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朝战爆发,“蒋王朝”死路逢生 孤注一掷,美蒋密谋大反攻

2015-07-27 15:22:22 发布 | 8848字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舰只在台湾海峡巡弋,使国民党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不少人甚至认为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而使国民党重返大陆。台湾当局遂开始大肆宣扬“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一时间,报纸杂志连篇累牍,街头巷尾抬首可见。

1950年下半年之后,台湾虽得到美国援助的大量武器,但其军力连保护本岛安全都成问题,更何谈“反攻”和“成功”呢?国民党军真要反攻大陆,只能为解放军提供聚而歼之的良机。对此,蒋介石心中自然有数,之所以高喊“反攻”,只不过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罢了。“五年成功”的空头支票,永无兑现。

从1951年开始,台湾国民党军对大陆的小股袭扰活动开始加剧,借以作为“反攻”的象征。国民党军依托其占领的金门、马祖、大陈等岛屿,组织小股武装不断向福建、广东、江浙乃至山东沿海进行渗透。为了更好地组织袭扰活动,国民党军在台湾成立了“敌后工作委员会”和“大陆游击总指挥部”,在金门成立了“福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在大陈岛成立了“江浙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

美国为了配合朝鲜战场的作战行动,也对国民党的袭扰活动予以支持。美军顾问团到达台湾后,不仅帮助国民党军改组扩充了设在淡水的“国防部游击首领训练班”,还向沿海各岛屿派去不少熟悉两栖作战的军事顾问。除此之外,美国还向台湾提供了大批用于袭扰活动的武器装备,包括汤姆式冲锋枪、无后坐力炮和电台。

在当时,浙东大陈等岛屿成为袭扰大陆的重要基地。国民党军从舟山撤退后,一度也撤出了浙东的各主要岛屿。美国派兵进驻台湾海峡后,国民党军又卷土重来,并以大陈岛为主要基地,驻有4个军官战斗团、部分别动队和游杂武装共1万多人。当年曾在西北统辖几十万兵马的陆军上将胡宗南,被蒋介石派往大陈,化名“秦东昌”,担任“江浙反共救国军”的总指挥。

1951年9月,胡宗南率两个军官战斗团乘登陆艇,到大陈岛走马上任。昔日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沦落荒岛,感触很深。初登大陈,他看到岛上的荒凉景象不禁对部下大发牢骚:“我现在只等于一个乡长,请你们大家以后看着办好了。”这位“乡长”随即在大陈成立了“浙江省政府”,自任主席,其地盘包括甫麂、披山、渔山、一江山等岛。台湾为了加强这一前沿的力量,又在大陈成立了“海军巡防处”,经常派舰艇配合袭扰活动。

在加紧进行沿海袭扰活动的同时,台湾当局还希望滇缅边境的国民党残军能有所作为。1950年1月,解放军在元江歼灭国民党军第八兵团后,该兵团第八军二三师七九团团长李国辉,率1000余人于4月逃到缅泰边界湄公河西岸。这支残军恰与国民党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残部相遇,两支部队在李国辉和谭忠率领下合并为“复兴部队”,并不断招兵买马,发展到3000余人。残军的活动很快引起台湾的重视,蒋介石派原第八军军长李弥视察残军。李弥到达猛撒后,于1951年3月正式成立“云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直属台湾“国防部”,李弥自任总指挥兼云南省主席。此后,这股残军多次窜犯云南,并逐渐发展到185万人,直接威胁缅甸的安全。缅甸政府一面派兵进攻残军,一面向联合国“告状”。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台湾被迫将5472名残军撤回。

此外,台湾还苦心经营位于岷江上游的黑水地区,来作为内陆的反攻基地,企图“扰乱中共战略后方”和“迟滞中共部队向西藏推进”。解放军在飞机支援下,很快全歼了这一“陆上台湾”的敌军。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后,解放军将美军视为头号敌手,东南沿海部队转攻为守,以准备反击美国和台湾的联合进攻为前提组织防御。在华东地区,因九兵团北上援朝,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重新调整部署,在1950年年底将驻闽的第二十四、二十五军和炮三师北调江浙上海一带,并撤销二十九军和三十二军。此时,福建境内只剩下二十八军、三十一军和地方部队。

