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懂方圆,圆滑处世不吃亏

2015-02-27 14:11:27 发布 | 14851字

活在当下,处事圆滑,并没有什么错。对于处事油滑之人,纪晓岚曾有过这样的评述:“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为人处世,一定要把握好火候,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沉下心来,分清利弊,保持适当的弹性,才能平衡好各种关系。

1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

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既是幸福的,又是孤独的。这世上对你最好的人,莫过于父母和爱人。一个人在外打拼,孤独和痛苦需要自己承受。如果有一天,孤独大于幸福,就需要朋友站出来,帮忙化解。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距离,独自在外,最主要靠你自己,其次是靠朋友。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人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活,每个人都需要借助社会这个大平台。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话有一定道理,却并不完全对。与朋友之间,想要做到亲密无间是不可能的,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彼此都好。只要关键的时候,不掉链子,朋友有难,及时地帮上一把。这样,纯粹的友谊,就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常言道:朋友多了路好走。从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交际就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人做朋友,首先要让对方了解自己,当然你也要了解对方。试想一下,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人与人初次见面,因为不熟悉的缘故,往往会有一定的戒心,如何突破彼此心中的屏障,是能否成为朋友的关键。

人的一生,需要朋友。朋友可以在我们最烦恼的时候,分担我们的忧愁;也可以在我们最得意的时候,分享我们的喜悦。生活中,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可有些人,平时朋友一大堆,紧急关头,却一个也见不着。这样的友谊说白了,是客套的、世俗的,自己平时说一套做一套,却要求别人言出必行。这样的人很会说话,却很难赢得朋友的心。

可能是生活压力太大,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人,都不大爱说话,忽略了交流的重要性。人们喜欢在网络上与人自如地聊天,一旦面对面,却一个字也蹦不出来。相反,有的人却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想什么说什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疏漏。现实生活中,不光要做得好,还得说得好,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赢得朋友的信赖。

友情,是需要现实来证明的。朋友之间的感情,也需要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得以维持。朋友之间免不了争论,遇到矛盾了,一定要多重视对方的感受,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不要只顾着陈述自己的想法,完全忽略了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做一些让步,适当地妥协一下,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希拉里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可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读到忘情处,泪水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她朋友不多,交心的只有邻居家的丫头——瑞希。每当心情郁闷的时候,希拉里就去找瑞希,并非是为了向她大吐苦水,而是去与她聊天,在听对方说话的同时,内心的伤感才得以消除。大学毕业后,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瑞希,像结婚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出售给了有钱人家的阔公子,希拉里心中十分难过。可是她也知道,这对于瑞希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然而,当她进入图书馆,思想又马上开阔起来了:我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这是多么自由、多么独立啊!很快,她就结识了不少有才华的年轻人,经常与他们谈天说地、交换理想,久而久之,内心的自卑被治愈了,还从一群益友那里,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可是,进入社会之后,希拉里发现自己在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太过欠缺。于是,她想到了哈佛大学的秘密学习俱乐部,那里面汇集着美国最优秀的天才。可是这个俱乐部向来排外,也从不接收校外人士。于是,希拉里想到一个办法:找到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人,追求他,成为他的女朋友,就可以成为俱乐部的非正式会员。

很快,希拉里就成了哈佛高材生伍尔兹的女友。两周之后,在男友的协助下,她就成了这家“书呆子俱乐部”的非正式会员。在和这帮“天才”朋友的相处中,希拉里学到了很多,她伟大的政治才能也就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了。多年以后,希拉里回忆这段时光时,感慨地说道:“这是我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不仅仅是因为一段不温不火的感情,还因为一次次政治、道德、理念上的探讨与辩论,我爱我的那帮朋友,他们让我学到了这辈子最宝贵的知识。”

生活中,清高的人,是交不到知心朋友的,因为他过于强调自己,往往忽略了别人的存在。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亦师亦友者,才最值得交往。因为你可以从他身上获得生活的经验,这种良性的关系一旦延续下去,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正所谓“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间贵在交心。工作顺利时,分享快乐;遭遇困难时,鼎力相助。如果精神上没有协调一致,即使时刻相伴,也是面和心不和。朋友之间的伤害,有时是无心的。过于斤斤计较,很可能导致彼此的关系出现裂痕。待人接物,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大家个性、爱好不同,理想、追求更是不同,盲目地苛求,只会增加彼此的不愉快。

