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爱心明片”的封面人物——宋志永

2015-03-31 16:35:52 发布 | 7333字

做一个乐于助人、学会感恩的人

宋志永

宋志永,1973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东八里铺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铁路上做工,母亲在家种地,抚养着宋志永和姐姐,日子艰难。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宋志永3岁。对于那次地震,宋志永并没有很清晰的记忆,是母亲经常跟他提起:唐山大地震时是上海的医疗队在你高烧不退时挽救了你的生命,还治好了我身上的毒疮。若干年后父亲患病,父亲临终时还在嘱咐宋志永:“咱要还人家的情,别的地方有困难一定要帮。”30多年前全国人民对唐山人民的慷慨援助和血肉深情,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宋志永的母亲身体不好,他和姐姐年龄小,家里缺少劳动力,麦收时乡亲们经常帮助他们家收庄稼。有时母亲在地里干活儿回家晚了,小志永和姐姐就会被乡亲叫去吃饭。对乡亲们的帮助父母充满了感激,经常教育小志永和姐姐要做一个乐于助人、学会感恩的人。

学生时代宋志永就愿意帮助他人,经常做好事。上下学的路上看见邻家大爷大伯拉着板车运东西吃力他就会顺道帮忙推车,看见低年级小同学受欺负他就去教育欺负小同学的人。他的学习也很用功,经常被评上“三好学生”,还当过班长。

宋志永说,他是一个很豪爽、很讲义气的人,“吃亏可以,占便宜不好意思。在外面,和朋友吃饭,都是我请,感觉让人家请客,很不好意思。有人给我借钱,我要是没有,借钱也得帮朋友的忙,用咱农村热话,就是‘面子矮’”。

不过,这个豪气的人,还有一个特点:认准的事,一定要干,用当地人的话就是“倔”。

上小学时,有一天,他边啃馒头边走路,路过一个肉摊,村里一个卖肉的叫住了他:“志永,别光啃馒头,给你块生肉吃,中不中?”

那时候,想吃块肉是件很奢侈的事,宋志永不知道人家是逗他还是出于真心,他马上就答应了:“你得给我割块里脊肉,那里的好咬。”

于是,宋志永边啃馒头,边吃生肉,“后来,可把我难受坏了,胃里3天泛酸水。但是我就是这样的人,没有不敢干的事。我认准了,再难,我也干”。

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宋志永一心要考大学,但是高二时,他的神经性偏头疼因为学习压力加大而突然加重,一直到高三都没有改观,尽管去过好几家医院就诊。1991年,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他放弃了复读,一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二来偏头疼的顽疾令他没法安心学习。

毕业后他先是帮着一位辞职下海做生意的中学老师联系业务。两三年后,他到外地打过零工,跟朋友一起做起小买卖……这么多年不管干什么,他每年都会去一趟当地的敬老院看看老人,听到什么地方遇上洪涝旱灾时,也总是尽自己所能捐款捐物。尽管他并不富有,但从没停止过帮助他人。他对朋友说:“只要遇上需要帮助的人,我绝不会落下,哪怕是路边的乞丐。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我们唐山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过帮助,我们要感恩。”

有一年,一位到唐山打工的外地人的妻子临产急需住院,可是他们在唐山无亲无故,交不起住院押金和手术费。万般无奈之际,他只得硬着头皮跟刚认识几天的宋志永借钱。宋志永二话没说就给了他2000元钱,并帮助他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来,宋志永了解到这对夫妻家境十分困难后拒绝了他们的还款。

宋志永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所以他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3勇士抗雪灾

2008年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摧毁了我国南方的电网,停水、停电、通讯不畅……千里之外的宋志永坐不住了。“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也应该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在从电视上得知这一情况后,宋志永脑海中闪现了这样的念头。

做些什么呢?灾害期间灾区的人力物力肯定不足,亲自到救灾一线去!

