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2015-09-08 11:09:05 发布 | 4208字

杨时杰

武昌军政府内务部长

杨时杰,字舒武,1881年生,湖北洪湖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经吴昆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在东京参与组织“中国革命实行派共进会”(简称“共进会”),堪称革命团体共进会诸元老之一。

1908年,革命党人集会于日本东京“经世学社”商讨回国发动起义地点,主张在边疆地区进行者众。唯杨力排众议,力主“起义地点非武昌莫辞”。并申言道:“武汉乃国中九省通衢、南北枢纽之地;有兵工厂,且楚望台储蓄军械;有新练陆军及多数军校出身的将才;还有官钱局、造币厂、汉口商场尤为无上饷源……苟举兵,当可震动全国,推翻清室;即不就,亦可背城一战,张我声矣。”言毕,众愕然。有人讥之“理想”,有人斥其“说梦”。杨忿,仍密约刘公返鄂,抵汉后,刘病返襄阳,杨则为在武昌发动起义四处奔走呼号。

武昌首义后,党人拥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初上台后,心猿意马,改组革命党人事前议定的领导班子人选,让立宪派纷纷挤进革命政府。革命党人虽与之斗争,但终难挽大局。杨愤然不平,疾言“决不可以革命之重任委不革命之人”。1912年元月,原清末遗老冯开溶去内务部长职,从议举杨时杰接任;但内务部旧员居多,不愿受党人领导,以致杨到任后,属员拒不移交。杨暗想,本不欲任此部长,事既至此,岂能妥协退让!故在军界党人的支持配合下,于2月以武力接收而上任,给旧势力以迎头痛击。

1911年11月,广东都督胡汉民致电黎元洪,请联名通电海外,欢迎孙中山回国主政。黎犹豫不决。汤化龙乘机建议电迎康有为、梁启超回国主政。杨时杰慧眼识破立宪派排挤打击革命,企图篡夺革命果实的勾当,急约蒋翊武、蔡济民等革命党人见黎,慷慨陈辞,晓以利害。杨说:“康梁乃保皇干将。吾等革命之目的在于推翻帝制。公为革命军之首领而拥戴保皇党之要人,将何以自解?”问得黎元洪尴尬不已,慌忙辩解。最后方下决心电通孙中山回国主政。

1911年11月,孙中山从海外归来,杨时杰与居正、王正廷、马伯援、胡瑛等作为湖北代表赴南京开会,商议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选举大总统。当临时政府副总统未举定之前,有人鼓动反对临时政府,意拟让袁世凯与黎元洪早日结合。黎此时尚未得到副总统职位,心怀不满,故亦任其所为。嗣黎当选副总统,杨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送黎之当选证书及印信回武昌时,黎大宴宾客于武昌平湖门。席间,有安徽籍孙发绪者在会上指责南京临时政府,以湖北矿产及赋税去抵外债。有人偏听偏信,随声附和并主张用湖北全体名义通电反对。杨怒不可遏,拍案痛斥:“孙发绪是安徽人,尚知爱湖北;我为鄂人,难道不爱湖北?孙说全属捏造,意存挑拨。民国初建,安忍出此?即不是敌人,也属别有用心,我不署名谁敢用湖北全体名义?”与会者皆大鼓掌称快。黎元洪深知众怒难犯,急令孙发绪退席。

根据临时法约,杨时杰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宋教仁遇刺后,杨应孙、黄电召,投入“二次革命”,并加入了中华革命党。袁死黎继,国会重开。杨集革命同志二百七十余人,组织“丙辰议员俱乐部”。时英、法等国邀约中国对德宣战。许多人反对。内阅总理段祺瑞将此提交国会讨论,杨时杰毅然组织丙辰议员俱乐部议员挺身而出,力主对德宣战,使我国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杨时杰武昌军政府内务部长

