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15-08-06 16:04:27 发布 | 4866字

忠诚的哨兵

名言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

——穆尼尔·纳素

故事

在英国与西班牙交战的岁月里,直布罗陀要塞掌握在英国军队手中。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却只驻守着少量的英国军人。

一个夜晚,要塞司令独自一人到各个炮台进行视察,看看有无防备方面的疏漏。走到一处,他看见一个哨兵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值勤。

看到将军来到,哨兵本应举起毛瑟枪向他致敬。然而,那个哨兵却纹丝不动。

将军觉得有点反常,他大声地问:“哨兵,你难道不认识我吗?为什么不敬个礼呢?”

战士答道:“将军,我当然认识您。可是我腾不出手来,因为几分钟之前,敌人的子弹打断了我右手的两个指头,我举不起枪了。”

“那么,为什么不赶紧去把伤口包扎一下?”

“因为,”哨兵说,“一个值勤的士兵在有人接替之前是不能擅离岗位的。”

将军立即跳下马来。

“喂,朋友,把枪给我,让我替你值班,快去包扎伤口!”

那名士兵服从了。但他先奔回营地,请另一名哨兵跑去把将军替换下来,然后才跑向战地医院。由于失去了有用的手指,这名士兵再也不能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武器,他被送回了英国本土。

英王乔治亲自接见了这名战士,为表彰他的忠诚尽职,破格升任他为军官。

解读

忠于职守是敬业道德的起码要求,只有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工作阵地是热爱工作的表现,热爱工作是做到忠于职守的前提。因此,我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

雕塑家罗丹说:“我们这一代人缺乏的,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职业的忠诚。他们仅以敷衍的心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希望所有的人都变成艺术家——因为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愉悦的人。”

忠于职守的前提是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就是敬业精神。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坚守的事业产生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更要敬重和热爱它。只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完成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掘我们自身的价值与能量。

郑板桥管理范县

名言

我们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故事

郑板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才考中了进士。中了进士,才有做官的资格。但官额有限,郑板桥等了多年,才补缺做了个七品县官。这时,他已经50岁了。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来到山东南部的范县(今山东省范县西南)当县令。

郑板桥青年时代就有治国安邦的志向,立志要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虽然50岁才当上小小的七品县官,毕竟也是治理一邦的父母官。他想效法历史上的名臣,真正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政治抱负。

范县是个偏僻的小县,全县不过10万人口。郑板桥上任后,以“为政清廉”自励。他外出巡察,作派与一般官僚不一样:不坐大轿,不带衙吏,不搞扰民的鸣锣开道。

他喜欢微服私访,到集市上逛一逛,在茶馆里坐一坐,在田边地头看一看,从中了解到老百姓心里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这些事对他治理范县很有帮助,使他发布的政令能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郑板桥治理范县勤政廉洁,投诉案件从不积压,断案公道,下属官吏从不扰民,豪绅不敢称霸乡里。县境内,百姓安居乐业,风俗淳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对这位县官十分敬重,每到一处,男女老少都争着迎上前去拉他到家里做客,和他叙家常。郑板桥从心里感受到做一名清官的乐趣。

郑板桥在范县的政绩远近闻名,5年之后,他被调到山东潍县做县令。

潍县是一个中等商业城市,当时有“小苏州”之称。因为潍县是个富县,什么知府、巡抚、钦差大臣便不时地到这里来敲当地县官的竹杠。那些县官被敲了竹杠,就加倍地从老百姓身上刮回来,既巴结了上司,留个后路,又可以找出名目为自己捞钱财。

郑板桥在上任之前已经知道潍县的县令难当,要保住乌纱帽,就得折腰媚上,敲诈老百姓;要做清官,为民造福,伸张正义,随时可能丢掉乌纱帽。但是,他未做官时就痛恨官吏贪赃枉法,现在自己当了官,就要与世俗的恶势力抗争,决不同流合污!

一上任,他就向县衙的官吏宣布:“不准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违者严加查处,决不留情。”前任县令留下了不少积案,大多是因为富商豪绅买通官吏而迟迟未作处置造成的。郑板桥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积案一一判明,惩治了一些平日横行乡里的恶霸,罚款的罚款,坐牢的坐牢。老百姓都拍手称快,交口称颂郑板桥刚正清廉,明察秋毫。

可是,富商豪绅们又气又恼。以前,初来乍到的县官,从来都是先拜望县里的大财主、大富商,而这位郑大人偏偏不理会这些规矩,还将积案一一裁决,好像是有意折灭他们的威风。可是,他们一时还摸不清郑板桥的底细,又抓不到郑板桥的任何把柄。豪绅富商一合计,决定下帖子宴请郑板桥,在宴席上拉拢收买郑板桥。

郑板桥收到请帖,爽快地答应去赴宴。

赴宴那天,郑板桥迟迟才出县衙。他忽然摆起威风,坐上大轿,带上全班衙吏捕快,鸣锣开道,慢慢悠悠地来到设宴的富商家。沿途围观的百姓,把富商家的大门口堵了个水泄不通。

郑板桥慢吞吞地走下轿,刚一站定,只见全县的富商豪绅都在门前迎候,郑板桥一一寒暄之后,走上台阶,却没有进门,突然转过身来,大声说:“各位且等一下!今天我不是为赴宴而来,只是想借大家相聚的机会,向诸位约法三章:本官不赴私人宴会;不收受钱财之礼;若有谁贪赃枉法,假公徇私,欺压乡民者,本官将严惩不贷……”

