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15-08-07 14:13:58 发布 | 7668字

战场上美丽的“白衣天使”

名言

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故事

南丁格尔(18201910),著名护理专家,近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她用平凡的一生为人类保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善良父母的熏陶,立志一生都要为穷人和病人服务。南丁格尔年轻时,在德国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护理,勤奋好学的南丁格尔掌握了许多护理知识。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那年,33岁的南丁格尔已是一所医院的护士长。战争进行到第二年,英国对俄宣战。一天,南丁格尔看到一家报纸报道说:“在前线英国军队不仅没有足够的医生、包扎员和护士,而且连作绷带的纱布也不够用。”

看完报道后,南丁格尔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焦虑,一连好几天,她都在沉思,渐渐地萌发去前线护理伤员的想法。

终于有一天,南丁格尔鼓起勇气对医院的院长说:“我想带着几个人去前线对伤员进行护理。”

这个想法使院长大吃一惊。19世纪中期的欧洲,人们对妇女仍抱有偏见,妇女担任公职都会遭到忌妒和反对,更何况要上前线去,保守的院长说啥也不同意这件事。

可南丁格尔很坚决,她说:“我已经下定决心,请您答应我吧!没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了,如果派我去前线,许多士兵的生命都将被挽救回来。”

但是,保守的院长眉头紧皱,说什么也不同意。

南丁格尔回到家里,十分沮丧,她始终闷闷不乐。得知她的想法之后,父母很为她担心。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陆军大臣。经过父母的恳求,南丁格尔终于能够到前线去了。过了几天,由修女组成的38人的医疗护理队,在南丁格尔的带领下奔赴前线。

惨不忍睹的战争景象让她们无比震惊,同时,她们的工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伤兵在野战医院里随处可见,有断了手脚的、有患了痢疾的等等。老鼠和臭虫在病人身边乱窜,污腥的血迹布满发黑的床单。臭烘烘的屋子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绝望。

刚刚来到这里,南丁格尔一行人就立刻开始打扫卫生,清理污物。一开始,医院的医生们对这一群白衣女子很不习惯,总是处处刁难她们。但是,南丁格尔和她的队员对此却毫不在意,她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她们日以继夜地工作着,每天的工作都长达20个小时。

在她们的努力下,整个野战医院很快就焕然一新。伤员的死亡率由原来的40%下降到2%。南丁格尔和她的队员们被深受感动的伤员们称为战场上美丽的“白衣天使”。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已经把她当做英雄了,英国政府为了欢迎这位英雄,特意为她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可是南丁格尔却化名成“史密斯小姐”,悄悄地回到了伦敦。

1860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从此由南丁格尔开创的战地护理事业和护理学校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为了护理事业,南丁格尔终身未嫁,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护理事业上。南丁格尔逝世后,为了纪念她的业绩,人们在伦敦市中心为她竖立了一尊雕像,还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解读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女人一直被视为男人和家庭的附庸。为了得到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包括南丁格尔在内的许多女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今,世界各国基本都已将男女平等写进了法律,也都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事实证明,只要给予女性平等的机会,她们也能像男性一样,成为社会的主人。

海伦不自暴自弃,最终成才

名言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爱尔兰理查德·斯蒂尔

故事

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5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堪比亚镇。一岁半以前,她曾是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女孩。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高烧引起的并发症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紧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成了一个真正的聋哑人。

在黑暗和寂寞的世界里,小海伦的生活一片混沌,她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药可救的废物。可是,她的父母和亲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给予了她更多的爱。他们相信,小海伦虽然又聋又哑,但他拥有和别人一样追求幸福的权利。

1887年,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海伦一生的人来到了她的身边,这个人就是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她不仅在学习上是海伦的老师,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她的好朋友,给了海伦无尽的爱和帮助。

莎莉文老师首先带着海伦去触摸身边的各种物品,使她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她在海伦的手心里拼写这些物品的单词,使她知道了每一事物的名字。

等到海伦稍稍长大了些,莎莉文老师又通过手语告诉她:“上帝造就每个人的时候倾注的心血都是相同的。每个人,不管是贫穷抑或富有,不管疾病还是健康,都应该同样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渐渐地,海伦从迷惘中走了出来,还亲切地称呼莎莉文老师为安妮。