华东地区解放军主力部队减少,各地的土匪和敌特以为有机可乘,加紧活动,台湾当局也不断派兵袭扰,为大陆潜伏的匪特空投武器弹药,东南沿海的局势相当紧张。在此形势下,毛泽东再次命令福建部队推迟攻打金门,限其6个月消灭境内一切成股土匪。叶飞随即调5个师主力投入剿匪作战。

1951年上旬,志愿军在朝鲜发起的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美军兵败汉城。麦克阿瑟又打起了台湾国民党军的主意,要其攻击中国大陆,以牵制解放军的力量。1月8日,蒋介石派何应钦前往东京面见麦克阿瑟,告之准备用20至25万兵力进攻厦门、汕头。

获悉台湾的这一动向后,毛泽东于1月13日电示华东、中南军区领导陈毅、邓子恢,通报美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密谋大规模进犯厦门、汕头等地,要求迅速研究对策。次日,陈毅向毛泽东报告部署方案,提出以4个军确保厦门,并希望得到空军支援。1月16日毛泽东同意以4个军保卫厦门的计划,随后二十五军和炮三师又调整回福建。由于空军准备赴朝参战,仍无法顾及华东。广东方向则以汕头和海陆丰为重点,部署了两个军。根据“确定要点、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解放军调整部署、抢修工事,加强炮兵及高射炮兵,作好了迎击国民党军的准备。

台湾国民党当局发现大陆已有防备,冒然进攻凶多吉少,只好放弃了窜犯的企图,继续以小股兵力袭扰。

国民党军大规模的反攻不见动静,巩固海防成为东南沿海守军的首要任务。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数千里,可登陆地段随处可见,仅靠解放军设防非常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沿海地区采取野战军控制纵深要点,准备机动,地方部队和边防公安部门警戒封锁海岸,民兵承担海防的三结合方式,逐步建成海上、岸边和纵深三道防线,以巩固海防,打击国民党军的窜扰。

随着海防的加强,国民党军的袭扰活动愈加困难,且多次遭到失败,如1951年6月至9月间,国民党军出动6股约800人的武装在福建广东沿海隐蔽登陆,上岸后很快被消灭。同年9月4日,“福建反共救国军”的“泉州纵队”和“永安纵队”共370人,分两路在福建晋江惠安县登陆,化装成解放军奔向戴云山一带,“遂行反攻大陆之先遣任务”。这股武装上岸不久,就遭到解放军23个连及9个区中队和上万民兵的拦截和包围。叶飞亲临战区,部署战斗。最后,这两支由美国军事顾问精心训练,号称由“全美式装备万能情报员”组成的纵队,只有8人漏网。“永安纵队”司令陈伟彬在七丘山被击毙,“泉州纵队”司令陈令德化装成和尚,也未能蒙混过关,终遭生擒。

从1952年初开始,国民党军又改变战术,减少了小股袭扰活动,代之以“以大吃小、速进速退”的新花样。这一战术的内容是,集中相对优势兵力,选择大陆防御薄弱的海岸突出部和海岛作为突然袭击的目标,打了就跑。

国民党军“以大吃小”的战术首先在浙东沿海实施。1952年3月28日,大陈岛的国民党军出动1000余人,突然袭击浙东临海县白沙山岛。该岛只驻有解放军的一个排,面对重兵进攻,解放军据险死守,直到增援部队抵达。国民党军损失200余人,无功而返。6月10日,胡宗南亲自出马,率领1200余人乘船奔袭浙东温岭县的黄焦岛。担任该岛守备的解放军六十二师一八六团九连扼守要点,同敌优势兵力激战18小时。增援部队上岛立即展开反击,此役胡宗南损失310人,而解放军仅伤亡46人。

国民党军“以大吃小”战术实施后,败绩不少,但也有过几次成功。国民党军对福建湄州岛、南日岛和浙江平阳县乌岩雾城的袭击,都曾一度得手。解放军的损失尤以南日岛之战为重。

