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012-08-20 17:26:45 发布 | 6803字

从底层奋起

奴隶雕塑家

基里奥虽然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但却很有艺术天才。当他正从事一组雕塑的创作时,希腊颁布了一条法律:奴隶搞艺术创作要判死刑。

怎么办?基里奥把他的整个身心、灵魂和生命都投进这雕塑上了。

基里奥拉——基里奥的姐姐,和他的弟弟一样感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鼓励弟弟说:“到我们房子下面的地窖去,我给你点灯,给你吃的,继续创作吧。上帝会保佑我们的。”

在地窖里,基里奥在姐姐的保护和参与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他那伟大而又危险的创作。

不久,在希腊的雅典举行了一个艺术展览会,由政府显要兼艺术家波力克主持。希腊当时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其他有名的人物都参加了。

大师们的作品都在那儿,但是,有一组雕塑,比其余所有的作品都漂亮得多,它好像是阿波罗神自己的作品。

这组大理石雕塑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艺术家们同声赞叹,心服口服,没有一点妒意。

“这雕塑是谁的作品?”

没有人说话,传令官又重复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人回答。

“怪了,难道这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在一阵剧烈的骚动中,一个衣发散乱的美丽少女被拖了出来,她紧闭着嘴唇,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神情。

官员们喊着:“这姑娘知道这组雕塑,我们肯定这一点。但是,她不肯说雕塑者的名字。”

人们问基里奥拉,但是她不说话。人们告诉她,她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惩处的。

但是她还是不说话,“那么,”波力克说,“法律是强制的,我是执法大臣,把她关进地牢去!”

这时,一个留着长发、面容憔悴,然而眼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年轻小伙子冲到波力克面前:“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这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个奴隶双手的劳动。”

一些人鼓噪起来,他们呼喊着:“下地牢!下地牢!该死的奴隶!”

但是,波力克站了起来:“不!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保护那组雕塑!是阿波罗神用这组雕塑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一部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法律最崇高的目标就是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闻名世界,那就是因为她对不朽艺术的贡献。这位年轻人不应该让他下地牢,而应该站在我的身边!”

终于,在人们的面前,波力克的助手阿士巴莎把手里标志着胜利的橄榄冠戴到了基里奥头上,而且,在许多人的拍手赞同声中,阿士巴莎亲吻了基里奥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

此外,雅典还曾为奴隶出身的寓言伊索树立了一座塑像,它使人们相信:通向光明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在当时,古希腊对那些在艺术、文学或者战斗中使自己立身扬名的人们的报酬是财富和名望。当时,还没有其他国家能以这样丰厚的报酬鼓励成功,也没有其他国家创造出像古希腊这种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

战胜自己的恐惧

斯通自幼丧父,与做工的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16岁那年,他的母亲用多年打工的积蓄,办了一家小小的保险经纪社,代理底特律的美国伤残保险公司推销保险业务。这家小经纪社只有一间小办公室和一名推销员,即斯通的母亲。

正在念中学的斯通,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帮母亲推销保险。他认为这件事不难做,只要勤跑路、口才好就行了。他自信这两条都具备。但是,当他拿着保单,兴致勃勃地来到一座大楼前时,又忽然觉得这件事也许很难——这幢大楼仿佛具有某种威严,将他的勇气一点一点地挤出体外。他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踟躇不前。他无法想象大楼里面有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在等着他,冷漠?讥笑?白眼?羞辱?对一位敏感的少年来说,产生这种心态是一种自然现象。问题是,他如何避免被自己的想象打败。

斯通站在大街上,一面发抖,一面暗暗激励自己:“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大有收获,那就下手去做。更重要的是,马上去做!”

