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015-08-07 13:59:42 发布 | 3922字

商汤举大事立伊尹为相

名言

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周礼·夏官·大司马

故事

商国是夏朝的属国,据说祖先是帝喾的小儿子,名字叫契。契曾经帮助夏禹治水,立了功。夏禹赐他姓子,封他在商地。子契在封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做商。夏桀胡作非为的时候,正是子契的第十四代孙子汤掌管商国政权的时候。

商汤看到夏桀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却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搜罗人马,训练军队,准备粮草,联系各个诸侯国,形成了一种共同讨伐桀的态势,并且逐步树立自己的威信。有一个小诸侯国对汤的建议不予理睬,甚至有些敌对,汤就先下手对付它。

这个诸侯国叫葛国。葛国国君不理朝政,也不祭祀祖先和天地,汤就派人去问起这事,葛国国君说:“我们国家小,没有牛羊,无法祭祀。”汤派人给他们送去牛羊,但是葛国的国君却把它们都吃了。汤派人去询问这件事,葛国国君却把使臣杀了。这下汤打葛国的理由找到了,立即率领人马进攻葛国。葛国哪是商的对手,一交战,小小的葛国就被打败了。

后来,汤寻找不同的借口,灭掉了其他小国,汤的国力更加强大了,具备了和夏分庭抗礼的条件。

有莘国有个奴隶叫伊尹,他聪明手巧,烹调技术很出色,很得有莘国君的喜欢,就让他专门担任招待各地宾客的厨子。商汤的左相仲虺给夏桀送贡品时,在有莘国住了几天,无意间发现伊尹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就准备把他带回国去。但是有莘国的国君不同意让伊尹离开有莘国。

仲虺回来后,向商汤建议说:“有一个办法可以把伊尹请来,就是向有莘国求婚,这样伊尹可以作为陪嫁奴隶一起来商国。不仅可以请来伊尹,而且也免去了有莘国的疑虑。”商汤连连点头,马上派人到有莘国去求婚。有莘国君答应了商汤的要求,就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商国去了。

伊尹到了商国后,商汤把他请到朝堂上,与官员们相见。官员们都认为伊尹不过是一个奴隶,因此很轻视他。朝堂上官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只见伊尹坦然地拜了一拜,从容不迫地说道:“我是一个奴隶,本来是无权参与政事的,商王既然把我请来,我也不妨说说我对当今天下的看法。现在夏王桀荒淫昏庸,闹得天下很不太平,人民已经吃尽了苦头,只盼他早早灭亡。在这昏暗无道的天下,商王算是很难得的一个明君了,他伸张正义,仁慈宽厚,民众信任,归附于他,已是天下众望所归。要想解救天下的人们,只有灭掉夏国。我这样一个奴隶,商王还这么礼遇我,多次设法让我来商国,我还敢不尽全力吗?”一席话说得商汤的官员们深为佩服,连连点头称是。商汤也感到伊尹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当众任命伊尹为商国右相,和仲虺共同处理国家大事。

解读

文中的伊尹出身奴隶,但最终却成为了商汤委以重任的重臣。俗话说,英雄不看出身。出身的贵贱,地位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才是最为关键的。

文王河边启用姜尚

名言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尚书·咸有一德

故事

周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在商朝都城的西方。商朝末年,周的国君是周文王。他很敬重有本事的人,多方邀请他们来帮助治理国家,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商朝的国君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他找个理由把周文王召到都城殷,囚禁起来。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且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了礼物,便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之滨的一条小河边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曾在商朝的首都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但由于不会做买卖,尽亏本。姜尚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商朝却一直不得重用,岁月不饶人,一晃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但他还想找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听说周文王广求贤才,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其实是在等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论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识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由贤明的领袖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文王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访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

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又升为国相,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向往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望”字去掉,就叫“姜太公”。

姜太公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后积极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最后,帮助周文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全国的统治。

解读

金子不因被埋进沙子里就失去了光辉。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真正的人才就像一块真金,不管在哪里,也不管处于什么状况,在合适的时机总会有被发现的时候。

