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在深山里播种希望——宋芳蓉

2015-03-31 16:35:11 发布 | 7480字

可怜的童年

宋芳蓉

宋芳蓉,原名肖天娇,1973年8月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

1982年的一天早晨,自从哥哥死后就一直疯疯癫癫的父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40元钱递给了她和二姐,说:“拿去交学费吧,爹以后再没有钱给你们了。”

当天,父亲悄悄用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肖天娇9岁,姐姐11岁。年幼的她们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呀,是因为贫穷吗?再穷也不该走这条路啊!她们哭干了眼泪。

此前,大姐已远嫁他乡。半年后母亲改嫁,留下两个不愿意随母去继父家的小姐妹相依为命,开始了独立生活。

小姐妹不希望被人怜悯。她们用心学种庄稼,看邻人下种了,她们也下种;看邻人施肥了,她们也施肥;看邻人养猪,她们也养猪。粗茶淡饭,半饱半饥,勉强度日。

肖天娇上初中了,二姐自动辍学,到原来的老师家当保姆,供妹妹继续念书。肖天娇知道姐姐挣钱的艰辛,更加发愤学习。1988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然而,学杂费等项必缴的费用,对于这对勉强温饱的小姐妹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尽管初中毕业的肖天娇渴望继续读书深造,可是,面对困难的家境和姐姐瘦弱的身体,她也选择了辍学。

妈妈改嫁后,在后河乡小学当炊事员,虽然离开了小姐妹,仍然时刻把女儿挂在心头,关注她们的命运。她听说后河乡将要招考代课教师,便去央求教育组长破格允许自己的小女儿参加考试。为了取得参加只限于后河乡的招考资格,妈妈自己做主,为小女儿肖天娇改了一个与继父同姓的名字“宋芳蓉”。从此,宋芳蓉便代替“肖天娇”了。

经过考核,宋芳蓉脱颖而出。参加竞争这一职位的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录用宋芳蓉?”教育组长答说:“宋芳蓉考试成绩优秀,我们择优录取。”“应当优先录用本乡参加考试的人。”教育组长使出了“杀手锏”:“好,如果你们中有人愿意去顶坪,我就先录取他。”于是,没有人作声。这位教育组长决断地说:“如果你们中没有愿意去顶坪的,那就录用宋芳蓉!”

得到被后河乡受聘为代课老师的消息,每个月可以拿到50元的工资,她高兴极了。

孩子们需要老师

宋芳蓉被分配在后河乡顶坪小学。后河乡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重点贫困乡之一,条件极为艰苦。顶坪人烟稀少,大山深处散居着几十户土家族农户,顶坪小学是后河乡最偏远的小学,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与原始森林毗邻,常有野猪和马熊出没。这里的学校可谓是“土房连暗房,风雨一来成危房”、“读完小学六年级,行程二万五千里”,这是对五峰贫困山区孩子们上学难的真实写照。乡里曾经派过老师,但因教学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寂寞没有坚持下来。

宋芳蓉第一次去顶坪小学那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她搭乘一辆拖拉机赶赴学校。当时,如注的大雨中,拖拉机吃力地在山路上蹒跚,一边是伸手可及的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车轮卷起的泥浆四处飞溅着,将蜷缩在车厢里的宋芳蓉淋成了泥人。这山这路却比她想象的还要险峻还要荒僻,走了几十里山路竟没有见到一户人家。她开始后悔了。

拖拉机在山路尽头一个叫锁口的地方停下了,这里去顶坪还有六七里延绵在崇山峻岭中的羊肠小道。下了拖拉机,宋芳蓉看到令她十分感动的一幕:瓢泼的大雨中站着后河村主任周大喜和几位山民,他们是为了迎接她。见到她,一个个脸上绽开着笑容,上来将她的铺盖和木箱装进了背篓。

走着走着,只见山高沟深、秋风萧瑟处,一座破旧低矮的土家吊脚楼出现在眼前。宋芳蓉的心凉透了,这是什么样的学校啊。底层饲养着猪、牛、羊,上面用木板隔开的一大一小两间总共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教室和卧室,四面透风,没有桌椅,连根粉笔都找不到……

宋芳蓉的心凉透了,录用后的喜悦一扫而光。看宋芳蓉面露不悦,周主任解释道:“顶坪原先有所学校,是山民们自己挤出口粮钱盖的,也来过两位老师,可都受不了苦,走了。学校空了好几年,山民们一气之下将学校拆了变卖了。可现在全村超过上学年龄的孩子已经快20人了,家长们很着急,都盼着能再来个老师呢!”

