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别让敏感牵着鼻子走,“钝感”的人最好命(一)

2016-07-08 18:50:30 发布 | 3400字

无能的刘备何以成大事

看完三国演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刘备这样一个迟钝的人能够成为“关张赵马黄”“卧龙凤雏”等人的老大?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备的“发家史”中找到答案。

据史书记载,刘备虽然寡言少语,但待人谦恭。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之一——豪爽。

何谓豪爽?豪爽其实就是性格直率,没有那么多弯弯绕,也不懂得蝇营狗苟,一口唾沫一个钉,所以,刘备在从军之前就已经成为年轻人争相结交的对象。

而在起事之初,刘备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小角色。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偶然撞见关羽和张飞之间的小摩擦,他凭借着自己的口舌将二人之间的不愉快化解。后来三人桃园结义,张飞和关羽也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这也是刘备性格特点转化的利好,在调解“关张”二人的矛盾时,他想得很简单,大丈夫该驰骋沙场,不可争一时之快而互殴。

而他的这个想法被关张所接受,所以二人当即表示愿意拜其为大哥。

但要说起刘备“职业生涯”的真正转折点,那一定就是“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刘备的事业开始走上坡路了。而在“三顾茅庐”时,刘备的钝感则反映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刘备的“钝感”才让他俘获了诸葛亮的心。

刘备举事时,正值黄巾作乱,天下纷争,曹操坐据朝廷,孙权占有东吴。当时的刘备虽身为汉室宗亲,但也仅仅做了个豫州牧。好不容易招了徐庶这名谋士,却无端被曹操搅了局,曹操将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并以此要挟徐庶为他效命。徐庶是个孝子,没办法只得含泪告别旧主,在临行之前,他向刘备介绍了一个人——南阳卧龙岗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面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的刘备当然不肯放过。所以,刘备在送走徐庶之后就命令下去,准备礼物,他要亲自前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在这里我们要先分析一下。在刘备动身之前,诸葛亮才名远播,也吸引了很多地方官和军阀的注意。但诸葛亮一直“孤卧深山中”,这应该是有理由的。古时候朝廷要用人一般都是下一个诏令,内容无非就是“我们看重了你的才华,现在提拔你做某某官,限期报到”一类的话,这一招用在一般人身上可能管用,毕竟,做官是件好事,谁不愿意。可偏偏诸葛亮又是个不吃这一套的人。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怀抱一身才学躲进深山是有原因的:他在等待一个值得效忠的人。

而刘备,正是紧紧地抓住了诸葛亮的这点心理。

在地位上,刘备既是官又是汉室宗亲,而诸葛亮只是一介平民而已,按照当时“官尊民卑”的习惯,刘备在地位上要高过诸葛亮。我们现在也知道,一般地位高的人要见底下的某个人,只需要派人打个招呼,正常情况下,这种方式也能达到效果。

但刘备可不是这么做的,他带着自己的两个义弟,准备好礼物,不辞辛苦亲自找到了诸葛亮的住所。当我们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在公司里老板为了什么事亲自跑到我们家里一趟,我们这帮小员工会怎么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架子,不摆谱”,而这样的人也一定令人难以抗拒。

按理说,刘备能够做到已经实属不易了,但这第一次拜访最后却由于主人不在家而落空。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可能心里就干脆放弃了。但钝感的刘备却没有这么做,他的顿感不光只是体现在“不计较”上面,他还有着让人感到“亲切”的耐心。

第二次拜访那天,下着大雪,刘备一行再访,却仍旧是没见到诸葛亮本人。这下张飞有点坐不住了,他对大哥说:“下次派一个人来叫他就行了,如果他还不来,我就直接将他绑过来。”但刘备立刻否决了这个建议,他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恰好不在罢了,何必计较,为此,他还责骂了张飞一顿,又开始准备起第三次拜访。

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总算是回家了。但三人到访时诸葛亮却在房中睡觉。刘备不忍心打扰便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外,直到诸葛亮醒来,他才进屋内与对方见面。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诸葛亮在得知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异常感动,终于放弃了自己之前“独善其身”的想法,答应出山为刘备效力。

