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章

2012-08-20 17:03:13 发布 | 2278字

第19章

对敌方情况的了解,不能用迷信和占卜的方法,而必须从知道敌情的人那儿去取得。这些都反映了《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孙子兵法》同时也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还认识到“治乱”、“勇怯”、“强弱”、“劳逸”等等矛盾对立的现象,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中,《孙子兵法》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比如《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是说:了解敌军,又了解我军,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军,只了解我军,只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军,又不了解我军,每次都必然要打败仗。这是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曾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又比如《军争篇》所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避开敌人初来士气旺盛之时,攻击敌人于疲劳怠惰的归途之中。这也是对战争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军事家所经常运用。《孙子兵法》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不经过战争而能降服对方的军队,这才是最好的。这体现了孙武不单纯以力胜人的科学军事思想。孙武的军事理论,对后世的军事家、政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奉为先秦兵家的始祖。战国时期的韩非、西汉的司马迁、三国时的曹操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高度评价孙武和他的兵法。大约在公元7世纪,《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日本人尊孙武为“武圣”,把他与“儒圣”孔子并列。18世纪,又译成法、英、德、捷、俄多种文字。当时横行欧洲大陆的法国军事统帅拿破仑看到《孙子兵法》,爱不释手,对中国两千多年前卓越的军事理论、军事哲学深表钦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德国皇帝,事后看到了《孙子兵法》,悔恨自己晚读了20年。孙武及《孙子兵法》彪炳史册,闻名中外,有些国家的军事院校还把《孙子兵法》作为军官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美国有些战略家甚至还以它为根据提出自己的核心战略思想。1972年,美国出版的约翰·柯林斯《大战略》,称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的伟大人物”。不过,《孙子兵法》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将帅掌握着老百姓的命运,也主宰着国家的安危”,就片面地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贬低了士卒和人民对战争的作用,陷入了将帅决定一切的英雄史观。与日月争光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7年)名平,字灵均,是楚国的贵族。他“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明于治乱”,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

任楚国掌管宗族事务的三闾大夫时,屈原向楚怀王建议社会改革,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由楚国来完成统一大业。由于受到腐败贵族集团的排挤,屈原遭到楚怀王的疏远,政治抱负没有得到施展。公元前277年,秦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至极,抱石自沉于汩罗江中,辞别了他热爱的土地和人民。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品收集在《楚辞》一书中。《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文学名著。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四言格律,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在内容上,充满了激情,想象力非常丰富,无论写景抒情、阐发政治理想、探索自然规律,都是前无古人的。屈原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在艺术形式方面,一是善于吸收民间文艺的营养并加以提炼与发展,文人写作与民间艺术结合屈原是创始者。二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给后代作家开辟了新的创作途径。屈原屈原在离开了楚国王廷之后,过了20多年流放生活,期间写下大量诗篇,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离骚》是屈原一生中最宏伟的诗篇,也是我国古代少见的长诗。作者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起来,风、雨、雷、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驾驶着凤凰和龙拉的车子在太空中驰骋。他到达了天国的门前,站在世界的屋顶,也去过极西的天边,他上天下地去追求理想,结果还是失望了。他下望人寰间的故乡,不忍离去,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殉他的祖国,借此来抒发他不被楚王重用的悲愤心情,来倾吐自己对祖国的忠贞和对理想的追求。《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结构宏伟,是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巨制。鲁迅曾评价说,《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的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可见《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屈原的作品还有《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凡25篇。一般认为,《卜居》、《渔父》是后人的伪作。屈原是“楚辞体”(又称“骚体”)的开山祖,作品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诗人李白在《江上吟》中赞颂说:“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作品鲜明地表达了他崇高的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屈原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人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伟大人格。屈原是人民的诗人,不仅因为他具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还在于他的文学创作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屈原的诗歌创作,大量运用了楚国的民间神话传说,借以充实他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屈原运用了楚国民歌和方言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诗歌的新体裁——楚辞。屈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屈原的著作,既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