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让员工永远充满希望

2015-03-02 13:58:53 发布 | 12407字

073让员工永远充满希望

希望是吸引追求者的磁场,企业如果能让员工看到希望,就会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作为管理者,主要的人物之一就是不断地向员工提出目标,使员工看到企业的未来,看到事业发展的希望。

松下幸之助的重要经营策略就是,不但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还经常找机会向员工谈及自己对未来的畅想。1955年,他宣布了自己的“五年计划”,他计划在5年时间内,把松下公司的经营效益从220亿日元提升到800亿日元。这种做法既给员工树立了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又让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光明前景,也震惊了整个企业界。

此后,松下幸之助出台了每周5天工作制,并提高了员工工资,使大家在工资方面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同时他恳请大家共同努力,实现公司的五年计划。这些做法让员工了解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深感企业对自己的信任,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5年后,松下公司的五年计划实现了,而松下幸之助当初承诺的薪资条件,都一一兑现了。从此,员工士气大振,他们与松下幸之助一道筑起了松下电器的王国。

松下电器之所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与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他懂得给员工希望,给员工激励,促使员工与企业紧密团结起来,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才使整个团队充满战斗力。由此可见,让员工充满希望,是推动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

适时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让员工有目标、有希望、有追求,是每一位管理者的职责。希望可以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篇攻心为上,管人要管心

中篇:攻心为上,管人要管心

074管人是管理之本,管心是管人之本

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用来形容日本人忠于企业、忠于团队还是比较贴切的。在日本,很多企业把公司当成家,视企业如生命,与同事能够精诚合作,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大家抱成一团,共同克服危机。

为什么日本人能做到这些呢?其实,这与日本的企业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企业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各大公司对员工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等制度,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试问,为公司创造利润,就是为自己创造利益,谁不愿意努力工作呢?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于管人管心,那就是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给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为企业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需求得以满足,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拥护企业。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李诚多次在培训课程中告诉创业者:“管人管事不如管心。”他认为,企业如果单纯地用管理学来管人,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还需要用心理学进行干预。在他看来,管心是根本,管心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潜能,提升大家的心智,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李诚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是经济人,即需要金钱满足,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二类是社会人,即追求信任和理解,在公司工作追求开心;三类人追求自我实现,他们有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想利用工作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的价值;四类是复杂人,既全方位追求自我,也可以说是前三种需求的综合体。

要想管好这些人,唯有从心灵入手,帮他们做出与企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快乐地工作,还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规划中,要倡导终身雇佣,倡导自我学习和提高,倡导平等竞争的理念,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和发展。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管住了人,才能把企业管理好,因为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靠的是人。而要管住人,最好的办法是管住人的心,即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真正赢得人心。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识人心的能力。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想读懂人心,就要掌握心理学技巧和攻心方法,懂得感情投资。作为管理者,要做有心人,也许从下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中,你就能看出其内心的本意。然后,针对员工的本意,采取最贴心的关怀、最有力的说服、最动情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沉睡的潜能,让员工变得更有效率,让业绩有更大的提升。

管人、管心要求企业管理者学会读懂人心,学会激励人心,学会感情投资,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帮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合适的平台,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075一个管理大师首先应当是一位心理大师

同是管理者,为什么不同的管理者所取得的管理效果差别那么大呢?有些管理者三言两语就能笼络人心,让下属甘愿为其卖命;有些管理者大费周折搞薪酬、奖励,却弄得人人皆愤,只得到下属背后议论、抱怨。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与管理者是否懂员工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管理者,应该了解人心、了解人性,确切地说,真正优秀、卓越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位心理学高手、心理学大师。因为只有懂人的心理,才能想人之所想,才能了解别人的思想动态,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策略,制定顺乎民意的企业制度,并在交际和商战中运筹帷幄,为公司制定有利的战略,为公司创造利润。

