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愤怒是魔鬼,一时的敏感冲动可能毁掉的是一生(二)

2016-07-08 18:48:04 发布 | 3291字

遇事要沉着,勃然大怒只会使事情更糟糕

伤心就流泪,生气就发火,这都是人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可正常归正常,我们若是缺乏必要的情绪自控能力,很容易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频生波折。尤其是愤怒,老话常讲愤怒是魔鬼,这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在美国电影七宗罪中,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威廉和搭档米尔斯携手办一个案子,两人在办案的过程中发现,凶手连续做了六起案子,这六起案子的受害者死法分别象征着基督教的七重罪孽中的六宗罪:暴食、贪婪、懒惰、骄傲、淫欲、嫉妒。

凶手告诉米尔斯,说他因为“嫉妒”,已经将米尔斯的妻子杀害,并砍下了其头颅。米尔斯在收到装有妻子头颅的包裹后,尽管搭档威廉一再劝他不要冲动,可他依然无法控制内心的悲伤和愤怒,最后开枪打死了凶手。

至此,米尔斯犯了“愤怒”之罪,取代凶手,完成了七条戒律中的最后一条。

由此可见,愤怒果然是魔鬼,它彻底引诱出每个人内心的“恶”,让我们在一时的敏感冲动下,做出难以挽回的事情,从而毁掉我们的一生。

生活犹如一条不断流动的江河,江河尚且有遇到顽石阻拦、回澜拍岸的惊险时候,我们当然也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儿。面对小问题时,很多人还能耐着性子,手脚麻利地将其解决掉,可一旦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我们就常常听到许多的抱怨声和咆哮声。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我们走路时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爬起来后,我们指着石头破口大骂,骂完后还不解气,又俯身将石头搬起来,狠狠地把它扔在地上。然而,急怒攻心之下,我们没有看清楚,石头没有落在地上,反而砸在了我们的脚上。结局可想而知,我们再也没有办法顺利走完接下来的路程,并且我们的脚还受伤严重,我们自己也白白受了皮肉之苦。

相信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糟糕的结局。其实,上文中所说的石头就好比我们遇到的闹心事儿,人人都免不了和它打照面,而内心过分敏感脆弱的人,是怎么也绕不开它的,他们只会情绪激动,自乱阵脚,最后因为一时的冲动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他们不知道,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保持心态的沉着和冷静,这种感觉就像在考场做题一样,遇到难题,慌张和暴怒只会让脑子如一团糨糊,而沉着冷静却能让人的思绪变得更加清晰透彻,最后成功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众所周知,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瞬间被愤怒冲昏头脑,紧接着做出许多错事,当愤怒退场后,取而代之的又是无尽的懊恼和后悔。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应该更加深知遇事要沉着的必要性了。要知道,当一个人遇事愈加沉着后,是可以采取很多有效的手段来发泄内心的暴怒情绪的,写控诉信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办法源自美国总统林肯。

有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听了后,建议他写一封措辞尖酸的信回敬那家伙。

“你在信里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笑着说道。

斯坦顿觉得这建议不错,二话不说,立马写了一封措辞尖锐的信,写完后,他又赶紧拿给林肯过目,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做出修改。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斯坦顿,你这封信真是写绝了!”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准备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了他,连声问道:“你要干什么,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停住了手中的动作,他神色不解地望着林肯。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现在就请你把它烧掉,然后再写第二封信吧!”