1952年10月11日,金门国民党军十四师和七十五师各两个团及突击大队共9000余人,在军舰和飞机掩护下突袭南日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解放军一个连的守岛部队寡不敌众,大部牺牲,少部被俘。当夜,解放军增援部队赶到,但仅有1000余人。双方在岛上展开激战,国民党军伤亡数百人,未等解放军后续部队增援,即于13日夜撤离南日岛。此次战斗,解放军损失1300人。

南日岛等战斗的失利,引起解放军对海岛防御作战的更大重视。沿海各部队根据总参的指示,进一步加强了反袭扰斗争的准备。1952年冬,沿海各省、地、县都建立了海防对敌斗争委员会,加强军民联防,准备应付各种不测。

由于福建位于同国民党军斗争的最前线,叶飞对巩固海防的工作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当时,福建境内只有两个野战军,即二十八军和三十一军,巩固海防的兵力并不充裕。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叶飞决定以一个军作为纵深机动兵力,其余部队担任防御。鉴于兵力不足和战线过长,福建军区预先划分了两个作战方向,即闽北福州方向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方向。对沿海防御,决定采取控制海岛以防御海岸的方针。福州方向控制闽江口及三都澳、沙埕港外各要岛;闽南方向控制厦门、东山岛和泉州湾。

在海岸防御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如遇有敌军大规模进攻,就要求纵深机动兵力能快速增援。当时福建驻军步兵都是徒步,华东军区直属的一个可供机动的汽车团驻扎在江西上饶,远水不解近渴。叶飞曾请求华东军区把这个汽车团调到福州,未获批准。当时福建海路被封锁、鹰厦铁路尚未修通,靠驻闽部队自身力量机动,根本无法应付长达千里的海防线的突发情况。于是驻军和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协作,规定如遇紧急情况,地方货车客车立即卸货下人,车辆全部集中归军队使用,并事先进行了演练。通过这种方式,遇有紧急情况时可运输一个军机动。

叶飞将军

对于上述防御方案,福建前线的苏联顾问颇不以为然,要求按他们的方案在沿海作正面防御。叶飞向这些苏联顾问解释说,我们的方针是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如敌大规模登陆,除了厦门坚守,其他如漳州、泉州都不守。我们没有海军,无法切断敌人的海上联系,让它进来,敌人的海军就发挥不了作用,它的空军也是有限的。“关门打狗”是我们的拿手好戏。苏联顾问听后莫名其妙,连连摇头。在研讨登陆作战经验时,叶飞讲了不少美、英的登陆作战战例,却没有谈及苏军的战例。苏联顾问更是大为恼火,竟对陈毅说叶飞是个“英美派”。苏联总顾问回国前,还向毛泽东告了叶飞一状,要求将叶飞撤职。

在南日岛等战斗中,“以大吃小”几次得手,台湾国民党当局喜形于色。于12月召开有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参加的“战略会议”,宣称1953年将是“反攻年”。可是在所谓“反攻年”的头几个月里,台湾国民党军却按兵不动,准备找寻更合适的机会,进行“反攻”。

1953年5月下旬,解放军转守为攻,发起了夺取温州湾出海口外岛屿的战斗。5月29日,刚刚经历朝鲜战场炮火洗礼的二十军六十师部队,在温台巡逻艇大队配合下,攻占了羊屿、鸡山和大小鹿山。6月19日,胡宗南率领1600余名国民党军,搭乘50余艘机帆船和帆船,准备夺回这几个岛屿。护航的9艘舰艇将万余发炮弹射向各岛,掩护步兵分两路攻上羊屿和小鹿山,进而逼迫大鹿山和鸡山。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军进攻后,发起猛烈反击。战至21日,国民党军难以取胜,丢下担任掩护的两个排,逃之夭夭。此次战斗,解放军歼敌736人、击伤舰艇5艘,击沉敌船12艘。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还一直酝酿新的“以大吃小”阴谋。1953年5月初,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开始参与制定具体的进攻方案。美方表示希望派台湾的伞兵部队参加进攻行动,并许诺说,如果所得丰硕,美国将提供上万顶降落伞和几万件轻武器给台湾。美国之所以热衷此事,主要是想借机多搞些大陆的情报。