樊经理是深圳一家企业的老板,每到春节临近时,他都会提前半个月给员工放假,他说:“员工离家一年了,每逢春节倍思亲,因为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有妻子和儿女。我知道他们回家心切,因为我也是从上班族一路走过来的,所以,我宁愿提前放半个月的假,工资照发,也要让他们过一个安心的年,来年再回来,为公司创造价值。”

樊经理的做法与很多企业老板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很多公司到了年底,处于生意旺季,订单数额巨大,这个时期需要加班加点地完成客户的订单。有些企业甚至不给员工放假,或到了除夕将至时才放假,到那个时候,员工买票非常难,回家过年变成了一件犯难的事情。员工一年到头,最期盼的是回家过年,年都过得不安心,怎么让他们对公司有好感呢?

樊经理的做法虽然对企业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很好地赢得了员工的心,公司员工离职率在同行业中,居于最低行列。公司人员稳定,公司在人事招聘方面就少了很多麻烦,减少了很多成本。最关键的是,员工对企业充满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非常高,为企业创造了高额的利润。

管理最关键的是管人,管人最关键的是管心,而管心的前提是必须懂心理学,不懂员工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管理者。怎样才能了解员工的内心呢?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一名员工,或回想自己当年是一名普通员工时有什么样的心理,这样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员工的心理动态了。

企业管理是一门充满看人、识人、用人、御人等综合知识的高深艺术,只有懂心理的管理者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价值。

076不吝关爱,“爱心”比“拳头”更管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与你朝夕相处的下属呢?因此,如果你能关爱下属,而不是对下属挥舞着“拳头”、骂骂咧咧,那么下属就愿意服从你的领导。尤其是当下属有过失,犯错时,如果你能宽大为怀,那么就很容易感动下属,使他尽职尽责地为你效力。

汉宣帝刘询执政时期,丙吉是当朝的丞相。他的属下有个车夫,非常爱喝酒。喝醉之后,行为也不检点。有一次,他喝酒之后驾车护送丙吉外出,途中在车上呕吐。相府总管得知此事后,痛骂车夫一顿,还准备将他辞退。丙吉却说:“他如果因为醉酒失事而遭辞退,还有哪里收容他呢?总管忍忍吧,不过就是把车上的被褥弄脏了罢了。”不仅如此,丙吉还主动关心车夫的身体状况,问是否需要停下来休息。这件事让车夫非常感动,从此之后,他发誓不再过度饮酒。

一天,车夫出门时,看见一个驿站骑手拿着一个奇怪的口袋,好像是送紧急文书的。于是,他上前打听,经过一番询问,得知边疆遭到敌人的侵犯,于是迅速把这件事报告给丙吉。丙吉马上召集一些官员,组织军队收服边疆。不久后,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敌人入侵情况,丙吉一一作答,御史大夫什么也不知道,最后被降职了,而丙吉守护边疆有功,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领导者,一要心怀仁慈,心胸开阔。对待属下的小过错,不要太过苛责,怀着一颗关爱之心去宽容他、原谅他,更能促其改正错误,尽职效忠。

同样的道理,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关心员工、帮员工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比如,当了解到下属家庭遇到困难时,给予下属安慰、鼓励和适当的帮助。当下属或其家人生病了,抽出时间去探望、慰问一下,或准下属几天假,让他好好休息,好好陪护家人。

不要认为这些是小事就不去重视,要知道,这些小事往往最能打动下属,最能收服人心。这些不仅能够感动当事者本人,还能让其他下属看到管理者对下属的爱护,从而体会到公司对员工的尊重。

管理者必须将下属的幸福和感受常记于心间,怀揣着爱心对待他们,但这并不是指那种长辈对孩子的溺爱,而是指在体贴关怀下属的同时,又要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按公司的制度行事。