生活中,不怕交不到朋友,就怕交到损友。有些人喜欢谄媚逢迎,与人相处久了,鬼话连篇,都听不出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有些人性格内向,毫无追求,遇到困难,没有主见,你指东,他绝不会向西。

还有些人心怀鬼胎,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坑害了朋友,还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俗话说得好:小事见人面,大事见人心。有些朋友,不经大事,很难看得清真面目。一旦交了这样的朋友,人生的处境可就十分危险了。

朋友之间,没有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只有道义上的相投和共鸣。只有忠诚信实的朋友,才可以久而长青。与人相处,需要理解,需要宽容,心灵相通了,才可以成为一辈子的挚友。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高山逢流水,他乡遇知音。只有心近,才有身近。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相交,心灵不能互通,所谓的友谊也不会长久。

2逢人要讲七分话,不可全露一片真

——知人知面不知心,为人处世要留神

生活中,说话做事,一定要懂得收敛。话讲七分,不可太满,眼光要长远,说话要谨慎。与人和谐相处,才能远离是非。

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但凡志存高远的人,在成就大事之前,为人处世都十分谦卑,他们不露真相、不事张扬,总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举动。

然而现实中,急功近利、锋芒毕露的人到处都是,他们恨不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自己身上。这些人很容易脑子发热,被推倒风口浪尖上,遭人话柄,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古人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下社会,利益的纠纷太多,人与人之间更是免不了磕磕碰碰。看似风平浪静的办公室,都难免要钩心斗角,更别说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了。尤其是身处职场的年轻人,一定要睁大眼睛、小心防范。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住了心智。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杨修。他聪慧过人、思维敏捷,曹操十分欣赏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主簿。杨修的文学天赋极高,有人把他称为“三国时期第一聪明人”,七步成诗的曹植也曾是他的学生。有一次,塞外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酥饼。盒子很精美,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这才放到橱柜上。杨修看见了,自作聪明地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回来后,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杨修笑着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曹操一听,心中有气,却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曹操的三子曹植喜欢写诗,也很欣赏杨修的才能,常常与杨修一起,谈论诗学,交往甚密。有一次,曹操想试试自己两个儿子的才干,杨修却暗中帮着曹植。结果面对父亲的提问,曹植对答如流。曹操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气愤,从此生了除掉杨修之心。很快,刘备率军攻打汉中,曹操也领兵前去迎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多日,曹军陷入困境,进退两难。这时候,厨子刚好端来鸡汤,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鸡肋!”帐外的士兵听见了,很快将这一号令传达了下去。大家都不明白是何意思,这时,杨修站出来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让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返回许都。曹操知道这件事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二话不说,斩了杨修。

自古以来,才华横溢的人很多,可未必个个都能成为大家。有些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说话尖锐而不留情面,最终树大招风,往往惹祸上身。一代名士杨修正是如此,不懂得低调做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做人,唯有甘于平凡,才能立业长久,这可是千古不变的哲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与人相处,太高调,太张扬,明明得罪了人,自己还察觉不到。真正有能耐的人,总是在暗中积蓄力量,不显山,不露水,很多人摸不清虚实,只得心甘情愿地跟在他后面。

工作中,少谈论私事,少发牢骚,多努力,多学习,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破绽。面对精明之人,只有比他更精明,才不会被他算计。然而悲哀的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却已经早早地被算计了。

古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提倡从中立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二字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得罪了不少人。

人这一辈子,需要依靠的东西太多。有些人靠实力、凭本事吃饭,有些人拼背景、耍心机,也能在鱼龙混杂的世上,混得一碗饭吃。不论你属于踏实肯干那一型,还是属于能说会道那一型,都要学会适应。适应了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大环境,适应了人脉圈里的钩心斗角,适应了人情冷淡的无常变化,才有可能改头换面,闯出一番新的天地。