2月6日,大年三十下午4点,鞭炮声已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地响起,12位普通农民在宋志永的组织带领下组成了一支特别行动队,买了些工具,开着一辆费了老大劲租来的面包车,沿着京珠高速公路向重灾区湖南进发了。13个人中有8人是头次出远门,其中有两对父子、3对兄弟,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只有19岁。

一路兼程,途中只在高速路服务区买了点面包和矿泉水充饥。25个小时后,大年初一下午5点他们赶到长沙。

到长沙得知郴州灾情最大。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中,位于湖南省最南部的城市郴州成为“孤岛”。全市443座电塔倒塌,数万根电线杆折断,350多万人口的供电全部中断,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电力抢修人员紧急赶往郴州支援。

大年初二早上9点多,他们赶到郴州,找到电业局。他们发现会议室正在开会,谈电网恢复重建的工作。宋志永就悄悄坐旁边听,就听见有个领导说:“要跟省里请求支援一两千人,才能按时完成任务。”会后他从旁人的口里得知那个领导是湖南省电力安装工程公司总经理肖志荣。

宋志永找到肖总说:“你们开会我们听见了,我们自发组织了13个人,想做点事情,运材料、清理路,咱都行。”肖总很惊讶,但马上说可以,就找人给他们安排了工作。

当天下午他们就成了郴州电力局的一支编外突击队,他们转战在多处抢险现场。为抢修受到冰雪破坏的电网,他们肩扛电力绝缘材料、金属塔材往返救灾现场,还帮助电力维修队运送上千斤重的电线杆上山。最苦的是往山上运电线杆,一个电线杆重11吨,十几个人抬,每个人的肩膀都被压肿了。他们每天早晨5点30分起床,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能收工。

在郴州的半个月,这13位唐山农民兄弟参与了十几座电塔的抢修。

刚到郴州时,由于水土不服,13位农民兄弟中的好几个人腹泻、感冒、发烧。宋志永买来药品,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他们吃不惯湖南的辣菜,就用面包、火腿肠和方便面充饥。

由于此次活动是自发自愿的,所以全部费用都由宋志永一人承担。出发前宋志永从家里拿的4万多元钱所剩无几,其中包括租车的费用、汽油费、一行人的吃穿住用以及用药等。

他们的事迹经媒体宣传后,感动了无数的郴州人,也感动了全国人民。社会各界纷纷为他们捐款。

一位身患癌症的郴州老人临终前托家属送来了2000元钱,说要为自费来抗灾的唐山农民兄弟多存点手机话费。宋志永和他的队友们将3万多元社会捐款和郴州老人的2000元钱全部转赠给了郴州红十字会和福利院,宋志永把自己剩下的1000元钱也送给了困难群众。他用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体现了新时期青年农民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精神。

2月23日,13位唐山农民兄弟完成了在郴州的救灾任务。他们被授予“郴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救灾结束后,13名农民成立了“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

就是想多救活几个人

仅仅时隔3个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

作为经历过1976年大地震的唐山人,宋志永立马想到:救人要紧,时间就是生命!他马上找到其他12个“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的队友,做出了赶赴四川灾区救人的决定!考虑到灾区情况不明,宋志永决定自己先去打前站,其他人员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行前,母亲拉着宋志永的手说:“志永啊,你去四川妈不拦你,应该去,唐山大地震时我们得到过全国人民的帮助。可地震不比冰雪,余震会不断发生,你可千万要小心!”望着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宋志永有些犹豫,但他想到灾区那么多人还埋在废墟底下,他别无选择。

5月12日晚8点,宋志永从唐山打车到北京,当时已无开往成都的飞机,于是又坐火车赶到郑州。怕耽误时间,又从郑州租车赶到西安,再从西安打车赶到绵阳。在绵阳听说北川灾情最严重,他便租辆摩托车赶往那里。起初车主怕危险不愿租,当知道宋志永是特地从唐山赶来救灾的,车主被感动了。路上余震不断,宋志永没有退缩,一直前行。距离北川县城6公里时,路被山体滑坡堵塞,摩托车过不去。宋志永干脆步行,一个多小时后他赶到已是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路上不少人问宋志永:“这一路光路费就得几千,你图个啥呀?”宋志永总是淡淡地说:“不图啥!金钱有价,生命无价,我就是想能多救活几个人。”

宋志永来到北川后马上投入到了当地的抗震救灾活动中。与此同时,“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12个农民兄弟一边等待宋志永传回灾区的消息,一边在唐山市发动了募捐活动。15日,他们带着唐山人们的捐款和爱心衣物赶到了灾区,与宋志永会合。他们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队伍之一。

为了便于识别和联系,他们特意穿上了印有“唐山志愿者”的红马甲,打出了“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的旗帜。“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也成为醒目的“爱心名片”。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在北川的日子里,他们一心一意就是救人!哪里需要人手,他们就到哪里;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震后第五天,他们来到北川中学救援。一位母亲跪在地上,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我的孩子还活着,还活着!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救救他!救救他!”