077恩威并举,让员工既服从又感激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说话办事都要有章法,在处理事情方面,要有手段,有技巧,这样才能让员工既服从你又感激你。这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恩威并举,既对员工施予恩惠,又对员工晓以利害,必要时严厉惩处,所谓一手软、一手硬,软硬兼施,让员工不得不乖乖臣服,同时还对你感恩。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把这一招运用得非常绝妙,让下属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很多人都知道,胡雪岩的生命中有两个贵人,分别是王有龄和左宗棠。但其实,在他遇到这两个贵人之前,他还遇到过一个贵人,这个人就是阜康钱庄的于老板。胡雪岩给于老板打工,在于老板的栽培、赏识下,胡雪岩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于老板就像胡雪岩的父亲,他临死之前,将阜康钱庄托付给了胡雪岩。

胡雪岩处理于老板的丧事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祭奠他,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他回到钱庄,马上召集大家开会:“于老板走了,大家都很伤心,我守孝三个月,虽然在这段时间内,我没有过问具体的事情,但大家这三个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都心知肚明,有些人趁机偷懒,我也知道,但是我不为难大家,只希望大家跟着我好好干。从今往后,每个人的年资在目前基础上增加10%。”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充满了恩与威,既震慑了偷奸耍滑者,又笼络了人心。

在运用人、驾驭人方面,胡雪岩可谓一绝。他收服人心最常用的招法就是恩威并举,对于软角色,他会先给其好处,让他们感激涕零,然后又暗中晓以利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个“狠”角色。这样一来,对方就不会欺负他是个心软的人。对于狠角色,胡雪岩会先给他们下马威,不断地逼对方,直到把他们逼到绝路上,然后突然收起“大棒”,拿出“胡萝卜”,这时那些狠角色往往心悦诚服,不敢再有二心。

在施恩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员工的喜好,有些员工爱权,有些员工爱财,有些人两者兼有,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满足他。在示威时,要把握员工的软肋,所谓“打蛇打七寸”,才能一招制胜。

无论是对员工恩赐或威吓,都需要兼而有之,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味地实行其中一种政策,就会有失偏颇。因为一味地赏赐会宠坏员工,而一味地强行打压会挫伤员工的信心,甚至激起员工的反抗情绪。

078以心换心,用你的诚心换来别人的真心

曾看到这样一篇新闻报道:

2000年冬,陕西长安县的一对老夫妻在冰天雪地中救了一只可怜的小猴子。由于小家伙胃口特别好,吃的东西特别多,贫穷的老夫妻只好在它身体恢复之后,把他送回山里。没想到,小猴子又跑回来了,但是小猴子并不白吃,而是回来报恩的,它白天跟着主人去放羊,期间还去山上找野果。有一次,遇到了黑熊袭击羊群,小猴子利用自身的灵活性与黑熊搏斗,最后赶走了黑熊。后来,小猴子留在老夫妇家里,成了他们放羊的得力帮手。

从这个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的“同态心理”。所谓同态心理,是指用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也就是说,以心换心,以德报德。动物尚且有如此感恩之心,作为有着聪明才智和思想情感的人类,更应该学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身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想赢得员工的真心,就必须让他们看到你的诚心。怎样才能赢得下属的真心呢?要知道,下属需要关怀,需要尊重,需要帮助,需要赞美,只要管理者主动付出诚心,满足下属被关怀、被尊重、被帮助、被赞美的需求,就能赢得下属的感激和回报。小到一次简单的请客吃饭,不经意间的嘘寒问暖,大到一次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都有利于赢得下属的好感,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获得下属对公司的真心回馈。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人的心理特征。当你给予、扶助、善待下属之后,你将换来下属的尊重、认同、配合、积极负责。作为管理者,不就是希望下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在下属心中有威望吗?不就是希望下属在自己的带领下,坚决贯彻执行公司策略吗?所以,赶紧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下属着想,将心比心地关心、爱护下属吧,你的诚心将换来下属的真心拥戴。

“人心换人心”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想得到下属的真心回报,那么一定要诚心诚意地对待下属。如果你对下属虚情假意,那么你绝不会换来下属的真心相待。

079赢得人心,仁义比金钱更有效

说到赢得人心,就不得不提到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既能在官场混得开,又能在商场中混得来,靠的就是“仁义”二字。在他看来,仁义比金钱更有效,有时候,他宁愿舍弃千金,也要留住人才,留住人心。

