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2015-09-07 15:16:02 发布 | 6666字

魏征佐政

名言

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自己认为办得到的,就坚定地去办,这就是性格。

——歌德

故事

魏征从小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困。38岁时,他参加了李密的起义军,为李密掌管文书。不久和李密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渊,干的还是文字书写之类的工作。

武德四年(621年),太子李建成招魏征为太子洗马,负责管理图书经籍。当时,李建成感到弟弟秦王李世民是自己继承皇位的严重威胁,想除掉李世民,却犹豫不决。魏征知道太子的打算后,屡次催促太子尽早行事,但太子迟迟不动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临朝,当上了皇帝,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登基后不久,召见了魏征。太宗板着面孔责问:“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残杀,该怎么办?”

魏征面无惧色,坦然地答道:“要是太子采纳了我的意见,就不会死于刀箭之下!”

这时,站在一旁的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太宗一听,十分惊异,暗暗赏识魏征的直率,没有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过了不久,魏征接到了谏官的任命,太宗要他对朝廷大事随时提出意见。

不出三年,太宗又任命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廷政务。这时,魏征已经50岁,太宗对他的信任使他深受感动,从这以后,开始尽心竭力地辅佐太宗。

太宗即位之初,见郑仁基的女儿长得格外漂亮,而且能书会诗,才华出众,就立下典册,准备宣召她进宫侍候自己。

魏征知道郑仁基的女儿已经立有婚约,只是还未行完婚之礼,他忙对太宗说:“陛下住在宫宇中,希望百姓也有房子住;陛下吃山珍海味,希望百姓都能温饱;陛下嫔妃成群,希望百姓能有家室。现在郑仁基的女儿已有婚约,陛下要把她纳入后宫,就毁了她的家室。这哪里是做万民之主的心愿呢!”

太宗听他这么一说,深感内疚,立即下诏,撤销了对郑氏的册封。

贞观初年,由于隋末以来的连年战争,经济匮乏,社会残破,各种问题堆积如山,百废待兴。能否把国家治理好,太宗没有把握,他对大臣们说:“大乱之后,百姓恐怕不容易教化!”魏征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大乱之后的百姓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你给他饭吃,他很容易接受!行仁政,能马上见治理的成效。”

宰相封德彝颇不以为然,斥责魏征的话是书生之见,他说:“社会风气越来越奸诈,特别是大乱之后,百姓很难治理,必须威猛治国。”言下之意,主张太宗诉诸刑罚和武力。

魏征不同意封德彝的主张。他当时只是五品官,但毫不示弱,据理反驳道:“从前黄帝、颛顼、商汤、武王执政前也经过战争,但都能用仁政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如果说百姓从秦汉时就越来越虚伪,今天的百姓岂不都变成鬼魅吗?那还谈得上什么治理!”

一席话,驳得宰相无言对答。太宗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没过两三年,治国的成效显现出来,逃亡的农民纷纷返回家乡,全国粮食丰收,社会安定,唐太宗异常高兴,对群臣说:“当初魏征劝我以仁义治天下,现在见到效果了。”

有一次,太宗带着部分大臣到东都洛阳巡视,住进昭仁宫,太宗因为对进奉的饮食器物不满意,大发脾气。

魏征知道后,闯进昭仁宫,直率地对太宗说:“隋朝的君王要求地方贡献山珍海味和各种稀有之物,越精越好,这样无限制地贪求,导致了它的灭亡。唐朝取而代之,正应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引以为戒。陛下责怪地方官贡献的物品不好,是鼓励他们崇尚奢侈,这样一来,岂不是走隋朝灭亡的老路吗!希望您居安思危,存而不忘亡。”

太宗一听这番劝告,马上警觉起来,感叹说:“如果不是魏征,我哪里听得到这样中肯而有远见的谏言。”

魏征进谏,不但直言不隐,而且敢犯颜强谏。

贞观六年(632年),治国初见成效,太宗心中欢喜。大臣们请求到泰山举行封禅礼,太宗欣然同意。这时,魏征站了出来,坚决反对。

太宗以他六年来的亲身经历,深感魏征有远见卓识,从不敢忽视他的劝谏,可是,这一次太宗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冲着魏征说:

“你老是跟我拧着来,是你做主还是我做主?”接着,又连珠炮似的向魏征反问道:

“你不同意去泰山封禅,是我的功劳不高吗?德性不厚吗?国家不安定吗?四境的邻国没有臣服吗?粮食没有丰收吗?天上没有好的征兆出现吗?”