海伦在8岁时,进入了波士顿的帕金斯盲校学习。在校期问,她在著名声学专家沙拉·赫拉的指导下,学习用触摸嘴唇的方法练习发声。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海伦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说出了第一个完整而且发音清楚的句子。这对于一个聋哑人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一时间,小小年纪的海伦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

海伦16岁时,为了得到更高等的教育,她萌发了上大学的念头,并且选择了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

有人劝她说:“你定的目标太高了。好多正常人都无法考进去,你怎么能够考上哈佛呢?”

海伦·凯勒笑了笑,用手语回答说:“除了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嘴巴说不出话之外,我也是一个正常人!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你知道,上帝造就每一个人的时候倾注的心血都是相同的。”

她先到哈佛大学附属的剑桥女子学校读预科班。经过3年的艰苦学习后,海伦凭着坚实的基础以及非凡的毅力,顺利通过了哈佛大学拉多克利夫女子学院的入学考试,取得了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

进入大学后,海伦对知识的渴求比常人更强烈。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学习。最后,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拉多克利夫学院毕业,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掌握5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1968年6月1日下午,87岁的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这位在出生后18个月就因一场大病失聪失明的聋哑人,走完了她奇迹般的一生。世界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纷纷发来唁电,悼念这位世纪伟人!

解读

坚强的海伦坚信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倾注的心血都是相同的,从而用自己的勤奋战胜了重重困难,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不妨想想,人生而平等,别人能够克服的困难,自己必然也能克服!

迪斯尼在逆境中不忘平等博爱

名言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各方面平等地创造人。

——英国霍布斯

故事

迪斯尼(19011966),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和商人,迪斯尼世界的创始人。他创造的一系列卡通艺术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等,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迪斯尼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他自幼在田野里长大。迪斯尼热爱美丽的田园风光,经常在田野里到处游荡,寻找新奇好玩的事物。他最喜欢小动物,经常兴奋地追逐树林里草丛中的兔子、狐狸和松鼠。他也会仰起头来,看着老鹰、云雀和燕子在湛蓝的天空中鸣叫和飞翔。童年的美好回忆,为他后来的卡通创作提供了素材。

有一次,父亲到镇上去了,迪斯尼和妹妹欢呼起来,他们可以尽情玩耍了。迪斯尼用刷子蘸着煤焦油,在家里洁白的墙壁上画了起来,小猫、小狗、小老鼠,兄妹俩不一会儿就把墙壁全画满了。当他们发现黑色的印记无法擦掉时,已经来不及了。父亲回来后,尽管非常生气,却没有过多责怪他们。迪斯尼的绘画爱好因此保留下来。

迪斯尼16岁时,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热爱和平的迪斯尼参军去了法国,在战场上捍卫人类的尊严。战争结束后,一位机灵的同伴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他发现士兵们都想带些战争的纪念品回美国,而战败国德国兵的钢盔,是最受欢迎的战争纪念品。

于是,他便让迪斯尼在钢盔上画漫画,画一个钢盔给他5法郎。迪斯尼高兴地答应了,他设计了一个狙击手瞄准射击的姿势,画在钢盔上,效果很传神,大家看了都很喜欢,钢盔很快就卖光了。这次战场的合伙生意,不仅满足了迪斯尼的绘画兴趣,还使他赚了一笔钱。

从欧洲战场回来,他决心以自己的绘画技能谋生。先是给别人绘画,后来决定组建自己的公司。1920年,迪斯尼与好友伊沃克斯开了一家伊沃克斯暨迪斯尼公司。1920年1月29日,迪斯尼在报纸上看到堪萨斯一家幻灯厂广告公司正在招聘一位绘画师。这正是迪斯尼梦寐以求的工作——画在银幕上活动的角色(卡通片雏形)。