那几个山民也恳切挽留她:“宋老师,您就留下来吧,孩子们需要老师啊!”

宋芳蓉理解这些淳朴的山民,但她毕竟只有15岁,她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她不停地问着自己:“这难道就是我将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吗?”这天晚上,睡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带着哨声的山风再次把她从睡梦中惊醒。于是,一夜未眠。这是高山地区,全省重点贫困地区;难怪,到了这里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她哭了,决定天一亮就回家,尽管她觉得对不起周主任和山民的热情。

第二天一大早,宋芳蓉打开门准备下山,脚还没迈出去,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外面已经站了一群大小不一的孩子和他们那背着桌凳的父母——他们赶着山路过来,身上被晨露打湿了,粘着泥巴、树叶。看着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目光,宋芳蓉双脚有千斤重,转身走回了吊脚楼,眼睛再次湿润了。这一次流泪不再是为了她自己将要经受的苦难,而是为这一颗颗渴望着读书的心!她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稚嫩的双肩上沉重的责任和期望。

走100多里路,背回课本

一时间,宋芳蓉有一点手足无措。毕竟她还不知道怎样当一个老师,不知道应当怎样对学生讲话,尤其是孩子的家长们围在四周,他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要听她是怎样开始教孩子的。这真使这个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老师越发为难发怵了。

宋芳蓉镇定了一下,鼓足胆量说话了。她不去看门外的大人,眼睛只盯着孩子,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校开学了!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宋芳蓉,从今天起,由我来教你们,同你们一起学习!”学生们都规规矩矩地坐着,直盯盯地看着新来的老师。

十几个学生,年龄大小和身材高矮不齐,相差悬殊,宋芳蓉继续说道:“现在请你们自己上来,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好,谁第一个上来写?”个个孩子都把身子缩了一下,像是要更紧紧地贴在凳子上,生怕被老师第一个叫上去。

宋芳蓉再问一声:“哪个同学先来写出自己的名字?”孩子们互相看了看,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但没有一个人应声上来。宋芳蓉打量了一下,指着一个个子最高,看上去年龄最大的学生说:“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学生低声腼腆地回答说:“雷长珍,13岁。”

“你上来把你的名字写在黑板上。”雷长珍把头低得更低了,一张脸涨得通红,羞愧地说:“写不来,我不会写。”

宋芳蓉震惊了,这个只比自己小两岁的姑娘,已经13岁了,居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宋芳蓉再看座位上的学生,一个个眼巴巴地、痴痴地望着她,眼光里满是期望和渴求。她百感交集,她的心震颤了,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我一定要留下来教会他们认字、读书!

宋芳蓉再注意学生们的穿戴,不少人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有一个娃子,在9月里还套着一件不合身的大袄。她心想,山里的日子很艰难啊!贫穷,使这里的孩子到了13岁还不会写自己名字!贫穷,使这些本应朝气蓬勃的孩子,变得胆小而愚鲁!