胡雪岩对待员工讲究仁义,对待顾客也懂得用仁义收买人心。胡庆余堂开张初期,胡雪岩经常穿着官服、头戴花翎、胸挂朝珠,热情地接待顾客。有一次,有位顾客来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拿到药之后,打开一看,露出了不满意的神情。

一旁的胡雪岩见状,赶忙过来查看,见药有欠缺之处,他向顾客再三致歉,然后让店员给顾客换新药。不巧的是,当天的辟瘟丹已经卖完,胡雪岩考虑顾客远道而来,便让顾客留下来住几天,并保证三天之内,一定会把新药赶制出来。三天后,胡雪岩兑现了诺言,把新配制的辟瘟丹给了顾客。顾客非常感动,他没想到胡大官人服务这么周到,后来,他到处宣扬胡雪岩的仁义待客之道,给胡庆余堂做了很好的广告。

从胡雪岩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仁义。他不仅对员工仁义,对待客户也诚意相待,真正把顾客当成了上帝。这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做到这一点真的非常不容易,难怪胡雪岩能把生意做得那么大。

与胡雪岩经商的道理一样,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想把公司经营强大,也需要通过仁义赢得员工的心、客户的心。仁义就像一块充满美誉的广告牌,可以提升管理者的形象,提升企业的形象,可以给企业带来无限的财源。

080新老员工一视同仁,切忌厚此薄彼

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待新老员工时,感情色彩太重,对老员工偏袒、厚爱,对新员工冷漠、苛刻。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容易增加新员工的心理负担,引起新员工的不满。在利益分割时,管理者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就会在无形中造成下属之间产生心理隔阂,不利于新老员工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团队建设。

有个网友在网上发帖子发泄内心的不满,帖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到今天为止,我来公司有两个月了,有些同事比我来公司还晚,甚至有刚来的,对于我们这些未转正的员工,公司给予的福利待遇与老员工的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中秋节来临,公司通知了中秋福利的规定:老员工(入职一年以上)每人一桶花生油,一箱苹果,一箱牛奶;新员工只有一桶花生油。

在帖子中,该网友大发不满,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是公司的员工,为什么公司所给的福利却相差很大,为什么公司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新老员工呢?尽管自己入职不久,但踏入公司门一天,也是公司的人,也为公司做一天的事……

这位网友说得很好,“尽管自己入职不久,但踏入公司门一天,也是公司的人,也为公司做一天的事”,鉴于此,企业有什么理由不一视同仁地对待新老员工呢?原本发放福利是一种激励策略,但因为福利发放不公,造成了新员工不满。作为企业管理者,怎么能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呢?

公司是一个团队,身为管理者,你应该时刻想到如何维护团队的团结,如何激励全体的士气,任何决策的出台,都应本着团结人心的目的。对于公司的新员工而言,他们是公司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加入可以对老员工形成挑战,让他们不至于固步自封,让他们保持进取和赶超的精神。新员工就像一潭活水,可以调动整个团队的氛围。可以说,新员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身为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新员工,协调好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的关系。只有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新老员工,才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团队氛围,才能使新员工迸发出激情,更加努力地工作,也才能使老员工再接再厉,保证不落后于人。这样,新老员工才能融为一体,共同努力和进步,这样的团队才能充满战斗力。

新员工、老员工,都是公司的员工,管理者一定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不公平对待,导致他们产生隔阂,影响团队和谐。否则,对企业发展将是致命的危害。

081帮新员工获得团队归宿感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迎来新鲜的血液——新员工。新员工进入公司之后,面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陌生的公司制度和企业文化,怎样才能快速融入进来,获得归属感呢?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做些什么呢?