为了理想,迪斯尼毅然出门远行,来到堪萨斯城谋生。编辑部周围有一个较好的艺术氛围,这也正是他所需要的。但主编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大摇其头,认为作品缺乏新意而不予录用。这使他感到万分失望和颓丧。和所有出门打天下的年轻人一样,他初尝了失败的滋味。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替教堂作画。可是报酬极低,他无力租用一室,只好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临时办公室。他每天就在这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辛勤工作到深夜。尤其烦人的是,每次熄灯睡觉时,就能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和在地板上的跳跃声。为了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他忍耐了。也许是太累了,他一躺着地板就能呼呼大睡。就这样一只老鼠和一名贫困的画家和平共处,倒也使这个荒弃的车库充满生机。

有一天,当疲倦的迪斯尼抬起头,他看见昏黄的灯光下有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是一只小老鼠,如果是在几年前,他会设计出种种计谋去捕杀这只老鼠,但是现在他选择不,一只死老鼠难道比活老鼠更有趣吗?

战场上血肉横飞的场景和生活的磨难给了迪斯尼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人类只有以博爱之心对待众生,才有资格做这个社会和自己的主人。那只可爱的小老鼠不正和自己当前的处境一样吗?它虽然卑微,但生命却充满激情!

迪斯尼微笑着注视这只可爱的小精灵,可是它却像影子一样溜了。窗外风声呼啸,他倾听着天籁的声响,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好歹有一只老鼠与他为邻,它还会来的,像羞怯的小姑娘,带着这种信念,他埋头工作。

那只小老鼠果然一次次出现,不只是在夜里。他从来没有伤害过它,甚至连吓唬都没有。它在地板上做着多种运动,表演精彩的杂技。而他作为唯一的观众,则奖它一点点面包屑。渐渐地,他们互相信任,彼此间建立了友谊。老鼠先是离他较远,见他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便一点点靠近。最后,老鼠竟敢大胆地爬上他工作的画板,并在上面有节奏地跳跃。而他呢,决不会去赶走它,而是默默地享受与它亲近的情意。

不久,年轻的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的卡通片。这是他好不容易得到的一次机会,似乎看到理想的大门开了一道缝。但不幸得很,他再次失败了,不但因此穷得毫无分文,并且再度失业。

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里苦苦思索,他怀疑自己的天赋,怀疑自己真的一文不值,他在思索着自己的出路。终于在某天夜里,就在他潦倒不堪的当儿,他突然想起了堪萨斯城车库里那只爬到他画板上跳跃的老鼠,灵感就在那个暗夜里闪了一道耀眼的光芒。

迪斯尼迅速爬起来,拉亮灯,支起画架,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平凡地诞生了。

米老鼠改变了人们对老鼠的印象,它是那么可爱,那么多情,那么勇于冒险、行侠仗义;米老鼠的故事又极富想象力和幽默感。因此,米老鼠的卡通片一炮打响。迪斯尼也被人们称为“米老鼠之父”。

解读

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的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逆境要么使人变得更加伟大,要么使人变得更加渺小。迪斯尼经历了无数逆境,也在无数次逆境中成长为了一位伟人。因为他不但有一颗博爱的心,还有一个闪耀着平等精神的灵魂。

肯尼迪渴望温情,反对冷漠

名言

不公正的东西实在无益于人;公正的东西至少无损于人。

——英国亨·乔治

故事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1963),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最富有的总统。

1917年5月29日,肯尼迪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的一个富豪家庭。他的祖父由一个普通的爱尔兰移民跻身于波士顿政界,父亲通过个人奋斗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富豪,曾出任驻英国大使。肯尼迪生活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富豪之家,自幼便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然而,肯尼迪在享受巨大家族财富的时候,似乎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有个家的感觉,至少在这些豪宅中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属于他自己的。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姑娘跟他一起回家的时候,吃惊地发现他竟然像一个外人一样穿过空无一人的房子,窥视一下父亲的房间,又看看自己的橱柜抽屉,然后收拾起所有放在外面的东西,好像过去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一样。

其实这和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母亲罗斯的频繁出门总让他很不开心。童年时候的约翰非常喜欢读书,由于经常生病,使他很少有到户外活动的机会。于是,他就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读书。虽然他酷爱读书,但是他却尽量避免不让自己变成一个书呆子。

约翰的个性很强,有时还会指责别人。曾经有一次,妈妈罗斯告诉大家,自己准备到加利福尼亚旅行一个星期的时候。杰克叫唤了起来:“嘿,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妈妈,自己出门却把孩子们统统留在家里。”