第三天天还没亮,宋芳蓉独自背着背篓去了县城,往返100多里山路,天黑时背回了一背篓课本……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没有黑板,宋芳蓉把木板刷黑了挂在墙上,课间时“黑板”又被她放到凳子上变成了乒乓球台。她还省吃俭用买了个录音机,让山里孩子第一次看到了能飞出歌声的现代化设备。

山上的生活是艰苦的。在顶坪吊脚楼,吃的、用的她都要到山下背;水要到3里外被乡民称为“天坑”的地方去挑。“天坑”又陡又滑,顺着一架颤巍巍的木梯下去,汲了水挑上来,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但为了自己和孩子们能喝上水,每天宋芳蓉要往返“天坑”6趟,挑满两缸水。楼下的猪圈臭气熏天,夏天大花脚蚊子成群地从门缝里钻进来,叮得她浑身红肿,甚至溃烂化脓。

有一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宋芳蓉一大早背着背篓下山去买吃的,返回的时候她才发现山路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凌,身边不远处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眼看天就要黑了,还有几十里的山路,但她还得咬着牙走啊。突然,一只马熊向她走来,她屏住呼吸,吓出了一身冷汗。好在马熊在离她几步远的地方站了一会儿转身向来路走去。

还有一次,她背着土豆、苞谷急匆匆地往回赶,想在天黑之前赶回吊脚楼。可没留神脚下一滑,从山上滚了下去,幸亏被一棵树挡住,拣回了一条命。

更让宋芳蓉难以忍受的是寂寞和孤独,这里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没有报纸。她一次次想过要离开这个地方,但又一次次地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她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她也是穷苦出身,她对山里的穷孩子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和爱心。

贫困使许多学生家长交不起学杂费,买不起课本。为了不让孩子失学,宋芳蓉总是竭尽所能去接济和帮助他们。为了补充教学开支,为了帮助贫困的孩子读书,她在学校附近开垦了4亩荒地,种上土豆和苞谷。她还利用寒暑假到城里扫过马路,洗过盘子,卖过水果、服装、茶叶、蔬菜。有一年寒假,她到200里外的乌江收柑橘,搭便车回五峰,约上姐姐在县城里叫卖,为的是赚取两地一斤几毛钱的差价。

学生张雷体弱多病,家里困难一直失学在家。宋芳蓉上门说服家长,把小张雷接到学校,带在身边,管吃管住,早晚补习。小张雷不但上了学,语、数成绩还达到了80分以上。学生薛芳因患脑膜炎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每逢下雨下雪,宋芳蓉就往返5里路接送她上下学,坚持了整整4年。

1991年,9岁的金林和弟弟金华一起进了顶坪小学,可是一场大风掀倒了他们家住的窝棚,接着,父亲又在砍树时砍断了手,他们不得不辍学。宋芳蓉一次次托人带口信给他们的父亲:让孩子来上学吧,他们的学费我来交。辍学一年的兄弟俩又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

学生周玲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改嫁到山里,上二年级那年,母亲生下了妹妹,家里的日子很苦,继父说什么也不让周玲上学了。宋芳蓉走了20多里山路找到了周玲的家,对周玲的母亲说:你们把周玲交给我吧,让她跟着我读书,吃穿和学费我全包。像周玲这样学费、生活费全由她包的孩子就有5个。

有一年暑假开学好几天了,班里的学生雷长艳却没来上学。宋芳蓉翻山越岭走了七八里山路到了雷长艳的家。雷长艳的母亲无奈地告诉宋芳蓉,长艳的父亲在暑假期间病逝了,家里欠了债,没有钱供雷长艳上学了。望着雷长艳那闪着泪光的大眼睛,宋芳蓉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递给了雷长艳的母亲:“让长艳继续上学吧,她的学费我来交。”

由于长期在高寒山区工作,宋芳蓉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关节炎,多次摔倒在讲台上、山道上。风湿病综合反应致使宋芳蓉牙床发炎疼痛,腮帮肿胀,难以张嘴,每顿只能喝点稀饭,但她仍然坚持给4个年级的学生轮流讲课。

租库房当教室

1992年,乡教育组要调宋芳蓉到条件较好的村中心小学任教。学生们知道后都哭了,家长们联名写信给乡里:这样的好老师,求你们不要调她走。

宋芳蓉毅然留了下来。她只有一个信念,为土家族的后代能够走出愚昧和贫困的阴影,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宋芳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执着,也赢得了山里人对她的热爱。为了让宋芳蓉能从代课教师转成公办教师,村主任周大喜可没少跑。“她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老师啊!”是他到县乡各有关教育部门奔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周大喜背着一只刚刚猎到的麂子来到五峰县教委主任的家:“今天大伙儿推选我做代表,来和您说说,能不能给宋芳蓉老师转个公办,这么多年还是个代课老师。她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老师啊!”