其实,人生就是一座“大观园”,各种性格、各种背景、各种命运的人都有,有林黛玉,就会有薛宝钗,有的人精于算计,有的人却天真烂漫。若是有一天,你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个“王熙凤”,你可要小心了。这类人最喜欢搬弄是非、嫁祸于人,你若想从他那里讨些便宜,很可能偷鸡不成,还蚀把米。所以,为人处世不光要谦逊低调,还要心存戒备。

3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生活当中,总有些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居心叵测。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还得继续,若被这些人扰乱了心性,未免太不值得了。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要有“怀疑”的意识。

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比如说性格、气质、情绪,甚至思绪方式。一个人从小到大,在什么环境下生活,就塑造出什么样的个性。有的人荣誉感强,有的人举止端庄,有的人重于友谊,有的人疾恶如仇。

看一个人,一定要看穿他的心。有些人表面上温文尔雅、不善言谈,但内心却十分火热,还有些暴躁。他们工作热情很高,做一件事总是竭尽所能,可一旦受到打击、失去信心,立马会灰心丧气。有些人对新鲜的事物十分敏感,能适应多变的工作,缺点是样样行,样样都做不好。还有一类人,自控能力比较强,生活中细心又谨慎,能吃苦,也能和人融洽相处,但他们通常比较固执,总是一根弦绷得很紧,一旦遇到大事往往扛不住,适应能力比较差。

现实生活中,人的心思普遍较为复杂。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人喜欢说场面话,甚至找借口、说谎。人们常叹人心难测,可无奈,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信任,总是需要一定的过程。

其实,要了解一个人并不难,人心也是可以被“阅读”的。有些人不经意间的肢体动作,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已经暴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看穿人心,很多时候,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无谓的牺牲和伤害。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卢杞的人,跟郭子仪同一时代。卢杞年轻的时候,很不得志,那时候,长他几岁的郭子仪,已经出将入相,十分风光了。郭子仪这个人心态很好,态度谦卑,很会做人。他对所有的公卿大臣都礼遇有加,即便是郁郁不得志的卢杞,他也礼数周到,一点儿不含糊。好几次卢杞登门来访,他都让全家人撤到后面,自己整整齐齐地穿戴好,出门迎接卢杞。吃饭时,郭子仪也表现得谦恭有礼,时不时地夹菜给他。妻子十分不解:“一个穷破书生,半点儿功名没有,你为何要对他如此礼遇?”郭子仪笑道:“这个人可不一般。他这些年仕途不顺,心里憋着恨。但他很聪明,很有才学,如果有一天让他登了高位,那些先前得罪过他的人可就惨了!他必然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做人嘛,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果然,三年后,卢杞官至宰相,朝中凡是触犯过他的官员,都被他整得不轻。郭子仪待他不薄,不但得以自保,还从中得到不少便利。

生活中,像卢杞这样心术不正的人,不在少数。得罪了这类小人,无异于给自己的人生抹了黑,添了堵。可能稍有不慎,就会被算计。只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穿他们的内心,认清他们的本质,才能进退自如。

也有人说,活在当下,就要处事圆滑。“圆滑”这个说法,可褒可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可就当下而言,只要不伤害别人、触及他人的利益,处事圆滑,并没有什么错。有些人天生视觉敏锐,心思细腻,善于察言观色;有些人则生性迟钝,言行木讷,永远感觉不到危机的存在。

圆滑之人,并不好做。既要处世灵活,又要心态成熟,关键是,要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平衡好各种关系。有些人喜欢靠应酬搭建关系,比如请领导和同事吃饭,就有助于增进了解,联络感情。

有些人常常感慨道:“社会不公,小人当道。”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明白何为“不公”,何为“小人”。大部分人遇到困难时孤立无援,是由于自己的处世僵硬、不善变通造成的。

一个人,如果眼中只盯着自己,不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死磕”的基因,迫使他许多事只能一个人扛。到头来,苦难越来越多,伤害越来越大,失败是迟早的事。

生活中,很多人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千万不要轻视晚辈,一定要看到他身上的潜质,你对他的满不在乎,会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抵触,甚至感到绝望。他如果感受到了你的轻视,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给其他人。可见,想要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一定走进他的心底,把他放在“心”上。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有些人在你身居高位时,投靠你,投你所好,多半是处于利益的考虑,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这类朋友不可深交。一旦你落了难,他马上会逃之夭夭。