盛大游戏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朱继盛说:“在我看来,培养新人的团队归属感,核心思想只有一点:给每一个员工以机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朱继盛认为,一个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才会觉得心安,他才能获得满足感,这是无论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而这才是真正找到团队归属感的灵魂所在,甚至已经超越了“归属”的简单概念。

换言之,管理者要善于发掘新员工的专长,给他提供发挥专长的机会。这就要求给员工安排符合他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的工作内容。如果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其他项目比较感兴趣,而那个项目也恰好需要人,管理者就可以将他安排到那个项目上去,让新员工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有利于他获得成就感。

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胡先生说:“无论你现在是何年龄、何阶层、何职位,一定都曾当过职场‘新人’。想想自己第一天进入公司的心情,是兴奋、惶恐、不安,还是自信满满呢?或许都有一些吧!对于新员工的团队归属感建设,首先必须给他安全感,让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大家的照顾和重视,这样他才会觉得安心。”

怎样才能让员工获得照顾和重视呢?胡先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在新人进入公司时,给他安排一个资深员工担任他的“师父”,让他带着他来适应公司的环境,了解公司的制度、考核、企业文化,一步步带领新人走进他所属的团队。

在工作过程中,新人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师父”请教,师父针对“徒弟”不懂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惑与辅导,甚至教他如何在团队中与他人相处,如何求同存异,如何发挥自己的战斗力,让“徒弟”感受到整个团队带给他的支持与鼓励。这样,“徒弟”就会渐渐对团队产生认同感,最终激发出他对团队的归属感。

新员工进入企业后,企业要想办法帮他们融入企业,让新员工在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尽力寻找自己的团队归属感,这样他们才会从心理上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并产生主人翁意识,认真对待工作,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82不能把资历同能力画等号

管理者在用人时,要特别注意一点:不能把资历同能力画等号。在企业内部,要克服只看资历、不问能力的论资排辈的做法。因为资历只是年限和实践经验的一种反应,并不代表能力。因此,千万不要认为资历越高,经验就越丰富,能力就越强。

有一个机构曾对1500年到1960年,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及他们的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发现他们大部分年龄在25岁到45岁。还有人统计了301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发现35到45岁的获奖者占40%。由此可见,年龄不是衡量人才能力的唯一指标,因此,决不能把资历与能力划等号。

1970年,麦当劳快餐进入法国,并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平均每半个月就新开设一家分店。在这种情况下,用人量大增,为了解决企业用人问题,麦当劳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拘一格,只要有能力,公司就会给他们合适的位置。

在招聘的人员中,既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也有在其他地方工作过、具有一定经验的中年人。所有通过考核的求职者,均要在餐店里实习,以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看一看工作环境与自己的意愿是否一致;经过三天的实习,公司会与求职者进行第二次面试,再确定是否录用。

进入麦当劳之后,无论你以前从事何种工作,必须当4~6个月的实习助理,以熟悉各部门的业务。然后,才有机会升为二级助理,再升为一级助理,即成为经理的左膀右臂。进入麦当劳的新人经过平均2~3年就可以成为快餐店的经理。在麦当劳,有能力才有晋升的空间,文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是初出茅庐,诸葛亮能一鸣惊人,赵括却在纸上谈兵。由此可见,资历与能力不能画等号,有些资历深的人,却有雄才大略,有些资历深的人,却是货真价实的庸才。因此,不要用资历去评判人才。

企业用人,应该重视人才的能力,而非资历。很多管理者喜欢根据人才的资历推断人才的能力,这是不科学的。如果你想知道人才的能力,不妨给他机会,让他在实际工作中有机会展现自己,这样一来,对方是否有能力就一目了然了。

083用好企业中的“二流人才”

在某地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美国公司北京分公司居然打出“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不收”的告示,他们的理由是:公司只需要“二流人才”。尽管这种举动引起了颇多争议,但在招聘会中,二流人才受欢迎的现象并不少见。

所谓的一流、二流,主要是针对人才毕业的学府、学历而言的。按理说,毕业于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要“二流人才”,也不要“一流人才”呢?其实,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不讲究毕业的院校、学历、籍贯、年龄,而主要看人的能力。毕业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学生,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一流人才要求的待遇相对较高,对同样的待遇,一流的人才觉得是理所应得的,而二流人才会感到备受重视,进而努力工作。

第三,二流人才充满潜力,稍加培养,有可能成为一流的人才。

第四,一流人才企业不敢要,因为“庙小留不住人”。

综合上述原因,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宁要二流人才,不要一流人才。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美国也有表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渴望得到哈佛大学毕业的人才。因为哈佛毕业的人才价码太高,鉴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企业更希望用“经济适用”的二流人才。因为有些工作,大专生、本科生就能胜任,如果硬要使用一流人才,那不是大材小用、浪费成本吗?