1922年,黎元洪再任总统,杨复任国会议员。杨联系面广,且具一定影响力,故时人喻与杨过从甚密,志趣相投者为“三十三号议员团体”(因杨寓北京某胡同三十三号)。杨不但不避,反乐为该团体的中心人物。曹锟贿选总统,凡国会议员投其一票,贿银五千元。议员中,见利忘义者不乏其人,鄂籍议员下水者亦不鲜见。唯杨时杰率“三十三号议员团体”成员一百三十余人,倡议拒贿,并集体拒贿。

杨时杰曾助居正反蒋。居正下狱,杨潜回鄂,仍时将反蒋之情流于诗词之中。曾作“嘲缙云寺山门石狮”一首,诗中喻蒋为“山门石狮”斥其别无长物,只可“万岁千秋”地“独守山门”。皖南事变后,杨假山僧之口作“无题”诗,揭示蒋管区之暗无天日,誉共产.党新四军为太白星。诗曰:

夜不成眠起诵经,狂风一阵似雷霆;

杖黎步出观天象,惊失东方太白星。

1942年春,杨时杰奔父丧回洪湖,结识新四军李蔺田、范精秋、陈秀山等,遂交往甚密。杨声言:“团结抗战,何罪之有?只要能促进抗战胜利,死亦无足惧之。”并以诗言志,如“手把犁锄抗日头”,一语双关,表其抗日之激情。

新中国成立后,杨时杰历任中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湖北省政协委员,1956年病逝于武昌。

杨洪胜

辛亥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

杨洪胜,亦作宏胜,字益三,1875年生,湖北谷城人。8岁丧父,9岁时母残,家贫,随舅父学打铁手艺。稍长到南河白鹤观渡口驾船摆渡。

1903年投巡防营当兵,后被选入新军第八镇十五协三十标当兵,1906年升正目(班长)。1911年3月加入文学社,奉组织之命请长假离营,在右旗后门的中和门路(今首义路)开店,店名杨洪胜杂货店,为取送情报的秘密活动据点。

9月,军事指挥部成立,负责交通联络与外勤。10月9日,接受向工程营运送炸弹的任务。下午4时后,用竹篮携炸弹前往工程营,恰遇营值日队官黄坤庸在营门口,守卫营门士兵不敢放杨进入,杨只好回杂货店再等机会。不料回店时店内已有军警守候,随即转身外走。然军警起身紧追不舍,杨被追到紫阳湖附近,向后扔了1枚炸弹,不幸自己受伤被捕,押解至督署。

次日凌晨,继彭、刘后第三个受审,杨重伤在身,面部已烧焦,主审官铁忠问杨同伙还有哪些人,杨怒斥道:“除了你都是我的人!”铁忠气极即写斩首旗牌,杨高呼:“好,只管杀!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临刑前,杨高呼:“同胞们,都起来革命呀!为了救国,死也值得……”

1912年,其灵柩用炮艇由武昌运回谷城,安葬在高宁庙后山。

1931年湖北省政府建彭刘杨三烈士亭于武昌原烈士就义处。后武昌平阅路改名彭刘杨路。1981年,因原亭破旧,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并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笃生

湖南革命团体爱国协会会长

杨笃生原名毓麟,号叔壬,1871年生,湖南长沙人。

杨笃生十五岁中秀才,后肄业长沙岳麓、城南等书院,泛览文学、历史等各类书籍,尤其留意于经世致用之学。1894年甲午战争中清军失利,杨笃生感愤时事,作江防海防策,痛诋清朝政府中投降派的误国。1897年中举,第二年参加会试后,以知县分发广西,没有去上任,被聘为湖南时务学堂教习,与梁启超等一起昌言变法。戊戌政变发生,清朝政府查拿改良派人士,杨笃生逃到乡下躲藏起来。

