果,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的最好例证,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相似性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种相似性正是“同理心”。彼此相似的人,总要比毫无共同之处的人容易进行良好的沟通,他们很少会因为意见传递的困难而造成误会和冲突,即便两个人是初次见面,一旦他们发现了彼此的共同之处,很快就会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亲切感。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在一旁语带不满地嘀咕几句:“那要是两个人没有什么共同点,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不成大眼瞪小眼,在原地兜圈干着急吗?”

众所周知,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归没有,但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它们都是叶子,即便达不到“一模一样”的标准,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

叶子尚且如此,人也不例外,只要我们足够细致,就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所以,两个人即便没有共同点,也能寻求其他的地方成为朋友。比如,一位满腹才华的教育专家和一位普通的建筑工人,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如果这位建筑工人刚好是一个初中生的家长,那么,两个人完全可以就如何教育孩子交流各自的看法;如果这位教育专家正好想要在乡下盖一栋小洋楼,那么,两个人又可以就如何选择装修材料等沟通彼此的信息。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困扰于找不到共同点,原因就在于和我们打交道的那个人,刚好是一个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人对于未知的人或事,又总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恐惧,别说寻求共同点拉近彼此的关系了,恐怕关键时刻连一句像样的开场白也想不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挖掘共同点的诀窍了,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作指引,我们就能顺利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迷茫,大胆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行动。

从外表上找到共同点。

我们若想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等有所了解,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仔细端详他们的表情、穿着打扮以及言行举止。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多多少少都会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以方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对方的一些简单信息。

一个年轻人在搭乘火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相精致的女孩,他很想跟女孩搭讪,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就在他冥思苦想之际,女孩突然从随身携带的包包里,掏出了一本微微泛黄的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年轻人眼尖,同样酷爱阅读的他,立马瞧出这本书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于是,他略带试探地问道:“美女,你之前有没有看过王小波的小说青铜时代?”

听到“王小波”这三个字,女孩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她果真如年轻人所愿,放下了手中的书,开开心心地和他聊了起来。

“看过,看过,我还看过他写的绿毛水怪呢!他真是一个浪漫有趣的骑士,你也喜欢他么?”女孩说这话的时候,两眼竟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时间,年轻人不禁看呆了。

“我是他的门下走狗哦,他所有的小说,我基本都看过。你手上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我都不知翻过多少遍了。”于是,两个人越聊越起劲,等到分别时,彼此还留下了各自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