他强迫自己冲进一间办公室,语无伦次地劝人买保险,紧张得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一听人家说“NO”,便马上起身,慌慌张张逃出去,又冲进下一间办公室,将前面的过程再重复一遍。他发现,立即冲进下一间办公室,就没有时间犹豫和害怕。当他将这幢大楼的每一间办公室差不多全跑遍时,也许是胆子被吓得麻木了,冷汗也流干了,他的心情反而完全放松了,谈吐自如,神态自然,俨然老手。这一天,他只推销出两份小额保险,却成功地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在以后的日子里,斯通能够非常轻松地走进任何一间办公室,心里不会产生一丝异样的感觉。他的推销业绩也越来越好,最高的一天达到了惊人的122份。后来,斯通创办了自己的“美国联合保险公司”,手下的推销员多达5000余名,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美元,被公认为美国最成功的保险巨子。

福勒实现了母亲的梦想

产生致富的愿望

福勒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黑人佃农家中七个孩子中的一个。他在五岁时开始劳动。他在九岁之前,曾以赶骡子为生。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大多数佃农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参加劳动了。这些家庭认为他们的贫穷是命运安排的,因此,他们并不要求改善生活。

小福勒却有一点同他的朋友们不同:他有一位不平常的母亲。他的母亲不肯接受这种仅足糊口的生活。她知道,她的贫困家庭生活与这个繁荣昌盛的世界相比,导致这种贫穷一定是有什么原因的。为此,她充满致富的愿望!过去,她时常同儿子福勒谈论她的梦想。

“福勒,我们不应该贫穷。我不愿意听到你说:我们的贫穷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的贫穷不是由于上帝的缘故,而是因为你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致富愿望。我们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没有产生过出人头地的想法。”

没有人产生过致富的愿望。这个观念在福勒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改变了他整个的一生。他开始想走上致富之路,他总是把他所需要的东西放在心中,而把不需要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这样,他的致富的愿望就像火花一样进发出来。

他决定把经商作为生财的一条捷径,最后选定经营肥皂生意。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出售肥皂达12年之久。后来,他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个公司即将拍卖出售,这个公司的售价是15万美元。他决定买下那个公司。

他拿出在经营肥皂的12年中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25000美元,然后和厂方达成了协议:他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并在十天的期限内付清剩下的125万美元。协议规定:如果他不能在十天内筹齐这笔款子,他就要丧失他所交付的保证金。

福勒在他当肥皂零售商的12年中,获得了许多商人的尊敬和赞赏。

现在他去找他们帮忙了。他从私交的朋友那里借了一些款子,也从信贷公司和投资集团那里获得了援助。在第十天的前夜,他筹集了115万美元,也就是说,还差1万美元。

寻找灯光

福勒回忆说:“当晚我已用尽了我所知道的一切贷款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喑的房间里,跪下来祷告。我祈求上帝领我去见一个会及时借给我1万美元的人。我自言自语地说:我要驱车走遍第61号大街,直到我在一栋商业大楼里看到第一道灯光。”

夜里11点钟,福勒驱车沿芝加哥61号大街行驶。驶过几个街后,他看见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仍亮着灯光。

他走了进去。在那里,在一张写字台旁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乏不堪的人,福勒意识到自己必须勇敢些。

“你想赚1000美元吗?”福勒直截了当地问道。

这句话使得这位承包商惊得向后仰去。“是呀,当然!”他答道。

“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当我奉还这笔借款时,我将另付1000美元利息。”

福勒对那个人说。福勒把其他借款给他的人的名单给这位承包商看,并且详细地解释了这次商业投资的情况。

探索他成功的秘诀

那天夜里,福勒在离开这个事务所时,衣袋里已装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以后,他不仅在那个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七个公司,包括四个化妆品公司、一个袜类贸易公司、一个标签公司和一个报馆,都获得了控制权。

当他和我们一起探索他的成功奥秘时,他告诉我们:“你们应了解,过去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得到它。为此我阅读了《圣经》和励志书籍。我祈求得到能帮助我达到目的的知识。有三本书在帮助我把热烈的愿望转变为现实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三本书是:1《圣经》,2《思考致富》,3《时代的奥秘》。我最大的灵感是来自《圣经》。

假如你知道你需要什么,那么,当你看见它的时候,你就会很容易地认识到它。例如,当你读书时,你将认识到一些良机能帮助你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福勒开始谋生时所具有的有利条件比我们大多数人所具有的要少得多。但是他选择了一个很大的目标,并且奋力向这个目标前进。

对你说来,不论成功是否意味着像福勒那样地致富、是否像在化学方面发现一种新元素、或创作一首歌曲、或种植一种玫瑰花、或教养一个孩子,不论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那个在一边装饰着“积极的心态”的法宝,都能够帮助你达到成功。