祁奚不偏私唯才是举

名言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吕氏春秋

故事

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大夫,以“内举不辟亲,外举不辟仇”,为国举荐贤臣良仕而饮誉天下,名传青史。

祁奚所处的时代是晋悼公统治时期。晋悼公立志要复兴晋文公霸业,重振晋国国威。他重整吏治,调整百官,任贤用能。久以贤良称著、无私饮誉的祁奚,遂被推任为中军尉,以羊舌职为其辅佐。三年之后,年愈半百的祁奚,觉得自己年老力衰,精力不济,恐有负国家希冀,阻塞贤才仕途,便以年迈告老,请求国君悼公另选良臣。

晋悼公见他辞恳言切,便准他告老并请他推荐继任者。于是,祁奚举荐了解狐。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解狐与祁奚有私仇。晋悼公也知道这事,他遂问:“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祁奚答道:“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此职,又没有问我可与我有仇否!”然而,解狐尚未到职,便一命呜呼。晋悼公请祁奚再行举荐。祁奚这次说:“祁午可以继任此职。”晋悼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么?”祁奚坦然回答:“公让我推荐的是适合此职之人,又没有问他是否为我的儿子!”没过多长时间,任中军尉辅佐之职的羊舌职死了。晋悼公又请祁奚举荐合适人选。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晋悼公对祁奚所荐之人,统统给以录用,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佐。

事后有人对晋悼公说:“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祁午自幼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成年后,和安而好敬。每临大事,镇定自若,非义不举。他父亲举荐他是对的。”孔子得知此事后,赞扬说:“祁奚是个善于举荐贤良的能臣啊。他推举仇人,不是为取媚于天下;举荐儿子,不是因为偏爱己私;举荐辅佐,也不是结伙营党,完全是为国荐贤,唯才是举。”公元前557年,晋悼公去世,平公登基后,即擢祁奚为公族大夫。

解读

祁奚举荐人才唯才是举,无论是他的仇人,还是他的亲人,都在他的举荐范围之内,体现了他可昭日月的为公之心。人只有做到了无利己之心,内心才坦荡无惧,正所谓无欲则刚。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为国举荐贤良,人品和才能是首要的考察条件,而非身份地位等其他方面。

齐桓公求贤不以貌取人

名言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吕坤

故事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为了能得到天下贤士的帮助,他朝思暮想,费尽心机。

一天夜晚,齐桓公夜不能寐,他起身踱步到庭院,这时,一队武士举着火把巡逻,就如一条火龙在夜幕中游动。火光一下触动了齐桓公的灵感。

第二天一上朝,齐桓公就向文武百官宣布了自己想出来的招纳贤士的好办法。他命令在宫廷前燃烧巨大明亮的火炬,表示准备日夜接见各地前来投奔的贤能之士。

没想到事与愿违,整整过了一年时间,没有一个人来求见,齐桓公很苦恼。

一天,一个乡下人大摇大摆来到王宫前,自称是贤人求见。

齐桓公不敢怠慢,立即传令接见。一见面,齐桓公见是一位衣冠不整、黄瘦干瘪的乡下人,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恭恭敬敬地问:“先生有何见教?”

乡下人拍拍自己的胸脯,故意挑起大拇指说:“我会念‘小九九’算术口诀!”

齐桓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戏谑地问道:“先生难道不知道会‘小九九’口诀,乃是末流小技?也配称为贤才来见国君吗?”

这个乡下人一本正经,严肃地说:“国君,您的过错就在这里!”随即这个乡下人就侃侃而谈:“我听说宫前求贤的火炬点燃了一年,没有人登门求见。这是因为主上是贤能的君主,各地贤能之士都觉得不如您高明,所以都不敢前来。我会‘小九九’这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这个只会念‘小九九’的人,您如能以礼待我,还愁有本事的人不来吗?”

乡下人的一席话,说得齐桓公连连点头称是。于是,他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佬,并给他以优厚的待遇。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不出一个月,四方有真才实学的贤士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解读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要学会平等待人,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只有做到了平等待人,才能给人以平等的机会,也才能有机会看到各人的真正的才能。平等、公正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重要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