所以,很多时候,利益也是人心的试金石。人人有好处拿,便是好兄弟;一旦利益受损,马上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友谊、感情,统统抛到脑后。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但也要看什么样的朋友,那些落井下石的损友,不交也罢。

人生短促,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有时候,自以为什么都明白,到头来,却比谁都糊涂。对人生缺乏信心,对朋友缺乏了解,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头来一无所获,有什么用呢?人这一生,除了要认清自己,还得认清朋友,认清对手。即便没有对手,也要塑造几个“对手”,有了忧患意识,才能不落人后。

面对困惑,经历苦痛,不要慌张。一味地烦躁,只会让自己陷入困苦之中,从而迷失自我、迷失人生的方向。一定要沉下心来,分清利弊,摸清道路了再行动。

4锣鼓听声,说话听音

——说者“有意”,听者更要“有心”

生活中,想要与人化“敌”为友,并不容易。因为利益的分歧一旦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对立起来了。与人交谈,说者“有意”,听者更要“有心”。有些人说话绵里藏针,只有把握住他们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多看多听少开口”。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了解这个领域内的人和事,久而久之,看待事物的眼光,就比局外人要长远了。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见识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可能一开始,对于周围的人和事,你都会觉得有些不习惯,也得不到什么好的机会。这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多听别人的经验之谈,将别人的见识变成自己的见识,迟早,你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人内心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清晰地表现在脸上。有时,对方口头上对你的意见表示赞同,但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就足以说明他只是碍于情面,附和也是出于无奈。

生活中,人的每一种动作,几乎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领会这些体态和表情的真正含义。有的人说话时,喜欢摊开双手,声音温和而充满张力,说明他对你毫无戒备心,而且态度是极为坦诚的。有的人说话时,双臂不由地交叉,而且眼睛动不动瞟向一侧,不免有些倚老卖老的嫌疑。

与人交谈时,一定要留心观察,随机应变。有的人喜欢纠错,你没有说错话,他也能揪出毛病来。面对别人的指责,一定不要恼羞成怒,先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想好回应的招数,再开口作答。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还不如不讲,免得引起对方的反感,矛盾还会进一步激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苏联的一座城市进行访问。访问持续了两天,当晚,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到机场送行。不巧的是,飞机出现了故障,引擎无论怎么调试,也发动不起来。尼克松的脸色十分难看,勃列日涅夫只好故作轻松地说:“总统先生啊,真对不起,我国的飞机坏得真不是时候,耽误了你的时间!”一边指着忙碌的工作人员说:“你看,我该怎么处罚他们呢?”“不!您不该责罚他们,”尼克松说,“他们应该得到嘉奖才对!要不是他们在起飞前发现故障,飞机一旦升空,一切都不可预料啊!”勃列日涅夫大概也听出了尼克松话语里的挖苦之意,但话却说得在理,他也只好一笑了之。

听了这话,旁人除了苦笑,没有任何办法。尼克松的话语里,既有辛辣的讽刺、无声的指责,又有字面上的夸奖和恭维,实在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勃列日涅夫的主动解围、从容表态,也恰到好处,很好地化解了尴尬。

听人说话的要领有三:听、了解与欣赏。如果两个人之间,话不投机,立场对立,就很难做到合拍。这时候,如果对方倾诉欲很强,索性就让他说,多说一些也无妨,你可以“听而不闻”,出神也好,入定也好,只要不打断他就行。

如果说,说话的目的在于表达,那听话的目的就在于领会。有些人不会说话,却善于倾听。有时候,听人说话,也可以长学问。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你会体会到对方说话的特点,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吹捧自己,说明他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你若当面戳破他,他必然会记恨在心,找机会报复。面对这种情况,你要冷静一些,别急着奉承,违背心意的假话不要说,说了对方也感受不到。让自己看上去笨拙一些,好奇心重一些,有时候,对方会更愿意跟你聊,他说得越多,说明他越信任你。

俗话说得好:“说话听声,锣鼓听音。”逢人说话,一定要注意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如果对方的话不入耳、不中听,不要斥责,不要反驳。试着以一种委婉的语气,让对方知趣,及时打住。生活中,有太多的话,不需要直接说出口。含沙射影、一语双关地讲出来,效果往往会更好。