教委主任笑笑说:“你把麂子给我背回去,宋芳蓉的情况我们都知道,正在研究呢。”1994年,五峰县教委破格将宋芳蓉转为公办教师。

随着上学的孩子逐渐增多,顶坪的吊脚楼已经容纳不下,而附近粟子坪、黄粮坪的孩子又要求到顶坪读书。怎么办?宋芳蓉想到了在黄粮坪农场当负责人的姨父。她以每年750元的租金租下了农场的3间库房,两间做教室,一间做学生宿舍。

就这样,宋芳蓉自己掏钱,把学校搬到了黄粮坪。她请人用红漆在学校的墙上写了10个大字:扫除文盲,提高民族素质。又去县城买了一面国旗,插在一根大杆子上树了起来,9月三坪小学开学。

三坪小学在半山腰上,条件依然艰苦。土家山寨的孩子随时面临失学的困境。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入学,宋芳蓉将每学期的学杂费由90元降到60元,几乎将自己的薪水全部用于贴补困难学生。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周末就向母亲、姐姐求助,要些合渣粉、苞谷面,步行80多里山路背回学校。为了生活和帮助贫困的孩子,她继续着寒暑假节假日的打工生涯。

1995年腊月十七至1996年正月十四,宋芳蓉经人介绍先是到宜昌市教育书社帮助盘清存书,后又与民政局联系,在街头帮助卖社会福利奖券。大年三十她是吃盒饭过的年。元宵节后,宋芳蓉揣着打工挣来的968元钱返回了三坪小学,用这笔钱帮助了张燕等三个贫困学生。

为了给学生“一碗水”

宋芳蓉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上代课教师后,她始终坚持学习。因为她知道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初中文化水平是不够的。在自学的同时她参加了中师函授学习。每天教完课,安排住宿的孩子睡下后,她点起油灯学到深夜。1990年,她获得了中师函授毕业证书。

在顶坪小学时,17个适龄儿童,最大的13岁,只比宋芳蓉小两岁,而最小的只有4岁半。宋芳蓉把他们分成了3个年级,轮流上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等她都教。为了吃透教材,弄懂教学中的难点,宋芳蓉除了认真备课,认真写教案外,还经常跑到十几里外的后河乡中心小学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从海拔1800多米的顶坪到山下十几里外的后河乡中心小学,一个学期她不知跑了多少次。

去中心小学只有一条小路,沿途一户人家都没有,途中有个叫“天坑亮子”的地方,是有名的蛇坑。宋芳蓉每次经过那里都要带上一根棍子。有一天晚上,她下山时迷了路,撞进原始森林,东奔西走怎么也走不出去,不禁绝望地号啕大哭。好在原始森林边缘上的一户人家闻讯赶来,指点她找到归路。当她赶回吊脚楼时,天已大亮。

付出总会有回报。不久,宋芳蓉的学生就获得了后河乡单科、总评第一名的成绩。

三坪小学的学生增多了,教师却仍然只有宋芳蓉一个。40多个学生,分为4个年级,有一半寄读。她既当老师,又当炊事员、保育员。她给学生上课,每一节课,都要从一年级讲到四年级,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劳技,一科不落,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同时她还要给学生做饭、烧水,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芳蓉也从未放松学习,她在教学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她的努力下,三坪小学学生的各科成绩在后河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合格率几乎每年都达到100%。在五峰县第五届复式教学数学研讨会上,宋芳蓉的公开课受到了同行和专家们的好评。

