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竹园小学

2011-09-03 07:47:09 发布 | 2141字

当牛二在墙上按上了那块黑板,这个小学校就算初步完工了,二十三张双人课桌和二十三条长板凳,一个讲台。

仁祥是这个小学校的大功臣,课桌全部是由他划线,断料,并一手制成。其他人都是他的助手。那些木料也是各家拿来的,有杨树椿树榉树楝树,各色各样。不过经仁祥的巧手做成桌凳以后,就分不出那些是那些的了。

大家准备就绪,就等九月一日开学了。

新学校开学的事宜成了乡亲们饭后茶余纳凉时的话题。他们谈得最多的是,谁来这个新学校教书。这里地处偏僻,远离集镇,从原来岸里的大公学堂,到这里岸外,步行要在一个小时以上。所以他们想来这里教书的,一定是个男老师。

现在设在宋家老宅上的这个新学校,也只是暂时的,将来学生多了,肯定要搬迁。新学校计划招生四十多名学生,不知道能不能招满。

岸外的农家,识字的很少。宋家仁安仁平兄弟都上过学,是岸外的“知识分子”。只是大哥仁安,整天在田里干活,早已把难得认识的几个字,忘得差不多了。现在他最多在门背后,用干泥块,歪歪扭扭地记下母猪的交配日期,以至于临近母猪生产的时,他要为母猪接生,而不再出远门。

他的弟弟仁平就不一样了,一样读了这么几年书,早些年跟着土改工作队搞土改,能写会算,被土改工作组组长提拔成了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现在他是民兵队长,上面传达下来,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他组织民兵巡逻演练,又是张贴标语,又是在沿路的农家墙头,刷上漫画,有时他忙不过来,就请牛二帮忙。他曾纳闷,牛二一个跳着担子云游的货担郎,竟然能写一手的好字。仁平去年还入了党,他现在还是个村长。老百姓的吃喝拉撒,他样样管。

这不,岸外要办个小学校,他又忙前忙后,挨家挨户动员,有材出材,有力出力,这课桌和板凳就这么都具备齐了。

仁平知道,这是施老先生的一直的愿望。本来这大公学堂被公家接管前,老先生有意想在岸外开个分校,无奈财力物力不济,两个儿子的相继离世,这人力又面临重重困难,老先生的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如今大公小学堂真的姓了“公”,他也就没有多大担心了。他的孙辈们一个个很有出息,令他欣慰。那次土改,仁平在老先生家几天,老先生一直就这样念念有词,他希望能在他的有生之前,看到岸外小学校的落成。

现在尽管小学校很简陋,但毕竟也能遮风避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念书了。岸外的孩子们都很穷,和以往施家的办学原则一样,这些入学的孩子们不用交学费。书费也是,能交就交,不能交的,就由施家垫付,什么时候有了再补上,实在交不出,也就免了。

仁平在动员每家出材出力的时候,也动员了他们让孩子们上学。可是开学的第一天,有点意想不到,来报名读书的孩子不足二十人。

这里地处北面长江口,孩子们除了帮父母干些农活,整天去员外堤外的滩涂上捞鱼摸虾,补贴家用。到了秋末,孩子们还和大人们一起去滩涂砍芦苇,冬天到了农闲时,家家户户编席编帘。孩子们通常做大人们的下手,轧芦苇,修芦壳,搓绳子。要是上学了,这些活谁干呢?所以开学的第一天,看的人多,真正报名的人少。

小学校本身是老宅上的土改工作组的草房改建,没啥好看的。大家都来看热闹的是小学校的老师,一个水灵灵的姑娘。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都说从没见过如此标致的女孩子。她一件斜襟士林布短衫,一条齐膝黑裙,白袜子黑方口鞋;一头浓密的黑发,齐刷刷地剪到耳际;一双大眼睛黑黑亮亮,扑棱扑棱的。

她是施家老先生的小孙女,叫施玟,刚刚十七八岁,那摸样,实在是招人喜欢。

仁平的母亲是宋家老宅的长辈,她为人谦和,大家都非常敬重她。她见自己的儿子领着如此水灵的姑娘来宅上当小学的老师,心里的那个欢喜啊,都写在了脸上。自己的儿子长得虽不怎么英俊高大,可在做母亲的眼里是个完美的青年。况且现在儿子年轻有为,大小也是个干部,她知道,宋家的老祖宗真的是积了德,一个好姑娘送上门来了。

“姑娘啊,以后就在婶子我这里用饭了,我们娘儿俩有啥吃的,姑娘你就和我们一起将就点吃了。”仁平母亲拉着姑娘的手,亲热得不行。

牛二带着水狗,来报名。

“水狗快过来行礼,叫先生好。”牛二扯着躲在身后的水狗。

“别,别叫先生,现在新社会了,都叫老师吧,我姓施。”老师的声音很悦耳。

“嗯,快叫施老师好。这孩子,怕生。”

“别怕,过来,姓什么,叫什么呀?”老师问水狗。

“我,我,我叫水狗。”

“姓呢?”

水狗怯生生地看着牛二,牛二想,他还真的不知道水狗姓啥呢,野米也从来就没有讲过,水狗的生父姓什么,野米最多就说,“我过去那死鬼”。

“哎,姓牛。老师。”牛二上前一步赶紧补充道。

“那就叫牛壮壮吧。以后啊你就叫牛壮壮这个名,记住了吗?”

“嗯。”

施老师接着为李家14岁的大猫和11岁的小猫分别取了李耀文和李耀武。给木匠仁祥的儿子大康取名为元康,根据他们宋家的辈分,仁字辈后面是元字辈。

这个小学以老宅上的竹园命名,叫竹园小学。目前就只有施玟一名老师和十九名学生。

老宅上因为有了这个小学校,生机盎然了。孩子们的奔跑嬉闹,是老宅上一条最亮丽的风景线。陆陆续续,不断有家长把孩子送来这里上学,到学期末,课堂上居然坐满了学生,二十三张课桌凳,还不够,让仁祥又赶做几副。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来上课,还自带了桌凳。

寒假里,仁平再次动员各家各户出钱出力,修缮小学校的草房,仁祥一直在做课桌凳,因为下学年来上学的孩子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