听话的高明之处在于,既不落下风,又不得罪人。听人说话,最好像海绵一样,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听得多了,对方的破绽也暴露的越多,自己也会更有底气。

5当着矬子,别说短话

——别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儿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一些遗憾,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甚至身体上的。这些东西如一些脆弱的伤疤,是经不起他人触碰的。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对方而言,痛的不止是心,还有尊严。

谁都不愿已经好了的伤疤,又被重新揭开。就算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也不应该开这种无德的玩笑。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有弱点。你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别人也会揭你的短。

当着矬子,别说短话。被戳中短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人可以接受批评,但不能接受侮辱;可以吃闷亏,却不能吃“暗”亏。

小王在一家化肥厂上班,这几年效益不好,厂长好不容易联系了一家外贸公司,与之合作,供求的压力才勉强得以缓解。外贸公司的徐总是个胖子,脾气很不好,每次来厂里,员工们都看他不顺眼。

这天,厂长和徐总又谈起了扩大合作的事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成功。小王是个急性子,徐总前脚刚迈出去,他就开骂了:“什么玩意儿?不就是个买化肥的嘛,真拿自己当回事了!你们看他,往大门口一站,蚊子都只有侧着身子才能飞进来。还有他那条短裤,肯定是老婆用两个米袋子给改的。”此时,徐总正好回来拿包。听到这番话,一声没吭就走了。半个月后,徐总单方面终止了和化肥厂的合作,小王也因为多嘴被厂里开除了。

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做人,一定要给自己留口德。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朋友之间,可以开玩笑,但要避免无谓的唇枪舌剑,揭人家短,就等于伤了他人的面子。有些人说话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触碰了别人的底线,也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是自相矛盾的,有优点,既有缺点。二者统一起来,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看待一个人,如果只注意到他的缺点,未免片面了一些。当着朋友的面,一味地数落他,指出他的不足,对自己而言,没有半点好处。时间长了,必然会被朋友所抛弃。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昔日的不少穷兄弟纷纷到京城找他。朱元璋不愿意见他们,觉得有损自己的威望。可是这帮人很不知趣,见不到朱元璋,就将朱元璋童年时干过的一些荒唐事,编得像评书一般,讲给京城里的人听。

这年春天,儿时与朱元璋一同放牛的穷哥们,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来找他。念在昔日同甘共苦的情分上,朱元璋还是接见了他,一见面,这位老兄就兴奋地大声叫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现在威风了,竟然不认我们啦!村里的人谁不知道,我们可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那时候,咱们弟兄合伙干的坏事可不少!有一回,咱俩到王财主家的园子里偷毛豆吃。我蹲在破瓦罐旁看火,豆还没煮熟,你就兴冲冲地跑过来吃。吃得太急,没嚼烂,全都卡在嗓子眼儿上了,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他似乎来了劲,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可是,宝座上的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命人将他拖出去斩了,以儆效尤。

这就是不分场合、不给他人留余地的下场。老实厚道本没有错,但是不明事理,戳人短处,却万万不应该。尤其是当着众人的面,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儿,无异于煽人家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个经常说别人坏话、挑别人短处的人,人品多半是有问题的,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

做人,还是应该温和一些,不要时时“带刺”。无论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适当地中和一下。一些人,一些事,看不惯、心气不顺时,要懂得调节,并很快消化在心里。对于别人的短处,可以无视,也可以以一种善意的态度告诉他,帮助他改正,而不是数落、贬低他。

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大人都会犯错,更别说孩子了。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及时消化在家里。有的父母总是心血来潮,喜欢在邻居和朋友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说他这不好,那不好,甚至断言将来一定成不了器。这样做都是不对的,丝毫无助于孩子的教育,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

无论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学会理解。对于别人的成长与进步,要加以肯定;对于别人的缺陷和不足,要大度包容。推己及人,像宽容自己那样,宽容别人,尊重别人。正所谓“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就是这样的道理。

6会说话,当钱花

——会说话是一种大智慧

生活中,人们只是习惯了闲聊,似乎很少在意说话的技巧。其实,会说话是一门艺术,一种大智慧。话不在多,而在精。有时,一句话说到别人心坎儿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就能拉近很多。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但讨好别人,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很多时候,正面的阿谀奉承,所产生的效果是微不足道的,连自己都会觉得很假,更别说对方了。

