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昏定晨省不可拘泥

2015-04-03 14:41:10 发布 | 5036字

训曰:记云:“昏定晨省”者,言为子之所以竭尽孝心耳。人当究其本意,不可徒泥其辞,必循其迹以行之,如朕子孙众多,逐日早起问安,汝子又早起问汝之安,日暮如此相继问安,不但尔等无饮食之暇,即朕亦将终日不得一饭之暇矣,决非可行之事。由此观之,凡人读书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译文

礼记上说:“早晚问安”,是说作为儿子的应该对父母竭尽孝心。对于这句话,应当推究它的本意,不能够仅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一定要遵循本意的轨迹去实践。比如我有众多的子孙,你们每天都早起向我问安,你们的儿子又早起向你们问安,到了傍晚又是如此这般的问安,这不仅仅你们连饮食的时间都没有,就是我也将整天得不到吃一顿饭的时间,这是绝对不能实行的事。从这一点看来,凡是人读书都应该推究作者著书的本意,领会在心中,这才是可行的。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昏定晨省”只是一种表示孝心的形式,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在于对老人是否竭尽自己的真心。读书也是这样,一定要领会书中的基本思想,而不是专门在章句辞藻上下工夫。议论如此浅显,但实质上十分深刻。

家居闲谈善行良言

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注解

燕居:退朝而居。

译文

我们闲居的时候,只应该说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诲你们要多行善事,你们回家后也要把我的话告诉你们的妻子、儿女,你们的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个人不乐于听从我的劝导的。世上的好事,还有超过这件事的吗!

评语

家人团聚,乃人间快乐之事。如果能使家庭内保持一种向上、向善的气氛,岂不是更快乐吗?康熙在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实际关乎家教大事上格外用心。他把儒家学说中的“齐家”的思想可谓落到了实处。

严饬则爱娇纵则害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注解

饬:教导,告诫。一等:另一种。

译文

作为上等人,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小加以严格教导、管束,这样才有好的结果。看来也有那么一些王公大臣的子女,他们有的是从小失去父母,或者是只有一个孩子,过度地爱护和怜惜,家里的仆人们又千方百计地引诱他们、奉承他们。像这样地娇养下去,长大成人了,即使不至于痴呆无知,也大多是任性、骄横、恶劣。这并不是爱他,相反的是害了他。你们各自应当小心为是。

评语

溺爱不是爱孩子,从小严加管束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来。宠爱、娇生惯养只能使孩子任性狂妄,这样做只会害了他们。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值得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好好思考。

远近之道皆宜深省

训曰:孔子云:“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此言极是!朕恒见宫院内贱辈,因稍有勤劳,些须施恩,伊必狂妄放纵,生一事故,将前所行是处尽弃而后已。及远置之,伊又背地含怨。古圣何以知之而为是言耶!凡使人者,皆宜深省此言也!

注解

逊:恭顺,谦逊。些须:少许,一点点。伊:他或她。

译文

孔子说:“惟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对你不尊敬;疏远他们,他们就会对你埋怨不已。”这句话对极了!我常看到宫内的那些下人,因他们稍稍表现勤劳,做主子的施给他们一点点恩惠,他们就会变得狂妄放肆起来,势必生出一件什么事故来,非要把此前留下的良好印象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等到疏远他们,将其冷落一旁时,他们又会背地里含怨诉苦。孔圣人从何得知这类情况而讲出这样的名言呢?但凡差使人者,都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

评语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坚决摒弃。康熙对孔圣人的这句话奉为圭臬,或许是有感于宫闱之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或许是对某些“被使”之人的不满,但不管如何,这种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必须批判的。

冠帽尊贵放置有序

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

译文

冠帽是头部服饰中最尊贵者。现今有一些下贱无知之人,把冠帽和鞋袜放在一起,是最不合礼仪的行为。按照我们满族自古以来的旧规矩,也是最忌讳这样做的。

评语

帽子和靴袜不可放置在一起,这是传统的“礼”和满族的旧规所规定了的,康熙在诸如此类小事上特别讲究,正是为了宣扬和实行上下有别、尊卑有礼的封建等级观念,以此作为王权统治的基础。

史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围晋阳城。赵国顽强抵抗,三年没有被攻下。后来,赵国的公卿襄子派谋臣张孟谈夜里出城,策反韩、魏与赵联合,反戈一击消灭了智伯瑶。

赵襄子论功行赏,有五人获赏,其中高赫第一个受赏。张孟谈问道:“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立什么大功,现在为什么先赏他?”赵襄子说:晋阳被围,国家危在旦夕,群臣傲慢无礼,只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恭恭敬敬,因此先赏他。孔子听说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赏一人而使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忘记礼节了。”

礼是君臣关系的一种维系,看似纯属形式,实则具有特定内涵。康熙帝对礼仪细节特别讲究,其用意完全一样。

礼用和贵齐家治国

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注解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

译文

子有说过:“推行礼时,‘和’是很重要的。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以礼、和兼用为最好。假如每件事无论大小都用礼节秩序而不用亲和情谊,有些事就会行不通。懂得‘和’并实行调和,但是不用‘礼’来节制也会行不通的。”这是因为“礼”主要是以严辨别,而“和”则是以交流感情来区分。严,则尊卑贵贱互相不能超越;情通时,即便事关是非利害关系也容易理解。要想整治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定好天下,没有一样不是通过“礼”与“和”的兼用来达到目的的。