企业重视二流人才,既是对二流人才的尊重,也是一种务实的发展态度,从唯文凭论、唯名校论走向唯能力论,这是企业用人的一种进步。

084重视那些出身贫穷的员工

在很多企业中,都有一些出身贫穷的员工,对于这些员工,管理者应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因为通常来说,贫穷的人面临的困难会相对较多,如果企业对他们予以关注,及时给他们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公司的温暖和重视,可以深深赢得他们的心。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定能更加用心地为公司付出。

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陶华碧,在经营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关爱员工,尤其是那些出身贫穷的员工。公司里有一名来自农村的厨师,他的父母早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是他特别爱喝酒,而且爱抽烟。每个月的工资1000多元,几乎都被他花掉了。

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这个厨师很是担心。一天下班后,她把这个厨师请到酒桌上,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和蔼可亲地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想喝多少酒我都满足你。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烟戒酒。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读书,需要你照顾,千万别让他们像我一样大字不识一个。”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触动了这个厨师的内心,厨师当即表示一定会戒烟戒酒。但是陶华碧放心不下,她要求那位厨师每个月只留200元的零花钱,剩余的钱由她代为保管。等到他弟弟上学要用钱时,陶华碧再把钱给他……在陶华碧的关怀下,员工开始充满激情地对待工作。

为什么要强调重视那些出身贫穷的员工呢?因为相对而言,出身贫穷的员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他们更需要关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如果管理者能够给予重视和帮助,那么无异于雪中送炭。而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可以极大地温暖人心,感动人心。所以,管理者应该重视那些出身贫穷的员工。

当别人饥饿时,给他一个馒头,远比别人不饿时给他一个肉包子更能打动人心。关心和帮助贫穷的员工就是这么个道理,哪怕你对他们只有滴水之恩,也会让他们铭记,因为他们需要。因此,管理者一定要重视那些出身贫穷的员工。

085相信员工能做好,让他们自由发挥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有一位中国化妆品公司的总经理在分公司视察,看见一位美国调色师正在调口红的颜色,他忍不住走过去问道:“这种口红好看吗?”

那位调色师答道:“亲爱的总经理(美国人通常喜欢直呼其名,当他们称呼别人的头衔时,表明心中已经不愉快了),我想告诉你:第一,这种口红的颜色还没有完全定案,定案之后,我会拿给你看,请你现在不要担心;第二,我是一个专业调色师,我有我的专业,如果你觉得你可以调出更好的颜色,你来调吧!我可以下岗了;第三,这个口红是给女人擦的,而你是个男人。只要所有的女人喜欢擦,你不喜欢也没关系,但如果只有你喜欢,而大多数女人不喜欢,那就完了。”

“Sorry,Sorry……”这位总经理马上道歉。

案例中的总经理随便插了一句话,却干扰了下属的发挥空间,引起了下属的不满。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切记不要过多干涉下属的工作,不要对任何事情都插手,而要给下属留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你不是全才,你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你所说的不一定对,而下属按照自己的独到见解去行事,也许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通常来说,每个员工都是某方面的专才,既然你把工作交给了他,就应该相信他有能力胜任。你可以过问,但不要干涉;你可以提建议,但不要轻易质疑。当然,你更应该给他们信任和欣赏,给他们支持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086用人不疑,是基本的准则

几乎每个管理者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谓用人不疑,首先是指对所用之人的能力、人品不存疑虑,敢于把工作交付于他,并坚信他能做好。在被授权者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无论外界如何质疑,授权者一直要对被授权者保持信任。其次,由于主观的、客观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被授权者工作出现失误,授权者对他依然要保持信任,还会继续授权给他,继续重用他。

秦武王想攻打韩国时,任命甘茂为主将,甘茂在出发前,对秦武王说:“韩国宜阳是一座大城,加上途中有很多艰难险阻,与秦国相差千里,攻打起来恐怕不容易。我真的很担心,我出征之后,会不会有人借此机会诽谤我。”

秦武王说:“不会的,你放心地去吧!”