魏征见太宗恼羞成怒,没有一点畏惧,理直气壮地答道:“虽然有许多理由去泰山封禅,但大乱之后,国家刚刚安定,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各地粮仓还不充盈。您率领满朝文武和禁卫军去泰山封禅,将耗费巨大。旅途漫长,沿途供奉,必然索求于民,会增加百姓负担。若官府强迫征敛,将激起百姓的不满,有损您的恩德。这样,图了虚名,实际上祸害了国家和百姓……”

太宗听着听着,不得不认为他说得在理,便打消了封禅的念头。但是,罢朝回到后宫,怒气还未消,情不自禁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您要杀谁?”

他说:“魏征!他总是在朝廷上跟我过不去,弄得我十分难堪!”

长孙皇后却立即跪下,向太宗道贺:“魏征忠直,是因为遇到圣明之君,这是您的福气!”

太宗听了皇后的这番话,怒气才平息下去。太宗在位23年,终于没有去泰山封禅。

魏征忠诚地辅佐太宗,官位日益显赫。担任宰相之后,又任侍中,拜太子太师,地位尊贵。但他不因位高而明哲保身,仍然保持着随事诤谏的锐气。

太宗晚年,志得意满,常常游猎,晨出夕归,并向各地搜求鹰犬之类的贡物,忠臣的谏言听不进去,百姓的疾苦也很少过问。太宗对魏征也疏远了,似乎是怕他批评自己,为难自己。魏征心里非常难受,他情深意切地写下了十渐疏,尖锐地批评太宗“纵欲劳人,亲近小人,凭自己的好恶任免官吏,爱动用军队征伐邻国”,并指出了种种误国的迹象。

太宗毕竟通晓立国、治国之道,读完这篇奏章,大惊失色,也深深地被魏征始终不渝的尽职尽责的精神所感动,急忙宣召魏征入宫,诚恳地表示:

“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愿意改正,善始善终。否则,我将没脸与你相见了!”

太宗还让人将魏征的十渐疏抄在自己居室的屏风上,使自己每天能读到它,又命令史官抄录一份,写在史书上。

魏征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前后17年,终于取得了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魏征死后,太宗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作为唐太宗的大臣,只要发现唐太宗做得不对的地方,都及时指出,从不含糊,从不退缩。魏征勤敏尽职,无私无畏,把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这就是他千百年来被人们景仰颂扬的原因。

解读

古人把立德、立功和立言作为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魏征作为谏官,在位时尽职尽责,勤奋敬业。真可谓坦荡无私,高风亮节。他曾被授任太子太师,最后被李世民尊为可以知得失的“人镜”,可见其德行操守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魏征的一生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堪称楷模。

特别是他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为后人提供了宝贵镜鉴,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所发展,从而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魏征死后,唐太宗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兢兢业业笃行不倦

没有耐心,任何智者开给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所必备的珍贵良方也将毫无用处。耐心就是力量,只要你心中有一个梦想,并且为梦想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终究会实现。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兢兢业业。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成于坚持。

请珍惜你现在的工作,把这份工作当成你事业成功的基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为自己的成功积累砖石。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名言

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

——董必武

故事

西汉时期,在陕西韩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司马迁。

司马迁祖上的好几辈都是朝廷的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是汉朝的太史令,专管朝廷史料的记载、搜集、整理和收藏。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读了许多书,后来,他随父亲到了长安,读书就更刻苦了。在这里,司马迁又结识了很多有学问的人,可随时向他们请教,他的学问就更加精深了。

司马迁从20岁就开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用了10年时间,差不多走遍了全国。他到过埋葬舜帝的九嶷山,凭吊过屈原投水自尽的汨罗江,游历过大禹召集首领开会的浙江会稽,瞻仰过山东曲阜孔子的故居,访问过刘邦的故乡沛县,还参观过项羽的国都徐州。后来,他还当过汉武帝的随从,跟着皇帝巡视各地,并且还奉命到西南地区考察。祖国的壮丽山河开拓了司马迁的眼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给他的文采以丰富的养料。