在制定方案时,中央情报局驻金门负责人汉米尔顿向“福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胡琏提出了具体的进攻计划:先利用伞兵空降福建的洛阳桥,然后配合两栖登陆部队攻击崇武镇。蒋介石很快批准了这套计划,并下令胡琏担任总指挥官。

胡琏接受任务后,马上召集海陆空三军有关单位讨论行动计划,最后决定把进攻地点改在闽粤交界的东山岛。在研究进攻的细节问题时,胡琏不赞成伞兵降落在东山岛北面的八尺门,认为登陆部队与之接应会师,需经过解放军的防守要点,战术上不切合实际。但是伞兵部队坚持要降在八尺门,称这样才能好好打一场硬仗,汉米尔顿和美国伞兵顾问也异口同声,赞同空降地点选在八尺门。当时朝鲜停战谈判已达成协议,蒋介石急欲在东南沿海有所动作,遂最后决定进攻东山岛。

东山岛是福建仅次于平潭的第二大岛,距大陆最近处只有500米,面积165平方公里,是闽南的海上屏障。该岛1950年5月被解放军十兵团两个师攻占,后由地方部队公安八十团两个营驻守。东山岛在当时确是沿海防御的一个薄弱点,它位闽粤两省的结合部,最易遭受进攻。为此,解放军预先制定了东山岛一旦遭敌进攻时,由闽南方向的三十一军及广东汕头方向的四十一军增援的方案。

1953年7月10日前后,国民党军舰屡屡到福建近海活动,国民党飞机也频频来低空侦察。叶飞觉察到国民党军将有所行动,他对即将调任东山岛公安八十团团长的游梅耀说:“你团有坚守东山岛之任务,但你们团部设在东山岛外的陈贷镇,指挥岛上作战很不方便,应移驻东山岛上,以便直接指挥部队。”游梅耀上任后,立即把团部移至东山岛。

7月15日21时,夜幕临空。国民党军13艘舰艇由金门启航驶向外海,胡琏亲率国民党军四十五师、十八师五十三团和两个突击大队,乘船杀向东山岛。胡琏虽被国民党将领称为匹夫之勇,但实战经验比较丰富,指挥作战也比较谨慎。临战前,他对解放军的情况作了仔细的侦察,进攻前的头一天中午还派飞机侦察九龙江的桥有没有修复。该桥是解放军增援东山岛的必经之路。此前已被国民党空军炸毁。当胡琏得知九龙江桥没有修复时,他判断解放军援兵最快也要3天才能赶到,3天之内,攻下东山岛似乎是不成问题。

国民党军舰才驶出料罗湾,就被解放军的观察哨所发现。判明敌人的进攻方向后,福建军区于16日1时电令闽中、闽南各海防部队,立即作好战斗准备。有作战指挥任务的三十一军,令步兵九十一师二七二团,立即奔赴漳浦旧镇集结待命。驻东山岛的公安八十团一、二营和迫击炮连,于拂晓前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守卫东山岛北侧八尺门渡口的水兵一团一连也加强戒备,保持与大陆通道的畅通。

16日拂晓,隆隆的炮声打破了东山岛的寂静。一万多名国民党军在海、空军掩护下,于4时45分在亲营、白埋、湖尾登陆。胡琏和美国顾问亲自指挥,企图一鼓作气拿下东山岛。国民党军的兵力和火力都占有优势,天空中飞机轰鸣,海面舰艇不断炮轰沿岸工事,21辆水陆两栖战车一马当先,爬上滩头,从台湾新竹机场飞来的C46型运输机满载伞兵,开始向预定的八尺门渡口空降。

解放军守岛部队的原定方案是以一个营坚守东山岛,其余部队转到岛外机动,待主力赶到后再行反攻。战斗开始后,游梅耀见国民党军人多势众,来势凶猛,登陆后在坦克掩护下向岛内纵深不断推进,决定改变原方案,全团坚守待援。

