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2015-09-12 15:08:55 发布 | 4938字

阿基米德勇敢地到埃及留学

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古希腊阿基米德

故事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前212年),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在数学、几何学、力学、流体静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等诸方面皆有很高造诣;他应用数学知识巧妙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物理定律,诸如:浮力定律、杠杆原理、滑轮原理,以及重心理论等。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数学理论和力学用之于工程技术之中,作出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大贡献。恩格斯曾评价阿基米德是对科学作出了“精确而有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阿基米德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的父亲从小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阿基米德的父亲费狄亚是当时希腊的天文学家兼数学家,他深深地为希腊的文化而折服。可是到了他这里,古希腊的文化已经渐趋于没落。费狄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振兴祖国的文化。所以,他给儿子取了一个不平常的名字——阿基米德,在希腊语里,它的意思是杰出的思想家。

基于这样的希望,阿基米德的父亲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及时精心培养。他不仅教孩子学习语言与常识,而且经常带他到植物园、动物园游玩,以此来培养他学习科学文化的兴趣并开拓孩子的视野。随着他慢慢长大,父亲又开始教他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哲学,还教他学习证题、推理和文学。父亲悉心的培养,使小阿基米德的聪颖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阿基米德从小便深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为人谦虚谨慎。8岁那年,阿基米德开始投师学习。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很长的一段路到老师家中去上课。阿基米德从未骑马或坐车,尽管家中比较富有。

他涉猎广泛,聪明又勤奋,不仅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哲学,还要学习证题、推理和文学。他常常到当地的知名人士家中借阅图书,也常常浏览书摊,有时到书摊看书,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基米德的身上开始显露出众多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思考、探讨、学习和写作上,极少想自己的事。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了吃饭、洗澡,就连日常生活的小事情,都不得不由别人去帮助。

一天,费狄亚带着阿基米德来到海边,指着远方问道:“孩子,你知道地中海的对岸是什么地方吗?”

阿基米德极目望去,除了湛蓝色的海水和翱翔着的点点海鸥,什么也望不见。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里有一个名叫埃及的国家,爸爸。”

“对的。”费狄亚高兴地点点头,“在埃及,有一个港口叫做亚历山大里亚,在那里,聚集了很多著名的学者,还有藏书丰富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物馆。亲爱的孩子,你愿意到海的对岸去学习吗?”

阿基米德肯定地点点头说:“要是能够到那里去学习,我真是太高兴了,爸爸。”

费狄亚又说:“孩子,大海现在很安静,可是,有时候它会发怒的。你不怕在航行中怒涛把你吞没吗?”

“怕。”年幼的阿基米德回答道。

“你将离开家庭很远很远,不想念爸爸和你亲爱的妈妈吗?”费狄亚又试探地问。

“我当然会想念您和妈妈。等我学习完了,就回家来看望你们。”

“你不会感到孤单吗?亲爱的孩子,在亚历山大里亚,可只有你一个人啊!”费狄亚轻轻地抚摸着孩子那被海风吹乱了的蓬松卷发。

“怎么会呢,爸爸,您不是说过,在那儿有许多的学者和去求学的年轻人,还有存藏着许多许多图书的图书馆吗?我可以在那儿认识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我会有新的朋友,还可以看很多的书,我不会感到孤单的,您放心吧!”

费狄亚看到阿基米德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就决定送他到亚历山大里亚去求学。可是,费狄亚没有那么多钱,幸好,当时的国王希艾罗是费狄亚的亲戚,在希艾罗国王的资助下,年仅11岁的阿基米德终于勇敢地乘船横渡波涛汹涌的地中海,去了闻名于世界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学习。

许多年后,阿基米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想撬动地球的人”。

解读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梦想,或想成为政治家,或想成为科学家,或想成为文学家……单有这些梦想还不够,大家还必须像阿基米德一样,融入社会,向朋友、同学学习,与他们平等竞争。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亚历山大大帝从不居功自傲

名言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相同的模子造出来的。

——法国蒙田

故事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亚历山大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马其顿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

帝国鼎盛时期,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亚历山大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功高至伟,但从来不骄傲自大,反倒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的臣民。有一次,亚历山大骑马旅行到俄国西部。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脱下军装,穿着平纹布衣进行一次徒步旅行。

当他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便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军人叼着一根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这身着平纹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大帝又问道,“请问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军人生硬地说,并瞥了陌生人一眼。

亚历山大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允许我问的话,请问你是什么军衔?”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猜嘛!”

亚历山大风趣地说:“中尉?”

那烟鬼的嘴唇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亚历山大又试探性问了一句。

烟鬼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亚历山大不确定地说:“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军人高傲地回答。

亚历山大敬佩地向他敬了礼。

少校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贵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亚历山大学着军人的口吻,乐呵呵地回答说:“你猜!”

军人问:“中尉?”

亚历山大摇头说:“不是。”

军人又问:“上尉?”

亚历山大再次摇摇头,说:“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细看了看,惊讶地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亚历山大镇静地说:“继续猜!”