大约在司马迁30岁的时候,他突然遭到了一次严酷的身心摧残。原来这时汉朝正与匈奴打仗,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率兵攻打匈奴,可这两个人却打了大败仗。李广利丢了3万兵马,李陵损失了近5000士兵,还被匈奴俘虏了,后来就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京师,气坏了汉武帝,他命令把李陵的母亲、妻子抓起来,投入牢狱,又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给李陵定罪。大臣们谁不看皇帝的脸色办事呢?大家都纷纷指责李陵贪生怕死,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一言不发。原来他觉得李陵平时为人挺朴实,他的失败是有原因的,现在大家都夸大他的过失,这是不公平的。

汉武帝见司马迁半天不说话,就问他对这事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带的步兵不满5000人,又深入敌人腹地,打击了几万敌兵,虽然失败了,可也杀了不少敌人,他并没有辱没皇帝的威名。再说,他平时那么朴实,现在投敌了,将来总会有个赎罪的办法,现在定他的罪,是不是早了一些呢?”

汉武帝听了,觉得这番话是故意指责李广利而替李陵辩护。因为李广利是皇帝的亲信,所以汉武帝不觉勃然大怒,气呼呼地说:“想不到你会替投敌的人辩护,是不是存心反朝廷?”于是便把司马迁投入牢狱,交廷尉审问。

过了一年,又有消息传来,说匈奴给李陵娶了个匈奴的姑娘做妻子。汉武帝一听更加生气,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都杀了,并且把司马迁也定了死罪。

在汉朝,定了死罪的人要想不死,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用钱来赎,二是接受侮辱人格的“宫刑”。司马迁是个史官,哪儿有钱去赎罪呢?司马迁一想到自己要受“宫刑”,真想横下心死了算了。可是他转念一想:世上人终究要死,可是死的价值就不一样了。有的人死了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了比鸿毛还轻。自己理想目标尚未实现就死了,有什么意义呢?再看那些有成就的人,谁不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怀着一腔忧愤完成自己的事业呢?周文王被关在羑里,然后写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围困在陈蔡,后来却写出了春秋;屈原遭到小人的陷害被赶出了朝廷,写出了离骚;左丘明瞎了眼睛,写出了国语;还有孙膑,他的膝盖骨被人剜掉了,仍写出了兵法;还有诗经300篇和几乎所有的传世巨著,都是在作者经历身处逆境之后自强不息地写出来的。

因此,司马迁决定活下去,哪怕是身体残了,也要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来。就这样,他决定承受耻辱和痛苦,发愤写作史记。司马迁受了宫刑以后,被释放出来。他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和他人的讥笑,一心一意地写书。

就这样,他整整写了13年,直到成为55岁老人的时候,终于完成了52万多字的史记。如果从20岁搜集资料算起,一共用了40年的时间。

解读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地完成。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勇敢地去面对,从困境中走出,不被任何曲折击败,坚持到底就是最终的胜利!困境中的千锤百炼,才能雕琢出最璀璨的玉石。这重重磨难,能使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使一个不平凡的人变得更不平凡。

一生磨一镜

名言

我此刻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挥交响乐团或剥桔子。

——托斯凯宁尼

故事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再换过工作,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几十年。他是那样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专业的都要高。借着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他看来是高不可攀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解读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冯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行一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那段路,往往是一道最难跨越的门槛。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或生活,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那样的极限环境,或者说极限困境。有的时候就需要那么一点点毅力,一点点努力的坚持,成功就能触手可及,而不是充满遗憾地擦肩而过。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处处都是荆棘,处处都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处处都是引诱离开成功之路的诱惑,就看你能否顶得住,能否有坚强的意志冲破层层重围,能否在失败面前仍对理想坚定不移,在挫折面前仍能表现出不成功不罢休的信念!

因此,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日复一日的积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者!

勤恳的詹姆斯

名言

如果缺乏努力和意志,如果不肯牺牲和劳动,你自己就会一事无成。

——赫尔岑

故事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时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了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参与会议。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解读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自己拥有扎实的基础,凭借志在必得的信念,一步步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去努力,终会取得成绩。

俗话说:“做人像水,做事像山。”“水往低处流”,意味着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做事像山”则意味着在事业中要具备登山的毅力,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在一些细节小事上,更要注重自身的品格言行,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拼搏进取的精神,敢于承担压力,敢于挑战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学习中独当一面,逐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