解放东山岛

国民党军登陆后,集中兵力向岛上核心阵地牛犊山、王爹山和公云山方向实施重点进攻,部分兵力则指向东山城和陈城方向。解放军一面在前沿滩头杀伤阻击国民党军,一面有组织地向纵深撤退。在南浦,国民党军两辆水陆坦克被炸毁。在马鞍山,解放军一个排陷入重围后同敌展开血战。重机枪班的两名射手负伤倒下,副班长黄飞虎带伤战斗,单独操纵一挺重机枪,挡住国民党军的进攻。在子弹打光之后,他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同扑上来的8名国民党军同归于尽。在亲营,一个连的解放军以大部分人员牺牲的代价,迟滞国民党军两个多小时。面对解放军的拼死阻击,国民党军付出很大代价,才于16日8时前后推进到公云山、王爹山和牛犊山前沿一线。

于此同时,八尺门渡口的战斗也很激烈。国民党军伞兵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夺占渡口、以阻止解放军增援部队进岛。国民党军对伞兵参战寄予很大希望。但伞兵部队却出师不利,两架C46未到东山岛就因故折返。在空降时,不少伞兵也没有按计划降落在八尺门,有的落入大海,有的漂到大陆。守卫八尺门渡口的解放军水兵一连,以猛烈火力射杀空中的伞兵。没有伤亡的国民党军伞兵着陆后,抢占后林以西的高地,向渡口发起进攻。水兵一连依托四百多年前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构筑的寨子断垣,击退国民党军伞兵的多次进攻。东山一战,国民党军伞兵损失惨重,425人中仅有200余人得以逃回台湾。

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东山岛出现紧张局面,除了核心阵地外,国民党军已攻占全岛。陈毅在上海了解到战斗情况后,非常着急,一直与叶飞保持通话。东山岛虽被国民党军大部控制,但解放军的通讯联系仍保持畅通。东山岛守军总机所在地被敌占领,但公安八十团电话班一直隐蔽保持着与福州的联系。通过这个总机,叶飞向游梅耀下令:死守一天一夜。

为了火速增援东山岛,在战斗打响不久,福建军区和中央军委就开始调兵遣将。福建军区命令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及军榴炮团、军区高炮营等部队立即驰援东山。三十一军命令二七二团向东山疾进。同时,中央军委命令驻广东黄岗的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也紧急行动,增援东山。

增援行动开始后,从福州到泉州、漳州沿线地方车辆分别向泉州、漳州集结,配合福建军区汽车营运送部队。由于早就演练过,公路沿线汽车动作迅速,旅客自动下车,货物就地卸掉,以满足运载部队之急需。被炸毁的九龙江大桥于当夜修复,驰援兵车畅通无阻。各路援军冒着敌机的轰炸,日夜急驰。台湾国民党空军侦察机看到解放军上百辆的增援车队在公路上奔驰的壮观场面,急忙向台湾军方报告。

增援部队一时难以到达,东山岛的战斗更趋激烈。国民党军夺占岛上大部分地区后,主力集中进攻牛犊山、公云山和王爹山。牛犊山和王爹山是东山岛的两个制高点,是控制岛内南北通途的屏障。公云山则是这两个制高点最前沿的山头,它的前方是两三公里宽的一片开阔地。这三座山头易守难攻,公安八十团在此死守待援。

从16日7时30分开始,国民党军以1000余人的兵力,向公云山发起轮番攻击。面对国民党军的三面包围,扼守公云山的公安八十团二连,凭借7个土木堡、200多米长的堑壕和不到百米的土坑道,浴血奋战一个白天,打退国民党军18次冲击。随后,该连又在七二团十二连增援下,打退国民党军更加猛烈的进攻,坚守公云山27个小时。国民党军遗尸累累,大小31次冲击均告失败,损失413人。

在进攻公云山的同时,国民党军主力连续向牛犊山和王爹山发起大规模攻势。解放军居高临下,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战至16日23时,国民党军重新调整进攻部署,将预备队五十三团投入战斗,企图在拂晓前攻克解放军的最后阵地。经彻夜激战,公云山、牛犊山、王爹山仍被解放军牢牢控制着。