少校取下烟斗,那副高贵的神气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说:“那么,你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亚历山大说。

“阁下,阁下是陆军元帅吗?”少校结结巴巴地说。

亚历山大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的烟斗从手中一下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大帝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你什么?朋友。”大帝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正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士兵都愿意为其死战。这也是他能够横扫欧亚非,建立亚历山大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读

平等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平等就是谦虚和宽容。当自己身居高位之时,能够谦卑地对待别人,不趾高气扬,这就是平等;当别人自觉高高在上、甚至冒犯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以宽容对待,这也是平等。谦虚和宽容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一如故事中的亚历山大大帝。

孩子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名言

没有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行。

——英国牛顿

故事

艾萨克·牛顿(1643~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建了经典力学体系,被誉为力学之父。

1643年1月4日,牛顿在英国乌尔索普一个农民家庭里诞生了。牛顿还没有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3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母亲改嫁他人。牛顿只好跟着外婆过日子。

6岁那年,牛顿进学校去读书。在学校里,牛顿的成绩并不是很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蔑视,因此他母亲几次劝他退学。幸亏外婆坚信牛顿是一个头脑聪明的孩子,坚持让牛顿在学校学习。她经常对别人说:“我的外孙一点也不比别的孩子笨,他应该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牛顿善于思考、醉心于发明,喜欢在家里摆弄机械、木头之类的玩艺。同时他对自然界充满了兴趣。外婆养有一只小花狗,这只小花狗总是喜欢在牛顿放学回来的路上去迎接他。一天下午,小花狗见到牛顿以后,一会儿跑前一会儿跑后地到处乱转。小花狗的影子在太阳下晃来晃去,引起了牛顿的注意。他找来一根树枝插在山坡上,于是就守着这根树枝观察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他发现小树枝的影子,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牛顿发现这一秘密后,回到家里,便用钢凿把一块石块凿圆,然后在它的正中央凿一个窟窿,再用一根削好的木棍插在窟窿里,接着在围着这块石头的边缘刻上了刻度。之后他抱着自己制造的日晷来到了家门口。正在树阴下坐着乘凉的外婆问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牛顿说:“这是用来测算时间的。”

说完,牛顿把这块石头放在了太阳底下,太阳照在日晷的木棍上投下了一道影子,而影子投向石板上的数字。太阳在移动,影子也在慢慢地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影子投向石板的数字来知道时间了。

由于牛顿的脑子里整天只装着这些问题,所以他的成绩很差,为此他常常遭到老师的惩罚。但每次惩罚完以后,尽管满腹委屈,但牛顿从不找人诉说,还是继续摆弄他的小发明。

有一次,他抱着他发明的小风车到学校里,拿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很欣赏他的这一小小发明,可是有两个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十分妒忌,于是讽刺他说:“这个笨木匠,不好好读书,手艺倒是不错。”

“你们凭什么侮辱我?”牛顿说完便向这两个同学冲去,一下子便把这两个同学打翻在地,结果牛顿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惩罚。

老师劝牛顿退学,母亲也怪他不争气,决定让他回家做一个农民。后来,还是外婆的坚持,牛顿才没有退学。这件事对牛顿的打击很大,他决心要好好学习,为自己争一口气,否则,他在同学面前就抬不起头来,更无颜见自己的母亲和外婆。果然,没过多久,他的成绩直线上升。等到学期结束以后,老师和同学们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

17岁那年,牛顿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剑桥大学。外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好不得意,要不是当初她坚持让牛顿继续读书,牛顿能上剑桥大学吗?然而,家里没有钱供牛顿读书,牛顿东凑西借仍然凑不齐学费,没办法,他只好向一个贵族乞求资助。那个贵族虽然答应给他资助,可条件是牛顿必须在大学第一年里去他们家做男仆,这个条件有点屈辱,但因为太过贫穷,牛顿还是答应了。

在大学的几年里,牛顿一面如饥似渴地认真读书,一面苦苦地钻研数学问题。他通过艰苦的运算、思索和实验,发明了微积分,这一发现震撼了科学界。毕业后,牛顿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他的这些发现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因而,他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1665年,牛顿回到故乡后,将在剑桥大学里学过的内容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细致思考,认真领会了以前各位科学巨人的研究方法。他提出,第一步,要从事实出发,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提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依从关系;第二步,要找到推理方法,主要是数学工具;第三步,把推导结果与实事进行印证。

依此方法,牛顿很快就推导出了二项式定理,制定出微积分,反映瞬时变量关系;他又用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并确定每种颜色光的折射率。他还继承笛卡尔的理论,把地上的力学应用于天体现象来探索行星椭圆轨道问题,试图把苹果落地与月亮绕地球公转联系起来。

1687年7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问世,它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完美的力学理论体系,说明了当时人们所能理解的一切力学现象,解决了行星运动、落体运动、振子运动、微粒运动、声音和波、潮涨潮落以及地球的扁圆形状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唯物主义哲学、进步的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

每个孩子都像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的未来无可限量。因此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不公就可能错失一位某方面杰出的专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成了对社会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