看到这种情景,宋志永和他的农民兄弟流泪了。他们仔仔细细地找啊,小心翼翼地挖啊,手套磨破了,手指流血了,他们全然不顾,为的是给孩子一线生的希望。3个多小时过去了,被埋120多个小时的孩子终于被救了出来。孩子的母亲激动地给他们磕头。宋志永把她扶了起来:“大姐,你不要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爱心志愿者小分队的队员何尝不激动啊,一个年轻的生命通过他们的努力得以重生!

在地震灾后最关键的几天时间里,宋志永和他的12名农民兄弟救出了埋在废墟下的25名幸存者,挖出了60多名遇难者遗体。

5月17日晚,堰塞湖险情严重,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撤出北川县城。之后,宋志永等转战绵阳、安县的晓坝镇和茶坪乡,从崇山峻岭中救出被困群众300余人。

在灾区他们还装卸物资、搭建帐篷、消杀防疫、送水送饭……灾区需要啥,他们就干啥!安县晓坝镇小学被震得残缺不全,摇摇欲坠的教学楼里还有几百套学生桌椅。为了让孩子们尽早复课,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硬是从危楼里把桌椅全部抢了出来。

在宋志永等人的带动和鼓舞下,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来到地震灾区参加救灾重建,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宋志永现象”。加入小分队行列的有唐山人、北京人、重庆人,有农民、工人、医生,还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多时达到69人。当地群众把他们称之为“红马甲志愿者”和“敢打硬仗的铁军”。

5月20日是宋志永的生日,他把对抗震救灾的付出当作自己的生日礼物。他觉得付出的越多,生日才过得越有意义。安县晓坝镇的金大娘无意中得知宋志永的生日,顾不上失去亲人的悲痛,亲手煮了一碗热乎乎的长寿面,送给宋志永,说:“孩子,你们北方人过生日吃面条,这面你一定要吃!那样会长寿的,像你这样的好人就应该长寿。”

5月31日,宋志永在地震灾区的帐篷前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灾区抢险救援转入恢复重建,不少学生陆续转往外省就学。听说有200多名孩子要去云南读书,宋志永花了1万多元钱买来文具送给他们。

有孩子问他:“宋叔叔,我们可不可以到唐山读书?”孩子们一双双求助的眼神令宋志永感到心酸。“把他们接到唐山去!”宋志永把这个想法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

念讲话稿时,铁汉哭了

2008年6月16日,宋志永带着6辆大巴车和1辆小车,把灾区246个孩子接到了玉田银河中学。

县里安排了一个欢迎仪式。有个领导塞给他一份讲话稿。宋志永说:“我当时就对领导说,我不用念稿子,上去随便讲两句就行了。”但是,这位领导执意让他按稿子念。

“我也没看是啥内容,后来站在讲台上,我一边念,一边就哭了。”宋志永说,“里面有句话,我记得最深,‘学校承诺,不收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宋志永承诺,除此之外,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

宋志永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你说我一个农民,哪里弄这么多钱去?那天,我是咬着牙念完的。养200多个孩子都是我宋志永一个人的事,我怎么办呢。”

当天仪式结束后,很多记者围住宋志永,问得最多的就是:“老宋,你怎么哭了?”

老宋只好打圆场说:“看到孩子们终于来了,我也放心了。我很感动。”但他承认,“说这话的时候,我有一种心被撕裂的感觉。”

后来,宋志永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奖金,发动了很多爱心人士,唐山市委、市政府闻讯后也迅速拨付一笔专款,孩子们的花费终于有了着落。

收获快乐,实现价值

宋志永的爱心行动常常遭到别人的非议,有人说,当初南方闹雨雪冰冻灾害,宋志永不是去救灾的,而是拣废品去了。地震后,宋志永给县里带来200多名学生,就是想出名;玉田县财政花了很多钱,当地老师的工资涨不上去,这都怪宋志永。

面对这样的非议,宋志永一度心灰意冷,但是,一些令他感动的事情,让他又选择了坚持。

他还记得,2009年的农历大年初八,一位67岁的温州老人找到了宋志永家,从包里拿出来13个桔子。老人说,他是专程来看宋志永的,临行前,老伴交代,见到宋志永就给他剥个桔子,谢谢他做的好事。“那天,我是边吃边哭。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宋志永说。