写《教父》的作者

《教父》的作者出生于纽约的贫民窟。《教父》出版后,畅销全世界,被改编成电影后,更为轰动。

马里奥·普佐的《教父》出版的那一年,我恰偕妻女在荷兰旅游,途中带了这本广获佳评的新小说在飞机上与旅途中消遣,不料一读就不能释手。我一向轻视那些只着重情节的所谓流行小说,平时看这种书不过是为解闷罢了。但是普佐的手法确是高人一筹,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显出故事中这些角色都不是平面的,而是栩栩如生的立体型。因此,他在文坛上取得成就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普佐的逝世无异于文坛一颗明星的陨落。他青年时期开始写作时是满腔热诚,希望在严肃文学界立足,可是初期一部小说虽受赞赏,却不能赚钱。由于生活所迫(20世纪60年代他已有五个儿女),他不得不在出版商的催促下,着手写一部有关意大利黑手党罪恶行为的小说(预支版税不过5000美元)。普佐虽是意大利裔,但他对黑手党内幕并不熟悉,材料只是在图书馆资料中搜集。不料此书于1969年出版后立即畅销,成为当时美国最畅销书的第一名,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连登67个星期。《教父》在翻译成各国文字后,在法、德、意诸国及其他地区也极为畅销,共销售了二千一百余万册!

《教父》于1972年被改编成电影后,更是轰动世界,一时销书量增加了三倍。饰演片中角色(包括马龙·白兰度)的演员有几位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教父》故事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不但描绘了黑帮流氓行为,而且现实地写出了一个意大利家族故事。在影迷强烈的要求下,《教父》电影第二部与第三部相继于1974年与1990年问世,仍受影迷欢迎,电影剧本乃由普佐与导演柯波拉合写。《教父》的书与电影乃成为文艺界史无前例的畅销现象。

由于《教父》对黑手党罪行与黑党家族描绘的直实性,一般读者以为作者对黑手党内幕必甚为熟悉。普佐在他于1972年出版的《(教父)原稿及其他》一书中自白:“我不得不自惭地承认,我写《教父》完全是靠搜集的资料,我一生从未遇到一个真正的黑帮歹徒。不过我对赌场确有些了解。”奇怪的是,不少读过《教父》的黑帮人士后来与普佐相遇时都不相信他是圈外人。他们都爱此书,甚至对书中歹徒的描绘引以为荣。

普佐于1921年出生于纽约贫民窟,父母是来自那不勒斯的贫苦移民。他在中学时期就梦想成为作家,于1955年出版了处女作《黑暗的竞技场》,故事是叙述一位二战退伍士兵前往德国寻找前情妇。九年后他出版了《幸福的流浪者》,把自己的母亲作为书中的主角。此书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中极获好评,可是没有畅销。为了养活一家七口,他不得不到一家杂志公司工作,专写适合男人粗犷口味的冒险小说。虽然他一度放弃了严肃写作,他的着重情节的写作技巧却受到锻炼,终于完成可读性极高的《教父》。《教父》出版之后,平装本版权一下子就售了41万美元。他惊喜地打电话告知母亲,母亲不信,以为是“4万美元”。以后母亲即对他的写作充满信心,称呼他为“诗人”。

普佐与导演所写的《教父》电影剧本得到奥斯卡金像奖后,他曾多次被聘编写其他电影剧本,成为一位极为富有的作家。在小说写作方面,他于1978年出版了《愚人必死》,故事是拉斯维加斯情事,单是平装本版税就是250万美元。1984年出版的《西西里人》又回到了《教父》主题,曾于1987年摄成电影。此外他又写了一部名叫《第四个K》的小说,叙述肯尼迪家一亲戚在21世纪被选为美国总统的故事。1996年他出版了《最后的大亨》,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普佐于1996年7月2日去世以前,已完成一部新作《OMERTA》,定于第二年夏季由兰登书屋出版。他把此书命名为黑手党的三部曲的第三部(列在《教父》、《最后的大亨》之后)。他曾对一位采访的记者说,《教父》的畅销原因是人们“不满美国司法制度”。