甘茂说:“从前,有个与孔子弟子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听者以讹传讹,最后传到了曾参母亲的耳朵里。曾母绝不相信儿子杀了人,但是接二连三有人来报告同一件事,她就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劝儿子出逃。”

说完这个故事,甘茂接着说:“我的人品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母对儿子的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所以,我很担心,一旦我没有顺利攻下宜阳,就有人进谗言陷害我。”

秦武王听了甘茂的话之后,斩钉截铁地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听信谗言,我愿意发誓。”于是,甘茂率军进攻宜阳去了。开战之后,一晃就是五个月,甘茂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也没有攻下宜阳,这时候有人开始进谗言陷害他。秦武王把甘茂之前对他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也把自己的誓言忘掉了,他把甘茂召了回来。甘茂非常生气,严厉地质问秦武王:“大王难道忘了你的承诺吗?”

这时秦武王才想起之前的承诺,马上改变态度,动员全军支援甘茂。最后,甘茂不负众望,攻下了宜阳。

在这个故事中,秦武王所犯的错误,也是很多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在一开始授权时,信誓旦旦,表示信任下属,一旦下属执行遇到困难,就开始质疑下属的能力。值得庆幸的是,秦武王及时醒悟过来了,但现实中,又有多少管理者迷途知返呢?

信任是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一种最可贵的感情,管理者用人的前提是信任下属,因为只有信任下属,管理者才放心把工作交给下属。只有信任下属,才能激发下属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下属才能把工作做好。

用人不疑,才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如果你想下属把工作做好,就去信任他,否则,一开始就不要把工作交给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授权之后没有监督。

087巧用感情杠杆,理智与感情并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管理者懂得运用感情杠杆,巧妙地迎合员工的内心需求,往往会收到丰厚的“回报”。虽然这叫“感情投资”,看起来有些功利,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发自内心、诚心诚意的感情付出,因为这种付出包含了尊重、理解、信任、关心、爱护等等,是一种真实感情的流露,绝非虚情假意,玩弄心计。当然,这种笼络人心的行为包含了真挚的感情,也包含了理智的思考。

战国时期,名将吴起不但骁勇善战,还非常善于笼络人心。他在作战期间,总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不乘车,还经常主动分担士兵的苦闷。

一次,军中一位士兵生了疮,痛苦不堪,吴起见状,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子,用嘴巴为士兵吸出疮内的脓汁,那位士兵和在场的将士都感动不已。后来,那位士兵忠心地追随吴将军四处征战,以此报答吴起的恩情,最终战死在沙场。

从吴起为士兵吸脓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巧用感情杠杆,诚心打动士兵,对士兵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同样,在企业管理中,如果管理者能够与下属同甘共苦,处处为下属着想,真心实意地对待下属,还怕下属不忠诚、不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吗?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千金易得,真情难求,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人追逐利益,人与人之间显得有些冷漠,如果管理者能巧用感情杠杆对待下属,厚养人情、厚施仁义,那么何愁下属不信服管理者、不忠于企业呢?

感情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存在于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这种感情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管理者希望下属理解、尊重、信任、支持自己,首先应该去理解、去尊重、去信任、去关心、去爱护下属。要知道,先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先有耕耘才会有收获。这就叫:“不行春风,哪得春雨。”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重视、关心和体贴。这种需求属于情感上、精神上、心理上的,远远高于生理需求。作为管理者,如果你能对下属以诚相待,以情动人,一定能赢得下属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