将满腔怒火喷向他人,难免会出现伤亡的局面,写控诉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信中,我们可以用尽一切恶毒尖酸的词汇,完全无须顾及任何人。信就像一个闷声葫芦,它悄无声息地承载了我们内心狂暴的风起云涌,并三缄其口,谨守秘密,绝对不会走漏半点风声。

就像林肯说的,写信其实就是一个发泄愤怒的过程,信写完了,我们也该恢复理智,沉着面对一切让自己感到糟心的事情。当然,除了写信之外,还有不少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制服心中的那个“魔鬼”。

第一,抓住让我们愤怒的事,而非人。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多数都是因事而起的,可我们往往“对人不对事”,发起脾气来总是指着别人鼻子骂,比如“你就是一个混蛋”,谁喜欢被人身攻击呢?下一次,我们不妨试着这样说,“这件事让我很生气”。毕竟事情没做好,只是能力问题,下一次有所改进就行。

第二,愤怒的时候,从一数到十,并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生气对身体不好,生气解决不了问题,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等。一旦这种自我训练的次数多了,当下次在遇到麻烦时,我们就不会连想都不想就开始情绪失控。

第三,弄清楚愤怒的根源。愤怒的背后通常都隐藏着一种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和一颗过分敏感的心。光对着惹毛我们的人火力全开,并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也无法抚平我们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唯有刨根究底,抽丝剥茧,找到愤怒的根源,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找到痊愈之药。

有研究表明,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接近于零。强烈的情绪波动,让我们的思绪混乱,无法对人和事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仅如此,井喷的怒火有时甚至还会让我们做出一些打破常规、冲破原则的违法乱纪之事。既然愤怒如此可怕,我们遇事定要沉着一点,冷静一点,万万不能因一时的敏感冲动毁掉自己的锦绣人生。

凡事想得开、看得透

当我们伤心难过时,身边总会有人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不要这么难过,凡事想开一点,很容易就过去了。”道理说起来确实很轻松,可一旦做起来,几乎没多少人能及格,所有的安慰和劝解都仿佛是走个过场,就连安慰劝解者本人,在伤心难过时,也同样想不开,看不透,放不下。

为此,有些人甚至堂而皇之地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久久也不愿走出来。尤其是性格敏感的人,如果有人因此而责备他们,他们总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随口扔下一句:“我性格本来就这样。”三言两语,已经向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做出改变,甚至是自己根本改变不了。

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堪称是“自甘堕落”。

假如说,当我们自愿跳下悬崖时,有许许多多的蝴蝶飞过来,像托起香妃那般接住我们极速下坠的身体,那我们当然可以尽情地跳,使劲地跳,丝毫没有性命之虞。可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对我们的生命负责,我们所经历的苦楚和艰难,必须要靠自己独自承担和消化。

从这个角度看,想不开、看不透和放不下,完全是对自我生命的双重折磨。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都在自己或短或长的生命征程里经受过风雨的淬炼,这种淬炼原本就是一种折磨,如若我们在“吃苦”后还要惦念着不放,这种举动和反刍痛苦又有何区别?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替他感到惋惜。有的人甚至都准备好了一套说辞来安慰他,没有想到的是,老人非但不伤心,还马上把第二只新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

有年轻人不解地问道:“老人家,您为啥要这么做,这不亏大了吗?”

老人轻描淡写地说道:“这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在年轻人的眼里,损失一只鞋子就够让人伤心了,怎么着也得把第二只鞋子抓牢了,不然就太吃亏了。可老人却并不这么看,一只鞋子已经丢失了,自己以后也不可能只穿一只鞋子走路,那另一只鞋子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索性把它扔到窗外,两只鞋子距离不远,兴许捡到的人还能穿。

老人表现出的豁达,一般人都望尘莫及,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由衷地夸赞老人的“成人之美”之举,可又有谁懂得,老人的“放弃”其实也是在成全他自己呢?紧抓着最后一只鞋子不放手,并不能给老人带来多少快乐和宽慰,反而会让他动不动就“触物伤情”,沉湎于过去的痛苦而忧愁郁闷。

所谓的“想得开”,无非是将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抛诸脑后,而所谓的“看得透”,则是洞察到敏感多思的情绪于接下来的生活无半点帮助。每一个从风雨中走出来的人,都先是看得透,继而想得开,最后成功地放下。正如上文故事中的老人,他遇事展现出来的淡定和从容,都得益于这三个步骤,反倒是他周围的那些乘客,情绪大起大落,颇有一番“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绵长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