1996年6月,经组织推荐,宋芳蓉被湖北省教育学院破格录取。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她增长了知识,获得了本科文凭。这时,武汉好几家单位要求她留下,广州、珠海等地几所私立学校也想高薪聘她,但都被她一一谢绝了。她回到了三坪小学,因为她知道,三坪小学最需要她。

当选1996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宋芳蓉辅导学生

1996年8月,她和姐姐在县城办起了“芳蓉书屋”,把赚到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为了使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她又向当地良种场的职工转包了6亩地,种植良种洋芋和魔芋,作为勤工俭学基地。

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宋芳蓉,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属于她的荣誉。1996年,宋芳蓉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荣获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她在北京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大会时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的接见。胡锦.涛向她询问了三坪小学的情况,提出要成立“三坪希望基金”,并亲自为“三坪希望基金”捐了款。胡锦.涛语重心长地说:“你以后就不要打工给学生交学费了,省下时间学知识,提高素质。”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坪希望基金”成立。三坪小学更名为三坪希望小学,宋芳蓉被任命为三坪希望小学校长。

在“三坪希望基金”的带动下,学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孩子们有了新教学楼、新桌椅,还有了电脑、音响和投影仪。

2003年7月25日,宋芳蓉作为团代会的代表,又一次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关切地问她现在身体好不好,成家了没有。宋芳蓉高兴地告诉总书记:“我现在身体很好,成家了,小孩都4岁了。”总书记笑笑说:“那我就放心了。”

2004年2月10日,三坪希望小学与茅坪小学合并。三坪希望小学从半山腰搬到了交通便利,气候条件较好的茅坪小学,校名仍为三坪希望小学。

2005年年底,宋芳蓉走上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岗位。在五峰,宋芳蓉最怕人家喊她“局长”,她还是觉得“宋老师”这个称呼听起来更亲切。

卖奥运火炬筹钱

2008年8月7日上午11时44分,北京密云水库大坝上,宋芳蓉作为127号火炬手,手持该枚火炬跑完属于她的30米。由于下一棒选手缺席,宋芳蓉获得意外的幸运,又“超标”跑了30米。

这年年底,宋芳蓉听说湖北一火炬手将火炬卖了,得了6万块钱。宋芳蓉动了心思,也打算把火炬卖出去。她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她实在太需要钱了。

房贷的月供,丈夫罹患淋巴肿瘤欠下的手术费和后期的观察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不堪重负。

这些年来,尽管获得了包括“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首届“五四青年奖章”等一大批荣誉,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接受过百余万元的捐赠,但宋芳蓉个人并未从这些荣誉和捐赠中获得过物质利益。和所有普通的工薪家庭一样,她的生活同样充满着柴米油盐的琐碎和艰辛。

事实上,叫卖奥运火炬,宋芳蓉并不只有一己之想。

五峰特教学校的桌椅、床铺“破得不成样子了”。宋芳蓉现在是五峰教育局副局长,特教学校是她的联系点之一。

前不久,特教学校校长跟她反映,一个学生睡觉时床栅断了,漏了下去。“好在床铺低,没有大碍。”宋芳蓉一直想筹钱把旧的换掉。

“哪怕弄点钱把电线换了也好。”宋芳蓉说,学校的电线都老化了,容易短路,也很不安全。“就1000多块钱,但一直无法解决。”

五峰仁和坪乡也是宋芳蓉的联系点。“也是个穷地方。”宋芳蓉说,有很多家长在她的QQ空间里留言,“让我想办法拉点钱,把教学环境改善一下。”

对于这枚奥运火炬能卖多少钱,宋芳蓉并无把握。“希望有好心的企业家,在完成收藏的同时,也给山区教育奉献出一片爱心。”

对于她叫卖奥运火炬这一非常举动,社会上议论纷纷,对此她淡然地说:“我不想给政府添麻烦,要是卖掉奥运火炬能够帮家人渡过难关,我和家人都愿意。”

在网上,人们也少有进行指责的,更多的跟帖则充满着温馨体谅:“我尊重您的决定,一个贫穷的副局长”“低调地祝福好人一生平安”和“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廉洁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