一席话,使富商豪绅们个个目瞪口呆,在场的百姓高兴得欢呼起来。

郑板桥说完这番话,从容地上了轿,打道回衙。

从这以后,有权有势的人不敢为非作歹,地痞无赖不敢无理取闹,县城监牢里都空了,没有犯人在押。

有一年,胶东一带闹天灾,潍县也受了灾。县里的富商趁机囤积粮食,抬高价格,想乘人之危发不义之财。一时间人心惶惶,许多百姓背井离乡。郑板桥看到一幕幕悲惨的景象,写下了逃荒行,来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看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感到责任重大,一面如实向上司呈报灾情,请求赈济乡民;一面就地查封投机商的粮仓,然后责令囤积粮食的富户按县衙规定的价格出售粮食。郑板桥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把饥民组织起来修筑城池、疏浚河渠、加固堤防,由县衙按工发粮食,于是,饥民有工做,有饭吃。这样的措施,救济的灾民数量毕竟有限,对那些老弱病残者,郑板桥命令富户在各自的住所开设粥厂,每天供应两餐粥。郑板桥还捐出自己的官俸,免费供应妇女和儿童的食品。

种种措施,终于止住了外逃的人流,保住了劳动人口,许多家庭因此免遭不幸,灾情大减,人心安定下来。然后,他又风尘仆仆地到处奔波,督促乡民抗旱,组织恢复生产。不久,天降大雨,乡民欢呼雀跃,生产自救的劲头更足了。

灾荒过去了,百姓更加敬重郑板桥,爱戴这位百姓的父母官。

郑板桥在潍县做了7年的县令,7年中,他心里时常想着百姓的疾苦,为他们的忧而忧,为他们的乐而乐。他在潍县任上写过这样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尽管郑板桥当了12年的县令,政绩显著,却始终未受重用。郑板桥渐渐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在他61岁那年(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他因年荒请求朝廷赈济灾民触怒了上司,被解职回乡。

郑板桥秋天被解职,老百姓有说不尽的惋惜,有的设宴饯行,有的求画求诗,你接过来,我接过去。郑板桥也留恋与他相处了多年的乡亲和朋友。这样,一直拖延到第二年春天才离开潍县。

离开潍县那一天,几乎是倾城相送。郑板桥非常感动,眼前这盛大的欢送场面,不就是对他小小七品县官的最公正的评价吗?

直到今天,郑板桥做过官的地方,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好传说。

解读

郑板桥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理想型人物。他当了12年县令,不仅洁身自好,而且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在他治理下的范县和潍县,公理、正义都占着上风。他的尽职尽责令我们动容,也让我们知道了忠于职守的人,会获得长久的、令人敬重的荣誉和名声。

那些忠于自己、忠于事业的人,将拥有一种力量,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他们的人生更加饱满,事业更有成就感,工作也将变成一种享受。

最后一名员工

名言

如果说,生命力使人们前途光明,团体使人们宽容,脚踏实地使人们现实,那么深厚的忠诚感就会使人们正直而有意义。

——本杰明·富兰克林

故事

小李和小王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这个公司规模很小,是国家允许注册该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来五六台电脑”。

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承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都可能有水分,仅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罩着厚厚的报纸。办公区连个卫生间也没有,而且出门就是大排档,油烟灌进来,熏得人直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有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欠款,资金储备少,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

三个月后,小王动摇了,劝小李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嘛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小李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小李反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所在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

半年后,老板筹措到了新的资金,公司重新运转。产品由于质量好,买家愿意先付款了,公司局面开始峰回路转。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一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出钱,推出一种早就被他们认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型办公软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软件的研制中去,常常吃住都在地下室,半年后终于推出了完美的产品,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他们终于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接下来,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壮大,短短的几年工夫,就成为行业内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小李也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兼技术总监,月薪可以拿到2万元。

年终,老板和小李同游澳大利亚,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海滩晒着日光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老板禁不住热泪盈眶,他问小李:“老弟,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撑下来吗?”小李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老板却说:“不,其实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可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感谢你!在我想躺下的时候,总有你这双手在拽着我走。当时如果你也走了,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小李,老板给了他公司40%的股份。

解读

忠诚首先是一种道义上的美德。对他人忠诚,也就是对自己忠诚。忠诚不是阿谀奉承,它不希求回报,也没有其他私心。一个忠诚的人十分难得,一个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更为难得。像小李这样忠于职守的人,最终获得老板的青睐,是必然的结果。

有人说,忠诚是傻子的专利,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干、老实巴交的人只会受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缺乏忠于职守的精神,我们的其他能力就会失去用武之地。因此,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忠诚是很重要的,一个只有能力而无忠诚的人是无用之人。忠诚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而不是口头的效忠。

忠诚是做人最优秀的品德,“忠”字拆开是“心中”,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心放在中间,意要诚,心要正。诚意正心而后才能修身,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