人只有自尊心得到满足时,才会情不自禁地心生愉悦。有些人喜欢以指责别人来抬高自己,对他们而言,滔滔不绝的说话,反倒成了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还有一些人,没有什么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以揭露别人的短处为乐,以此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安慰。

谁都喜欢听好话,就算是奉承话,他也乐于笑纳。如果将说话也看做一种人生的智慧,那这一智慧的精髓有二:一是生动幽默,二是顺藤摸瓜。

人与人交谈,本是一件愉快的事,没有谁喜欢一成不变的谈话方式和枯燥乏味的话题。几个人一块吃饭,领导一发言,大家就随声附和,谈话的氛围必然是十分尴尬的。这时候,如果发言人说上一句幽默的话,或者一旁的听者抖个包袱,爆个笑料,气氛马上就会缓和许多。对于那些个性爽朗的人而言,幽默信手拈来;可对于一些“闷葫芦”来说,让他说一番幽默的话,比登天还难。其实,幽默地说话,也需要练习。只要每次与人交谈时,都有意识地加以灌输,慢慢地,幽默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年冬天,国画大师张大千要离开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几位出师弟子在酒楼设宴,为他饯行,还特地请来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作陪。张大千向来孤傲,眼里容不下别人。宴会开始老半天了,也没一个人敢说话。这时,张大千站了起来,向梅兰芳敬酒,并说了句:“梅先生,你是君子,老朽我乃小人。先敬你一杯!”众人都吃了一惊,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梅兰芳也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此话怎讲?”这时,张大千含笑着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满堂彩,众弟子大笑不已,梅先生也乐了,举杯一饮而尽,宴会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宴会的氛围不好,张大千也看得出来。这才一改往日孤傲的形象,以幽默的话语,为宴会定下了轻松活泼的基调。若是别人为他饯行,他还是一副严肃相,必然会让朋友和弟子感到失望。

幽默可以让一个人活得更自在、更洒脱,也可以使一个人显得更有亲和力,更有人情味。当然,不是什么场面都可以幽默一把的,说话、开玩笑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短处作为笑柄,这样很容易让人反感,甚至有可能使局面僵化。

会说话的人,除了逗笑幽默,还得会顺藤摸瓜,找准话题。常言道:逢什么人,说什么话。没有恰当的话题,谈话也无法进行下去。这就像写文章,一个好的题目,往往会让人文思泉涌。好的话题,通常是一方熟悉,双方都感兴趣,这样才能展开,才有探讨的意义。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结怨。秦派兵攻打赵国,齐国答应出兵救赵,但前提是让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国的臣民都知道,赵太后最疼爱长安君,谁劝谏都没用。

有个叫触龙的大臣,十分担心赵国的安危,决心进宫劝说太后,让长安君去齐国。触龙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见到太后,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聊了些家务之事。待气氛缓和了以后,话锋一转,马上切入到主题上了:“太后啊,我也一把年纪了。您怜爱儿女的心情,太让我感动了。但我觉得,您疼女儿超过了疼儿子啊!真正的疼爱应该是为儿女的将来着想。想当年,公主远嫁燕国时,您为她考虑,一心想让她生下子嗣,世代为君。可现在,你的儿子锦衣玉食、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功勋,要是日后立了储君,大臣们能信服吗?时间一长,他的日子也就会不好过了。您口头上说疼长安君,却阻止他去齐国为人质。所以依我看啊,您这样做,等于害了他啊!”赵太后听了觉得有理,就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齐国果然出兵,与赵国联手,这才打退了秦军,解除了燃眉之急。

触龙从母子的话题入手,以亲情打动赵太后,然后将“送长安君入齐国为质”一事,理性地分析给她听,这才收到了效果。可见,与人交谈时,除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才能引起对方的兴趣。

会说话,不单单是说好话,还得说得恰到好处。有时候,当面夸一个人,人家会以为你是在奉承他、讨好他,气氛反倒尴尬了。好话,在人前说,还不如人后说。好话在背后说,会显得更有诚意,也更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7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