“和那200多个孩子打交道,让我彻底走出了低谷。孩子们很真诚,他们很需要我,他们和我很亲,最开始叫我宋叔叔,后来叫我宋爸爸。他们有什么事都对我说,我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人的一生,真正的价值在哪?不是拥有多少财富,也不是多成功,而是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做点儿啥。”

“我现在想明白了,必须坚持志愿活动,理由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自己的心灵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也得到了洗礼。”宋志永说。

宋志永最喜欢去大学做报告,他说“我对同学们说,想做一件好事,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回报,真正的志愿服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让别人在困境中得到帮助和希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两年,他发现一些年轻人对志愿活动存在误解,“现在很多大学生做志愿服务有两个要求,一是得有人宣传,二是被帮助对象必须理解我。这都是不对的。我告诉他们,志愿服务是在付出的时候,收获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的价值。志愿活动,不只是在大灾大难中去做,也不是在世博会和奥运会上去做;而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宋志永精神”的内涵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尚情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情牵动着经历了33年前唐山大地震的725万唐山人民的心,广大干部群众无不牵挂灾区的安危冷暖,无不感念当年全国人民支持唐山抗震救灾的深情厚谊,回报社会、支援灾区成为所有唐山人的共同心愿。“大灾有大爱”,宋志永爱心志愿服务队“舍小家顾大家”,带着感恩之心和报效祖国之志,视四川灾区为家乡,视受灾同胞为亲人,充分展示了唐山“爱心名片”和“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普通百姓的时代风貌。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因为抗震救灾走到了一起,他们对灾区群众的友爱之情,已经汇成了一种无边的大爱,他们在奉献过程中展现出发自肺腑的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强烈愿望和高尚情操。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相帮,患难相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33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让唐山人民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挚爱。英雄的唐山人民铭记这份真情,感恩图报、奉献社会的品格早已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脉。每当灾难发生,唐山人总是慷慨以报,无私相助。“我们唐山也受过这个灾,就像当初包括四川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唐山的帮助一样,我们必须为四川灾区做点什么。”宋志永和队员们说。灾难降临的时候,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一次又一次地被接力下来,传承开去。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无私无畏、忘我奉献的优良品质。33年前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共同创造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新唐山崛起之魂。在全国抗洪救灾、希望工程、扶贫济困等自愿捐助活动中,唐山人总是以实际行动回报当年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支持。在“宋志永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一大批宋志永式的志愿者涌现出来,汇成了支援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已不仅属于唐山人。在四川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数不胜数的感人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力。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感恩社会、倾情回报的情怀。以“感恩、博爱、开放、超越”为核心内涵的新唐山精神,是唐山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革命精神的凝结和升华,为唐山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滋养和精神动力。唐山人民的血液中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特殊性格的精神特质。全市上下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生动体现着这种性格。唐山人因为感恩,所以博爱,所以无私奉献。唐山在国家其他地方出现灾难时候的无私支援,唐山的“帮一点”名片……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唐山是一座博爱的城市,正是这种在灾难中凸显出来的至爱弥合了灾难带给唐山人的巨大创伤,才在唐山大地上诞生了无数相互感恩,向全国人民感恩,向党报恩的善行义举。

爱心行动还在继续

2009年2月5日晚,在“CCTV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唐山市玉田县农民宋志永等“燕赵十三义士”成为最先出场的当选者。当大屏幕上那句“十三义士感动十三亿人”的话外音出现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宋志永和他的12位队员在现场传递并挥舞着这尊“感动十三亿人”的沉甸甸的奖杯。

宋志永爱心志愿者小分队在救灾中

从“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绚丽的舞台上走下来时,有记者问宋志永站在领奖台上时的心情。宋志永说:“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能走上‘感动中国’这个舞台很激动。在湖南、在四川我们都流过很多泪,这些泪水有激动有悲伤,两次灾区之行给我的感动,让我的内心世界无比充实……这些荣誉不仅属于我们13个人,更属于千千万万的唐山人。”

宋志永是一个农民,只不过他做了其他农民很少做的事情。宋志永也喜欢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农民”。他说,如果非要在“一个农民”前加一个形容词的话,我希望加上4个字,那就是“有爱心的”一个农民。他愿意把爱心事业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宋志永还在继续他的爱心行动:一是坚持做“爱心网站”,扶植弱势群体;二是照顾好四川来的孩子;三是在村里建立了一个爱心产业园,希望通过他的带动能让村里的老百姓富起来;四是希望通过志愿者协会这个平台,把爱心事业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