1900年之后,杨笃生在湘绅龙湛霖家教馆,常私购禁书,于深夜中偷读,思想境界随之大为开阔。他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具有“世界之知识”。1902年东渡日本,先入弘文学院,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这时,他交游渐广,思想逐渐转向革命,曾与黄兴等共同创办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又曾写作并出版新湖南一书,批判康、梁等的保皇言论。他呼吁湖南“中等社会”(指知识分子)奋起“排满”,热情地讴歌“破坏”,认为世界各国中“破坏”精神最强的要数俄国的“无政府党”。1903年拒俄运动中,他报名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又参加了军国民教育会,被推为江南一带的“运动员”,负责筹备经费与联络同志。为模仿俄国“无政府党”从事暗杀的做法,他与苏鹏等在横滨秘密设立了炸药制造所,学制炸药。一次,因失慎炸伤一目。1904年夏,他与苏鹏、张继等潜入北京,计划在颐和园至西直门的路上炸毙慈禧太后。一直窥伺了四五个月,终因无隙可乘,带着失望与愤懑的情绪离京赴沪。

杨笃生到沪后,和蔡元培、章士钊等设立秘密机关,继续研制炸药,同时联络各省留日同志,策应黄兴等在长沙发动的起义。10月,长沙起义因事机泄漏失败,黄兴脱险来沪,在新闸路余庆里设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杨笃生被推为会长。次月,万福华刺王之春案发,余庆里机关被搜查,杨笃生被列入追捕名单,但幸得脱走,自此改名守仁。

在几经挫折后,杨笃生认为在边远地区发难不如在首都收效快。因此,他再次入京,以任译学馆教员为掩护,计划从事“中央革命”。不久,应赵声要求,到保定与吴樾等共同组织北方暗杀团(军国民教育会保定支部)。当时,吴樾等只知道用手枪,杨笃生向他们提供自制的炸弹,并一起入山进行试验,1905年了7月,清政府准备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这一消息传出后,杨笃生与吴樾策划对他们施以暗杀。于是,先由杨笃生活动,谋得载泽随员职务,以为内应。9月24日,吴樾在北京正阳门车站谋炸五大臣未遂,壮烈牺牲。清政府大肆搜索,但没有怀疑到杨笃生。12月,五大臣启程出洋,杨笃生随行到日本,与黄兴、宋教仁、张继等见面商量,决定辞去随员职务。其后,杨笃生回到上海,设立江海交通机关。1906午6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4月,杨笃生与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他所写的社论和“时事小言”大胆泼辣,言人所不敢言,很受读者欢迎,当时有人誉之为“公之文欲天下哭则哭,欲天下歌则歌”。同年5月,报社被邻近火灾延及,仓促中杨笃生从楼上攀缘电杆而下,幸免于难,但机器、财物大部分损失。灾后,于右任离社,剩下杨笃生辛苦支撑局面。他有时就睡在铅字架旁。

杨笃生湖南革命团体爱国协会会长

1908年春,杨笃生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书记,随行至欧洲。1909年冬,蒯回国,杨笃生改入苏格兰的爱伯汀大学学习,同时任民立报欧洲特约通讯员,为国内读者介绍西方工党、社会党、无政府党的活动情况。经过考察,杨笃生终于认识到了无政府主义者“排斥国家,排斥爱国论”,“足以涣散国人进取之心”。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时杨笃生适患头部浮肿病。他听说黄兴战死,非常悲伤。后来,得到确讯,知道黄兴无恙,才略感安慰。不久,又传闻列强有瓜分中国之说,他深受刺激,病势加重。正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同在爱伯汀留学的章士钊与保皇党人有来往,因而和章发生冲突,关系决裂,精神上再度受到刺激;同时,又因服用硫磷类药物过多,遍体炽热,痛苦难忍。他便买票至利物浦,想觅一手枪,乘船归国,“寻一民贼死之”。但又觉得海天万里,非旦夕可达,于是,就遗书给在伦敦的吴稚晖,告以“脑炎剧发,不可复耐,有生无乐,得死为佳”,嘱他将自己所存英币百镑代为捐献,作为革命党人开办小型炸弹厂的基金,或寄给黄兴,解决他经济上的困难。

1911年8月6日,杨笃生在利物浦海口投大西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