——待人有礼,少走弯路

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取决于学历、才干或背景。做人真诚,待人有礼,得道多助,才能先别人一步而成功。

人这一辈子,做事之前,先得学会做人。古人以礼为先,将“礼”看作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当今的社会,只有以礼待人,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共处。

生活中,见人施礼,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真诚的窗户。有了礼节,沟通就会变得轻松,行事也会更加便捷。任何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伪装真诚。相反,他们正是靠着一片诚心,才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直到今天,礼貌,作为传统“礼数”之一,仍被国人广泛推崇着。礼貌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彬彬有礼的态度,温文尔雅的谈吐,示意的微笑,得体的着装等等。

可以说,待人之礼,由细节决定,却与一个人的修养密不可分。有人说,礼貌是一门“心灵选择的艺术”。这话一点儿不假,礼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东西,“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数、没有气度的人,一辈子都摘不掉“庸俗”的帽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礼数。可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诚意的,不是流于形式的。如果把形式化的礼貌看得高于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变得客套、虚假。太看重礼貌的形式,而忽略其真意,到最后,难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礼貌举止,和人的穿衣是一样的道理。既不能太松弛,也不必太紧绷。有的人,逢人做事,太强调自己,原则性太强,骨子里还总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只要别人的言行不在自己的原则之内,他就投以鄙视的眼神。常言道“高处不胜寒”,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人孤立,也不受欢迎。

常言道“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不想自己被孤立,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对于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尽量包容,不可太挑剔。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浑浊一些,你好我也好。生活,不是艺术,没有那么多天花乱坠的想象,也没有理想中那么完美。要成功,就得接触不同层面的人。

年轻人常常自命不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看谁都不顺眼,对一些业内的“规矩”更是不屑一顾。然而,这就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得学会适应,除非有一天,你厌倦了,身心疲惫了,彻底逃离出这个圈子。

凡事有自己一套标准,有自己的原则是好的,可如果不懂变通,固执己见,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很多人被身边的人“隔离”了,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太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一些人,天生透着一股亲和劲儿,办事灵活,懂得进退,很容易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也十分招人喜欢。

做人,还是世故一些的好。即使自己真的很优秀,也要懂得放下架子,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优势来。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和,价值观不一致,就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暑期到了,一位老教授带着女儿到附近的乡村度假。女儿想玩水,老教授便雇了一条小船,让船夫划到了江心。船开动了,女儿却害怕地缩成一团。老教授见船夫一副乡野村夫的样子,便傲慢地问道:“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啊,我只会算术。”教授又问船夫:“你会化学吗?”船夫回答:“化学?没听说过,也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用电脑吗?”船夫笑着答道:“压根儿没听过。”教授听后,哀叹道:“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三分之一;不会化学,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电脑,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人生岂不是很悲哀吗?”这时候,天空飘来一片乌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了。如此小的船,还处于江心位置,一旦暴雨侵袭而来,根本抵挡不住。老教授慌了神,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急切地问道:“船夫啊,这可怎么办啊?”船夫淡定地说:“你会游泳吗?”教授愣住了,嘴里吐出两个字:“不会。”船夫则说:“那你的人生意义恐怕要全部失去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某些方面,即使别人不如你,或者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试着放低自己的身段。尊重别人,礼貌待人,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一定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不要刻意地奉承别人,但可以试着真心地赞美别人。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任何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世上的很多事都是多面的,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必然要走不少弯路。有的人一路奔波,却在追逐着错误的东西,心静不下来,自然什么都容不下。失败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别人,给自己一个微笑,坦然地面对厄运,阳光才会流进心底。

以礼待人,不应该只流于表面。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承认自身的不足,你会因此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借人之智,提升自己,少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8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但获得尊重的前提是,你得尊重别人。你敬人一尺,人才会敬你一丈。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现实,才能正视现实。

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尊重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应该是互相的,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别人,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来尊重你。生活中,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也包括你不喜欢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承认他们的付出,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价值观。