约翰对父亲的出差很不满意,不过,母亲的外出就让他更加无法容忍了,每次妈妈要宣布出去旅游的时候,他总是号啕大哭,惹得妈妈非常恼火。结果,她就更加疏远这个焦躁恼人的儿子了。慢慢地,约翰对母亲的外出也习以为常。

虽然约翰不想让妈妈总是外出,但是,母亲在身边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因为母亲总是坚持要求遵守严格的行为规则,这让约翰非常郁闷和恼火。

妈妈在家里的时候,总是用从圣心女隐修会学校的修女那里学到的传统习惯管理这个家庭。约翰曾经在回忆中说道:“她是个意志顽强、始终如一、细致地遵守规矩的人,盲目信奉整洁、秩序和礼节。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他觉得母亲好像从来都没有爱过自己。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约翰总是反抗妈妈,拒绝听从她的宗教戒律和家庭清规。

有一次,在受难节上,妈妈要求孩子们祈祷得到安息,但是约翰却说自己更希望得到两条小狗。还经常打断母亲背诵圣经故事,并提出一些大逆不道的问题,好比: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是骑着毛驴进入耶路撒冷的,那么他的毛驴到底怎么样了呢?耶稣死了之后,谁来照看他的毛驴呢?

另外,约翰还通过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把浑身弄得脏兮兮以及上餐桌的时候磨磨蹭蹭来表示自己对妈妈的不满和反抗。

由于父母经常不在家,约翰的哥哥小约瑟夫就在弟弟妹妹面前担当了父亲的角色。哥哥的这种角色对于约翰来说几乎是一种威胁。即便是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小约瑟夫也会毫不留情地狠揍约翰一顿。而且,哥哥还经常逼迫他这个身体非常虚弱的弟弟参加一些根本就无法取胜的比赛。

有一次,哥哥又逼迫约翰和自己比赛骑自行车。约翰本来不想比赛,但是,畏惧哥哥的暴力,所以就和哥哥进行比赛,他们骑着自行车绕着屋子飞驰。结果,两个人都想战胜对方,都相互用车挤对方,由于车速太快,谁也不愿服输,最后导致了撞车。约翰鲜血淋淋地被送进了医院去缝撞裂的伤口。

约翰最初在一所天主教学校学习,后来转入到新英格兰圣公会的乔特中学。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进了伦敦经济学院,但是,一场黄疸病很快结束了他在伦敦经济学院的生活,并使他失去了考取普林斯顿大学的机会。

约翰虽然总是在心理上对哥哥不是很服气,但是,哥哥几乎成了他心理上的阴影,他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哥哥相比,好比:身体、运动、学习等等,即便是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也远远落后于哥哥的成绩。

正是在这些事情的刺激下,肯尼迪成年后一直努力追求平等与博爱。他不但平等地对待别人,也希望别人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

解读

父母和孩子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但始终没有得到统一的标准答案。与孩子建立一种介乎父母和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是目前人们最认可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具有非常强大的杀伤力,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与人分享,实现真正的平等

名言

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

——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故事

在一个小城的郊区住着一位守墓人。他一连好几年都会在每周的同一天收到一封来信。信是一个陌生的妇人寄来的,信里还附着钞票。妇人要求守墓人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守墓人想:“这是一位伤心而又博爱的母亲,我得成全她的爱心。”

于是,守墓人每周都会去买一束鲜花,放在年轻人的墓前。不过,时间一长,他的心里隐隐产生了一种不满之情。

有一天,妇人来郊区的墓园找守墓人。那天,一辆小车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巴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你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妇人反问道:“可惜?”

守墓人回答说:“鲜花搁在那儿,没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妇人又问:“你真的这么想的?”

守墓人喃喃地说:“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去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喜欢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香。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墓地里哪个活着?”

妇人没有作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的。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说,“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也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他们需要我的爱。你看,我找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解读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美丽的世界,鸟语花香的环境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把爱与人分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世间才会美好,才值得留恋。这才是真正的博爱,真正的平等!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懂得与人分享,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