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015-09-10 15:27:25 发布 | 3314字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

名言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苟存,绝不松劲。

——吴玉章

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一户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小孩得了一种怪病:爱吃灯花。家人请了许多名医都治不好,心中十分焦急。

老管家四处求医,听说民间有一个姓李的神医,手到病除。管家抱着侥幸的心理,在玄妙观找到这个郎中。管家看着这个年龄三十上下的郎中,心里嘀咕:这么穷酸的年轻郎中,能是神医吗?转念一想:“病急乱投医,碰碰运气吧!”

这个姓李的神医没有什么架子,待人平易和蔼,听说有病人要诊治,马上就起身,跟着管家去看病人。

生病的小孩面黄肌瘦,不停地用小手掐取灯花往小嘴里送。

管家对郎中说:“老爷最宠爱这个孙子。已经花了好多钱请名医诊治,都束手无策……”

切脉之后,郎中问身旁的丫环:“病人还喜欢吃什么东西?”

“前些时候也爱吃生米!”丫环答道。

郎中马上断定,小孩爱吃灯花是肚子里有寄生虫,从而形成一种嗜食异物的怪癖。他便用百部、使君子、鹤虱等杀虫药开了处方,小孩只服了三剂药,怪病就根除了。

这个年轻的郎中就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在蕲州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祖父是一个手摇串铃,四处奔波的游方郎中。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并写过一些医学著作。李时珍从小念书,14岁时中了秀才,后来三次考举人都落选了,就绝了做官的念头,选择行医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李时珍24岁开始行医,在行医中感到识药、用药是个大问题。一个医生对药物、药性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处方开得再好,也不能治好病。他还发现,许多药物学方面的书籍,例如汉朝的本草经、南朝的本草经集注、唐朝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开宝本草等书,在分类上有不少错误,有的将一味药分成两种,有的将两种药物混为一谈。书中记载的药物虽然有图形有解说,但是,有的图形与解说不是一回事,有的有解说而无图形,有的解说是正确的,图形却绘制得不正确,抄错刻误的地方也举不胜举。

“医术再高明,处方再灵验,没有一本可靠的医药书籍作指导,也难治好病,弄不好还会害了病人的性命。”李时珍阅读的医书越多,这种担心就越强烈。

渐渐地,一个念头在李时珍心里升腾起来——写一部药物品类齐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惊愕了:“谈何容易,我写那几本书,少者数千言,多者万言。你要把全国的药物都搜集齐全,一一解说,你用一辈子的工夫也很难完成,难啊!”父亲最后长叹了一声。

“困难是不小,但只要我每天不间断地干下去,总会有个结果。”李时珍倔强地答道。

父亲被儿子的精神感动了。

李时珍开始写本草纲目的这一年,已经35岁了。他以唐朝人写的证类本草作为底本,参照各家的本草书籍,按自己拟定的体例整理十年来搜集的笔记资料。

写了一段时间,李时珍发觉,古代许多官修本草书错误百出的原因,是编纂者对于许多药物并没有亲眼见过,只是从书本到书本,或者凭自己的经验猜度判断。他感到,仅仅根据古人的书籍和自己行医的经验,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

例如,“远志”这味药,南朝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说它是小草,形态像麻,叶青色,开白花;而宋朝马志的开宝本草中却说它像大青。两种说法到底谁是谁非,仅凭文字是难下判断的。

李时珍感到,要获得真知灼见,只靠博览群书远远不够,还必须深入到出产药物的大自然中去。于是,他在搜罗、参考百家书籍的同时,常常头戴斗笠,肩负药筐,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到山林、田野、江湖去观察、采集药物标本,广泛收集民间治病的土方子,与农民、渔民、猎人、樵夫、药农、果农、花匠交朋友。

他从药农那里知道:葳蕤和女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药用植物,过去大多数医书把它们混为一谈;南星和虎掌是一种植物的两种名称,证类本草中把它说成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李时珍把这些亲见亲闻都一一记录下来,写进本草纲目中。