很久以前,有一位郡王,有一次带领大臣外出狩猎,途中遇到一个沿街讨饭的乞丐。

这个乞丐和其他要饭的不一样,他很年轻,虽然衣衫褴褛,眉宇间却透着一股英气,让人一下子被他的气场吸引住。郡王看了他两眼,竟然欣喜地下马问道:“年轻人,你愿意跟随我,做我的侍卫吗?我保你以后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年轻的乞丐一听,大喜过望,跪在地上,磕头谢恩。回宫后,乞丐经过一番梳洗,并换上了侍卫的衣裳,果然显得气宇不凡。两个月后,他便被推选为皇家的卫队长。为了报答郡王的知遇之恩,他日夜守护王宫,不离郡王半步。可是,时间久了,郡王身边的一些小喽啰心里不自在了,他们对这位年轻人的受宠甚为不满。没过多久,各种谗言便传到了郡王的耳中。有人甚至诬陷他与小郡主有私情。这件事,可算是戳中郡王的心肝了,他大吼一声,命人将年轻人抓上殿来,大骂道:“你不过是个又脏又臭的乞丐,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熊样,你配吗?”对于这劈头盖脸的痛骂和屈辱,年轻人似乎有些麻木了。但他心似明镜:这里的生活毕竟不属于自己。于是,当天晚上,他便背着包袱出了城,从此远走他乡,再无消息。

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应该获得足够的尊重。物质基础上,可能有优劣之分;但人格尊严上,则是完全平等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布衣乞丐,与他交往的第一步,就是尊重他。满足了这一前提,接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于“尊重”二字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在学生的心中,父母和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可是,进入社会以后,这份尊敬马上变得浅薄了。人生是分阶段的,但并不意味着进入下一个阶段,就该遗忘上一个阶段。对于一个有心之人而言,父母和老师,一辈子都在他们心底,从不敢忘。

除了自己的父母、老师、上司之外,那些与我们平级甚至地位卑下的人也应该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当下的社会,外在的诱惑太多,想要心安理得地生活,并不容易。很多人刻意地表现自己,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不过是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同。一旦这种认同感无法获得,内心往往变得浮躁而不安。

人生是不确定的,外在的事物总在不断变化,好与坏,顺与不顺,总会接踵而来不要对他人要求太高,更不要对生活要求太高,只要感觉到幸福,就该知足。

别人生活得好,起点高,机会好,对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太大影响。做人,没必要压抑自己,也没必要阿谀奉承,保持自我的人格,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任何时候,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都重要。

一位名叫李瑞的社区记者,曾在自己的日记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末下午,天气很热,李瑞和他的朋友约好去户外踢球。来到他家门口,李瑞轻轻叩开了门,喊了声朋友的名字,却没有人应答。这时,他听见里面正发出断断续续的吼声,好像是他的朋友正在和谁吵架。李瑞便装作什么都没听见,灰溜溜了走到了一边。

过了一会儿,朋友大概是看到了他,才开了门,让他进去。李瑞知趣地说了句:“不进去了!我在外面待一会儿。”朋友有些不高兴,还是将他拽了进去。进来屋里,李瑞更加尴尬了,他不晓得刚才发生了什么。于是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了身边的一本杂志来看,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时,争吵声又来了,李瑞这才看清,争执的双方正是朋友和他家里的保姆。那位保姆五十多岁,两鬓霜白,身子骨也很瘦弱。两人足足吵了十多分钟,朋友终于停下来了,霸道地喊了句:“给我弄碗饭来!”只见老妈妈一声不吭地走向厨房,盛了一碗饭和几勺菜,轻轻放到了桌上,语气和缓地说:“您过来说吧!”朋友大摇大摆地走向饭桌,斜着眼睛望了望,苛责地说:“下回给我弄点好吃的!年纪一大把了,连个饭都做不好,真是不中用!”朋友盘腿坐在沙发上吃饭,李瑞用目光扫了一眼老妈妈:她正低三下四地蹲在地上洗抹布,眼中充满了哀伤。

人与人之间,不该是这个样子。“保姆”,只是一份工作,不是一个人的“标签”,她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做人的尊严。

“尊重”一词,其实蕴含着太多的深意。一个人,生活在尘世中,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一定会以百倍的尊重来回报你。这就是所谓的“以心换心”,也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

尊重一个人,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做人,一定要坦诚,虚情假意的东西别太多。只有用一颗真心去感染别人,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