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章

2012-08-20 17:00:17 发布 | 2391字

第11章

就在同一天晚上,新疆北部阿勒泰北山背后的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宛如山林起火似的。过了片刻,红色的天空射出一片片与地面垂直的光带,光带呈白色,又稍稍带些黄色,呈辐射状,从北山后逐渐向天顶推进。几条光带之间呈淡红色。光带一会儿亮,一会儿暗,其长短也不断变化着。不一会儿光带伸向天顶附近,这时光带最亮,仿佛一条白色的绸带,飘在淡红色的空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3个小时。这种罕见的景观就是极光。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空,夜里常常会出现极光。极光的形状变化万千:有时像巨伞,有时像细丝,有时像帐幕,有时似空中飘舞的彩带,有时又恰如一团跳跃着的火焰。它的颜色也是绚丽多彩:白色的、蓝色的、紫红色的、橘红色的、玫瑰红色的。极光是地球南极和北极特有的自然现象,它经常发生在极区上空800~1200千米的地方。有一种黄绿色的弧形极光相对比较稳定,它的规模也大得惊人:长度可达1000千米,甚至形成环绕极地的光圈,宽度可达10~100千米。

那么,极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地球磁场以及太阳光辐射导致了极光的发生。理由如下:太阳发出的高能质子和电子到达地球的时候,因为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质子和电子就向地球南北两极地区偏斜,并大部分进入南极和北极上空。所以,我们只能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见到极光。这些高能质子和电子在降落的过程中,一定会碰撞到地球高层大气的原子,两者相互撞击,自然就发射出炫目的亮光。不同原子发出的亮光不一样,氧原子发出来的是红光、绿光,氮原子发出来的是紫光、蓝光、红光;另外,粒子自身也会发出比较微弱的光。这样一来,极光的颜色就绚丽多彩,好比节日时放的焰火,又美丽又壮观。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有反对者提出异议,说如果极光是来自太阳的高能质子和电子造成的,那么,这些高能质子和电子应该一直在不断地袭击地球,这么说来,极光应该是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极光的突然出现呢?这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惊心动魄的地震之谜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源发生8.5级地震,死亡20万人;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8.3级地震,10万人丧生,4万人下落不明,经济损失约156亿美元;1976年2月4日,危地马拉地震,仅仅39秒钟内就有2.6万人死亡,6万多人受伤;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经济损失上百亿元;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美元;1995年1月17目,日本阪神大地震,死亡55000多人,伤2.6万多人,毁坏房屋5.6万幢,经济损失上千亿美元;地震,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1900~1979年间,全球共发生严重灾害性地震近600次,死亡120多万人。我国20世纪以来死于地震的总人数达55万之多。地震犹如一个庞大怪兽,不仅夺走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而且在瞬间毁灭无数财产。同时,它还形成火灾、海啸、水灾、山崩、地陷、火山爆发和瘟疫等次生灾害,其情景,骇人惊世。为了战胜震害,人类对地震作了几千年的探索研究。我国古代人民和科学家,对地震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留下丰富的地震记录,而且积累了大量地震知识,提出了许多预报地震的办法。《诗经》上就有对公元前780年西周大地震的记载:“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壕举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银川小志》上则有古人对地震前兆的总结:“大约冬春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发,群犬围吠,即防此患。”特别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地震仪器上有着伟大的创造发明。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就是在公元132年由我国的张衡发明的。这一仪器要比外国同类仪器早诞生近1700多年,它“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公元138年3月1日,它的西方龙嘴张开,成功实测出陇西地震,成为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一项伟大发明,至今仍为中外科学家研究和宣传。人类通过地震史料的研究和对历次地震的观察,揭开了地震“怪兽”的神秘面纱,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人类具有防震和抗震的能力。为此,人类开设了震因学、震史学和震兆学,推动了地震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地震也叫地动,是指因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使岩石断裂、移动而引起的震动。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大致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三类。震源可在陆地,也可在海洋。为了防御地震的突然袭击,许多国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研究所,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提高人类自身的抗震能力。我国在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后,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于1970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由国家组织、在全国范围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国家。在地震预报方面,世界上起初仅有长期和短期预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多种地震监测仪器。目前,各个大陆已有500多个大型联网地震仪站,便于及时、准确地捕捉地震的行踪。我国建立了约900个小型地震及各类前兆观测台站,21个区域及地方遥测地震台网,10个数字地震仪台站,并布设了3万千米形变、重力及地磁流动测线,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观测系统,并建立了全国及区域通讯系统。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地面形态、地下水、地磁场、重力场、地温、地应力的变化和地声、地光、地震云等现象对地震做出成功的预测和预报。1976年龙陵地震前,一位值班员看到天空出现一条橘红色的光带,他立即判断这是地光,并迅速拉响警报器,及时疏散人员,避免地震伤亡事故。同样,1979年日本奈良市健田市长在访问我国期间,在北京饭店看到条带状云,从而与我国地震工作者一样,用地震云预测到江苏溧阳地震。我国1995年东海海域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国际上唯一成功预报破坏性地震的事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