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得诸葛亮出山?其实答案也很简单,第一,虽然刘备的实力并不出众,但是刘备待人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他;第二,刘备的顿感让他没有放弃。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我来了两次都没见着人,这人肯定是躲着我不愿意见了,所以也就不会有第三次了。而刘备却不一样,他并没有把诸葛亮“两次不在家”这件事情当成什么很严重的大事,而是相信诸葛亮徒弟的说法,认为诸葛亮其实就是游山玩水去了。

今人看三国之后认为,其实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有意的考验,也就是说,这是诸葛亮出的一道难题。一来是因为诸葛亮本不想出山,二来是因为他想等一个值得效忠的人。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当时,值得诸葛亮效忠的人不可能只有刘备一个,邀请诸葛亮做谋士的人也不只有刘备一个,但最后诸葛亮和刘备二人却牵丝成线,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刘备的顿感无疑在这件事的促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估计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两次避而不见都无法摆脱眼前这个求贤若渴的人。而这样的刘备也让诸葛亮觉得可以追随,二人一拍即合,终创三国鼎足之势。

从刘备发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钝感屡次帮他赢得人心,先是关张,后是诸葛亮,而这三人正是他最初闯荡天下时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再做一下假设,假如刘备是一个敏感或者说“知趣”的人,历史会不会被改写呢?

这世界没那么险恶

“世事难料,人心险恶”,这是一些“老江湖”经常用来教导后辈们的话。这些把人心看得太过复杂的人都会认为,陌生人是一种危险,所以在面对陌生人时,要尽量做好提防的准备。这也跟中国古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共同之处其实都一样,那就是将人心看得太过复杂。而这种待人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现在人们经常说,社会道德在集体滑坡,碰到老人倒地,怕被讹诈就几乎没有人敢伸出援手,而那些旁观者的理由也几乎一致:谁知道我们救起老人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对方会不会说是我们撞倒他的呢?

“人心险恶”的观念让很多人对陌生人避而远之,殊不知,把人看得太复杂,其实就是让自己过得更麻烦。

曹伟曾经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作为负责为公司招聘人才的把关人,他总结出一个道理,很多应聘者在面试官面前把自己吹嘘得天花乱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可能是一个与自我介绍截然相反的人。

他在这件事上就有过一次亲身经历。

有天中午,曹伟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家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告诉他,父亲早上突发心脏病住院,让他赶紧去医院一趟。

接到电话的曹伟心急如焚,立刻跟经理请了假,但是刚出电梯他就发现,自己的钱包还在办公室,他连打出租车的钱都没有了。

恰好这个时候,曹伟看到两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他们说说笑笑,看样子像是应届的毕业生,而且应该是同学。看他们这身打扮曹伟也猜出,这两人可能是来公司面试的新人。于是曹伟主动上前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并提出想借一点车费去医院,到时候来公司找他。

其中一个个子稍矮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手正准备往兜里摸,但是却被他的同伴制止了,并且小声嘀咕道:“现在骗子这么多,你不怕自己受骗了?”

但这个小个子的年轻人却显得很大度,他说:“就骗这几十块钱,没事的。”

最后,曹伟还是成功地从那个小个子年轻人手上借到了几十块钱的打车费。

当他赶到医院时,母亲告诉他,父亲的病情并无大碍。在医院里待了一个上午,母亲就让曹伟赶紧回去,别耽误了工作。

回到公司时已经是下午了,父亲病情稳定,曹伟的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到公司后,他问同事,今天中午公司里是不是来了两个面试的年轻人,面试怎么样?

同事都说:“这两个年轻人都不错,但是老总的意思是,最好是能够选一个最好的、最适合这份工作的。”

曹伟立刻翻出这两个人的简历,拿着两个人的简历,他走进老总的办公室,告诉了他自己一些意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曹伟认为那个小个子的年轻人为人很热心善良,而他的同伴却是一个处处对人设防的人,在他已经亮明身份的情况下仍然不肯伸出援手,这样的人相信也不是公司想要的。

曹伟其实并不认为他们俩在能力上有多大差距,但他觉得,一个热心,愿意去帮助别人,不那么敏感的人可能更适合这份工作。如果当时另外一个男孩子不表现出那么多的防备和戒心,或许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