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章

2012-08-20 17:26:53 发布 | 883字

知识小链接·高姓名人高适(700—765),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姓氏起源】姜太公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在齐国任上卿时,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后来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是齐桓公。齐桓公因傒在剿灭杀害齐襄公的公孙无知时立有大功,便赐他以祖父名高为姓,即高傒,封地于卢(今山东省济南市境内),他的后人便为山东高氏。

这就是高姓的由来。当然,高姓的起源还有很多种说法,如有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的,也有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的,但今日大部分高姓人,均来源于此支。

高适《燕歌行》

【名人故事】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任封丘县尉。时间不长,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辞官而去。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作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诗名渐著。在不少诗中,也流露出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年龄已五十二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下掌管书记。次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提拔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从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听后,为了表彰他的忠义,提升他做侍御史,紧接着又升为谏议大夫。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他的诗句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