评语

康熙饱读史书,而且有多年的历政经验,因此,他对于礼节秩序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庭训中,他告诉儿孙:要行“礼”制,必须尽力做好人“和”的工作。因为“礼”是原则,“和”是策略,以严格区分尊卑贵贱上下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礼”是丝毫不能违反的,但不采用调和人心的策略,得不到别人内心的爱戴,礼是不易推行的。若强行之,则带来暴政的味道。因为,礼作为他人行为的规范,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约束,对欲望的压抑。如果不能让他人自觉自愿或者是心甘情愿地执行,则必须强制行之了。

名实相副混淆不得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注解

护军:官名,指皇帝身边的护卫军官,或指京旗护军营官兵。骁骑:官名,清有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等军官,此处当指近卫骑兵。端密:形容一个人正直、缜密、沉静。

译文

评价一个人的才干、品行,应当结合他的地位高低、为官大小。身居高位做大官的人称赞他为“清廉”之官是可以的。如果给那些供人差使的下人也冠以“清廉”的美名,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曾经在近卫护军、骁骑官兵之中询问某人怎么样,我的侍从护卫人员中有人竟以“端密”这样的评语回答我,像当兵的军卒这种人,怎么可以用“端密”来称赞、评价他的为人呢?“缜密沉静”,只是身居高位的大官才能享用的美称,至于当兵的诸如军卒之类的人物,最多只可以说他朴实罢了。

评语

封建秩序的模式,乃是尊卑贵贱、君臣、父子、官民各守其分,各得其名。无此,封建秩序必被打破,社会等级制度必定崩溃,社会将陷入混乱。

康熙重视名分的准备性和适用性,实际上也是在维持礼教。

君子三畏没齿不忘

训曰: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注解

天命:天神的意旨。大人:德行高尚的人,兼指大官、贵族。圣人:指儒家的先圣孔、孟一类的人物。长上:上司。主要是指那些年长而又有官位者。朋侪:朋辈、同类之人。

译文

人生在世,无论是年老年少,哪怕是一时一刻,也不能不心存敬重和畏惧。所以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敬重天命,敬重德行高尚或身居高位的人,敬重圣人的名言教诲。”我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平日里做什么事都能敬重那些年长而有高位者,那就不会得罪朋辈或同类之人,也就不会导致失误,并且对自身的修养也大有好处。我曾经见过那些年纪高的老寿星,他们平日都十分尊重和小心,即使是吃饭,也不敢过分。平日的衣食住行尚且如此,遇事,他们的慎重态度可想而知了。

评语

富贵无常,天道循环。一个君王虽有天下,却不知畏惧敬重,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为有了权就能为所欲为,以为天下永远太平而不知危亡之忧患,是自取灭亡。古代圣哲这样说,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君子三畏就是要居安思危,慎言慎行,存不忘亡,兴不忘衰。天下非一个人的天下,惟有德者拥有之。君临天下,而欲保持神器,不让他人染指,就必须有这种忧患之心,施政为国,行事为民。这种敬畏意识不仅对古代帝王们,对今人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天道好生仁爱为本

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注解

天道:指冥冥中支配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也可指自然法则。

福履:即福禄,指福分和禄位。

译文

上天的意志是爱惜生灵。人如果一心一意去做善事,那么福分和禄位就会自己到来。纵观我大清朝和古代带兵打仗的王公大臣,其中颇有一些人建立了功业,但却因为领军作战时杀人太多,他们的子孙一定不会兴盛,会逐渐地走向衰败。由此看来,仁确实是做人的根本啊!

评语

康熙皇帝幼失怙恃,未曾像常人一样得到足够的父母亲情之爱,只是在祖母孝庄文皇后和嫡母孝惠章皇后的精心抚育下,才得成人。作为一个孤儿,康熙皇帝认为,祖母和嫡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不只是理所应该,也是一种超逾常格的赐予。对此,自己不但应该终生不忘,并且还应该加倍地予以补偿。正是幼年时期的这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康熙皇帝最初的仁爱之心。康熙皇帝成人之后,处理政务的实际需要和儒家经典的长期熏陶,使得这种最初的仁爱之心进一步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仁慈宽厚的性格。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康熙皇帝认为,“政治之本在宽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是在统治集团内部,还是对于普通的百姓,康熙皇帝都采取了颇为宽仁的政策。在皇室内部,除清除鳌拜集团时偶有涉及外,终其一生,未曾屠戮一人,对于自己的几个兄弟,也十分友爱。这些仁政的实施,正是康熙皇帝恪守“仁者无敌于天下”这一信念的体现。

仁慈宽厚的性格以及由此而推行的政策对于康熙皇帝统治的巩固和清朝政治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积极方面而言,它使最高统治集团长期处于稳定状态,避免了因为统治集团内部分裂而触发的社会动乱再度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来颇为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些对于康熙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天有好生之德。君王秉承天意,统治万民,因而一定要少杀戮,要爱惜平民百姓的性命。杀人者家道衰败,祸及子孙。这样的阐释和主张,从一方面看确实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但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力主少杀戮、爱惜生命,却是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爱民惜命的思想,才有康乾盛世之历史美谈。

须发变白听其自然

训曰:有人见朕之须白,言有乌须良方,朕曰:我等自幼凡祭祀时,尝以须鬓至白、牙齿尽黄为祝。今幸而须鬓白矣,不思福履所绥而反怨老之已至,有是理乎?

注解

福履:犹福禄,指福分与禄位。绥:安,安抚。

译文

有人见我胡子白了,就说他知道让胡子变黑的秘方。我说:我们大家从小时候参加祭祀时起,就祈祷神灵,让神灵保佑我们须发变白、牙齿变黄,健康长寿。现在有幸活到须发全白,不想想这是神灵所赐的福运,反而抱怨衰老的到来,有这种道理吗?

评语

听其自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篇中所言体现了康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