一次,他到武当山采药,听说山上生长一种叫榔梅的仙果,山上的道士每年都要用蜜汁腌好,献给皇帝,说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为了研究榔梅的真实价值,他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偷偷采了几枚,亲自品尝,才知道榔梅的药性不过是生津止渴罢了,从而揭穿了仙果的秘密。

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考察药物,来撰写本草纲目。在武昌府,他治好了楚王朱英儿子的气厥病,被强留在楚王府中,担任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的事务,本草纲目的编写被迫中断了。

李时珍在楚王府工作了两年,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他时常惦记着本草纲目的写作,但是枯燥的坐班生活,行动不自由,好在太医院藏有丰富的医学典籍和许多他未曾见过的秘方,还储存着许多稀有的名贵药材,敏而好学的李时珍就整日整日地读书,分辨药材,这多少排解了无法写作引起的不安。

李时珍想:太医院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由太医院来主持编修本草纲目,岂不是既快又好吗!

他向太医令谈了自己的想法,哪知太医令不但没有认真考虑,反而斥责他重新修订本草是“擅动古人经典,狂妄之极!”其他医官则讥笑他自不量力,自讨没趣。

当时,太医院的太医都热衷炼丹升仙。李时珍对此非常反感,就借口自己有病,辞职回到家乡。

他拣出三年前写出的旧稿,继续编写本草纲目。像从前那样,边行医,边四处考察,边写作。他多次长途旅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本草纲目第一稿完成后,李时珍进行过三次修改,每次修改,他都不断完善这部书的体例,增补新的内容。当初设计纲目时,包括释名(解释药物名称的来源和依据)、集解(说明药物的产地、形态和采集方法)、气味(说明药物性质)、主治(阐述药物功用)等。后来,他亲自栽培一些药物,炮制并且临床试验,了解药物在不同情况下药性、功用的变化和适用的范围,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因此,在修改补充的过程中,他又增加修治(阐述炮制方法)、发明(记述前人和自己使用这种药物的临床经验和药理方面的研究),有些药物还附有“辨疑”和“正误”栏,纠正过去本草著作的错误。最后还有“附方”,说明药物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这就使本草纲目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在李时珍61岁那一年,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他独自一人,呕心沥血,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190多万字的巨著。27年里,李时珍参考的前人著述就达800多种,书中附录的药方有11091个,其中8161个是李时珍亲自搜集的民间药方,还附有药草图谱1160幅。这部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公元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当时,这部医药学巨著并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书商担心印了卖不出去,李时珍也没有钱去刊印,因此,这部著作好多年都无法出版。

李时珍为了出版这部书,先后只身到武昌、南京联系刊刻之事。在南京,他一边行医,一边联系书商,辛苦了几年,没有一家书商愿意刊刻本草纲目,他只好扫兴地回到蕲州。

又过了几年,南京一个名叫胡承龙的藏书家专程赶到蕲州,同李时珍商议刻书的事情。李时珍喜出望外,但他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

1593年,76岁的李时珍困卧病床,还念念不忘本草纲目的刊刻,他多么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这部书的问世啊!但是,南京只是传来书快要刻成的消息。李时珍终于没有等到本草纲目问世,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1596年,本草纲目初刻本终于在南京出版了。

1603年,这部书在江西得到翻刻,不久就风靡全国。以后又被翻刻了几十次。

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以后陆续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国,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解读

生活是公平的,它把“坚持”这把成功大门的钥匙给予了每个人,无论是谁,只要你牢牢地抓住这把钥匙,灿烂的成功之花就会向你开放。一旦你放弃了,就算胜利女神近在咫尺,也会与你擦身而过。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让胜利女神悄然离开。他们做事总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纵使有时朝某一目标进行快到终点时,终因坚持不下去而放弃,导致功亏一篑。

虽然,我们是平凡的人,只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持之以恒朝制定的目标前进,迟早也能成功。正如全球最大的商务网站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所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成功,我只知道只要你放弃了,你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