在东山岛战斗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

就在国民党军一筹莫展的时候,解放军援兵开始大批赶到。17日凌晨,解放军二七二团全面接替公安八十团的防务,八十二师和一二二师先头团也渡海进入东山岛。

解放军援兵登岛后,立即向国民党军展开反击。解放军增援部队这么快就赶到东山,是胡琏所没有想到的,连打3天的设想成了泡影。为了避免被解放军各个击破,胡琏急令收缩兵力。福建军区领导人当机立断,不待增援部队全部到达,即决定发起全面反击。

17日10时30分,岛上形势急转,解放军兵分3路,向国民党军展开全面反击。西路一个多团行动迅速,连续夺占赤坑山、石坛、虎山,然后杀向亲营和湖尾。中路一个团分别经梧龙和南山,向湖尾推进。东路一个团沿马鞍山、南浦一线反击,与西路、中路配合围歼国民党军于湖尾。

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开始全线撤退,同时留下部分兵力担任掩护。解放军东路部队进至柯塘山时,遇到国民党军两个连的阻击。解放军二四四团二连二排在进攻时伤亡很大。全排能坚持战斗的9个人全被一地堡火力所阻滞。在危急关头,五班长张学栋挺身而出,端起轻机枪冲向地堡。在弹雨中,张学栋身上7处负伤,倒在离地堡10米远的地方。突然,张学栋猛地向地堡投出一枚手榴弹,可惜未能将地堡炸毁,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张学栋猛扑过去,用身体堵住了国民党军的枪眼。后续部队乘机攻进,夺取了柯塘山。战后,华东军区发布命令,追认张学栋为战斗英雄,并将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张学栋班”。

东山战斗不仅牵动福建和华东,还引起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注。17日中午,毛泽东亲自前往总参作战室,跟叶飞通话。当时北京和福州还没有直达线路,通话由华东军区值班的副参谋长张翼翔转达,毛泽东担心国民党军是佯攻东山,会在其他方向发动进攻。在电话中毛泽东提醒叶飞,东山可能是吸引我们注意力,然后在另外地方登陆。毛泽东还问叶飞兵力够不够,需不需要增援。叶飞报告说,已防备敌人在第二个方向登陆。现在手上还有一个军机动兵力尚未使用,准备敌人在另外方向登陆时使用。毛泽东又问:“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叶飞思忖片该说:“没有什么要求和困难,就是汽车已全部使用光了,但我已下令把上饶到福州公路干线的地方车辆集中到福州机动,请求中央命令江西接替上饶到福州的地方运输任务。”毛泽东听后很感奇怪,问道:“华东军区有一个汽车团,为什么不给你们福建前线?”毛泽东随即命令华东军区汽车团开往福州。

17日18时,解放军各路反击部队势不可挡,杀向湖尾沙滩。国民党军争先恐后地拥向海边,登船撤退。由于解放军进展神速,各舰艇不等官兵上满就急忙启航驶向大海。被撇下的国民党军面对汪洋大海走投无路,只好交枪投降。东山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3379人,其中毙伤2477人,俘虏842人。炸毁坦克两辆,击沉小型登陆艇3艘,击落飞机两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解放军伤亡、失踪1250人。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指出,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且是全国的胜利。7月下旬,中央军委发电报嘉奖参战部队。

对于东山的惨败,台湾和美国方面始料不及。一天之前,两家的宣传机器还在大放“胜利”空气,吹嘘已揭开“反攻大陆的序幕”。但是一天之后,“神话”便宣告破灭。美国对国民党军在战斗中的表现大失所望,原先的种种承诺自然没有兑现。

东山战斗后,国民党军改变了“以大吃小”的策略,主要以小股武装对大陆进行袭扰,沿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停息下来。在这一时期的军事冒险中,国民党军损失很大。从1949年秋至1953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军对大陆进行的上百人至上万人的中、小规模登陆窜犯活动有71次,出动总兵力47700余人,被歼灭79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