穷学生成了大富翁

穷与富都是观念的产物。

美国有一家“敦豪国际速递公司”(DHL),由三位穷大学生创办。美国是流行大学生边读书边工作的,这也许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生存竞争的现象。这三位穷大学生为了生存和筹得学费,他们时刻在捕捉时代的信息,寻找生存的机遇。

1969年的一天,他们获悉一家船运公司因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到夏威夷的急件运送而焦急,于是,他们想出一个解决船运公司面临麻烦的办法,答应由他们自己做信使乘飞机把急件送到目的地。经此一举,他们不但解了船运公司之危,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报酬。由此,他们觉得这项工作很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组织一家速递公司,以他们三人的姓氏的每一个字母命名。他们三人为戴尔西、希尔布洛姆和林恩,所以公司的名称就成为DHL。

为了完成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急件传递,他们分工负责,希尔布洛姆从旧金山驱车五个小时到洛杉矶,然后再乘飞机到夏威夷。晚上,他睡在装急件的大口袋中。他这样送递,比船运快了好几倍,因此大受客户欢迎。

为了争取得到更多的业务,他们的经营速递业务包括了银行、贸易、企业、运输及私人多方面,并做到急人所急、服务周到。随着业务的发展,他们招聘了一些员工。敦豪公司对员工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要求大家绝对执行本公司的服务至上的宗旨,做到只要用户一个电话打来,敦豪的工作人员就要立即登门取件,并要赶上最早的班机把快件发出。在整个速递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敦豪公司的业务也不会停歇,当那里的机场被炸而关闭时,它就用高速气垫船把快件送到塞浦路斯转机。在南极,敦豪公司用特种飞机为各国在那里的考察队传送快件。总之,在世界各地中,只要有商业活动的地方就有敦豪业务的开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生生不息”奋斗,敦豪公司的业务不仅为客户传递各种票据、单证、文件等,而且传送礼品、样品、急件货物,它每天有二百多个速递员在世界一百多个航空公司的班机上穿梭往来世界各地。

现在,敦豪公司在世界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近一千个办事机构,传递范围达五万五千多个城市,年营业额达十多亿美元。三个穷学生现在已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了。敦豪(DHL)国际速递公司也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企业。

从穷光蛋到木材大王

黄双安,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2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黄双安虽然家穷文化低,但从小却怀有创业之志。当无可奈何的生活环境使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于16岁那年跟随他人离开家庭,到印度尼西亚去探索创业之路。

他到了印尼后,开始找不到活干,靠卖苦力维持生活。后来自己做小摊贩,先后换了十多种行业,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或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或是成功之神有意磨炼他的意志。一些认识他的人看到他的情况,都暗地说,他命中注定永远是失败者。

充满顽强抗争意志和毅力的黄双安却自有看法,对于种种痛苦的失败泰然处之。他认为,成败得失就如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既相克又相生。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及对于一个初创业的人来说,也许命运安排他的第一站就是失败,即使小有成功,其中失败的成分也必然不少。当然,人生可以回避与减少失败,多靠近成功,但失败来时必须能坦然处之,驾驭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兵无常胜,无成败孰知谁为英雄?失败是成功之母!

黄双安能够正确认识成败之理,他在认真总结了自己十多种行业的选择之后,最后瞄准了一个目标,就是木材业。他这次确立的创业目标,是基于他曾在伐木场工作过,对该业务熟悉。另外,他了解到印尼林业资源极为丰富,且尚未大量开发。

目标定得准确才能有的放矢,这次是黄双安成功的开始。他从事林木开发,从小到大,积累了一些资本。20世纪60年代,印尼政府开始鼓励开发森林业时,黄双安由于积累了经营经验,有开采技术和销售木材渠道,他一下成为第一个加里曼丹省取得伐木专营权的人,其营业额因此而成几何级数增长。

随着森林伐木的发展,黄双安顺理成章地发展木材下游工业,设立与木材相关的加工厂及夹板厂。到20世纪80年代,他在印尼取得了“木材大王”的美誉。

经过四十多年的经营,黄双安的材源帝国集团已成为印尼第二大木材集团,拥有伐木专营区总面积达400万公顷。

黄双安在木材业务得到壮大发展时,为了扩展生意和分散风险,他也投资发展渔业和开展鱼产品加工业,同样获得了成功。

黄双安终于化失败为成功了,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资料,他现在拥有的财富约为2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