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游戏中爬出智能宝宝

2009-12-14 15:40:03 发布 | 10046字

想问0~3岁的宝宝学什么,不如问0~3岁的宝宝玩什么。游戏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不仅是生活,更是一种学习:积木搭出宝宝的空间感;过家家让宝宝学会了交往;拼图让宝宝学会去动手解决问题……不得不说,聪明的宝宝是玩出来的!第四十一节游戏,宝宝智能提高的加速器

想问0~3岁的宝宝学什么,不如问0~3岁的宝宝玩什么。

作为人生的第一步,游戏几乎成了宝宝除生存以外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了。对宝宝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带给了他们快乐、天真与烂漫;游戏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促进了他们语言的发展;甚至在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美的熏陶上游戏也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最受父母关心的是智能提高,其实,游戏手段也是不可或缺。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8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多元智能中的8项能力从生命开始时就存在,只是个体在8大智能上的强弱会有所不同,8大智能每种能力的组合也不一样,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人就可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并解决不同的问题。

宝宝玩游戏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理论。出生不久的宝宝就喜欢看颜色鲜艳的物体,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无师自通的就学会了爬行,甚至他们还把爬行当做自己喜欢的游戏。游戏带给宝宝们的不只是快乐,还有对他们多元智能的提升。比如,通过爬行,宝宝的四肢得到锻炼,运动智能提升,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宝宝变得更聪明了,同时,也能为今后注意力的集中打下良好基础。

同样,在其他游戏中,宝宝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在摆弄玩具的同时需要分辨玩具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各方面的属性。对这些属性的辨认,需要他们动用手、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进行分析,在大脑里形成各类的表象。

在一些智能游戏中,如魔方、拼图、搭积木,需要宝宝运用观察、思考、推理、判断等智能才能达到游戏所规定的目的。为达到目的,宝宝更努力地接近事物,从而养成了独立、主动的观察习惯,总的来说,游戏对宝宝的智能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使记忆更牢固

这主要体现在宝宝的有意记忆上,由于极大的游戏兴趣,宝宝运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手摸、眼看、耳闻、口尝等协同活动,使其印象更加深刻,玩具形象性更促进了宝宝直观形象的记忆,加上游戏中的语言和情绪的强化,宝宝的有意性记忆得到很大的提升。实验发现,在角色游戏里,宝宝记忆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平时高得多。

游戏使想象更丰富

好的游戏大多都是想象丰富的,因为游戏活动的支柱就是想象,宝宝在游戏中的一切活动都凭借想象进行。在游戏里,他们是主人,一切都要由他们支配,因为想象,他们的语言、动作和角色更相适应,反过来这些又促进想象力、创造力更快发展。

游戏使幼儿注意力更集中

注意力很短并容易转移是宝宝的天性,3岁的宝宝对一种事物的注意力仅能坚持5~10分钟。但在游戏中,由于兴趣和角色、规则的要求,宝宝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可以坚持20分钟。

游戏促进思维更敏捷

宝宝思维的产生,总是与外部具体活动分不开,以动作的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宝宝的最初思维是用动作和直接感觉进行思维,但在游戏中,这种低级形式的思维发展为具体形象性思维,进而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第四十二节0~3岁不同阶段儿童的游戏特征

是不是你的宝宝对你买回的玩具总是三分钟热度呢?是不是你和宝宝做游戏,宝宝总是兴奋一下就不玩了呢?有时觉得自己的宝宝天生就是没有注意力的,没有情绪的,真是让人上火。其实,先不要责怪宝宝越来越难侍候了,看看你为宝宝准备的游戏和玩具,真的适合她吗?

如果不适合的话,就快些对宝宝道歉吧!因为是你浪费了宝宝童年的快乐哦!

下面是宝宝不同时期的游戏特点、喜欢的玩具和游戏。

0~1岁宝宝游戏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宝宝刚出生的第一年,主要的精力是在“学习”,学习如何看清周围的一切,学习如何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如何使用他的双手和双脚等。由于这一时期是宝宝感知觉(视力与听力)和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此时选择的游戏和玩具应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觉和动作发展。

0~3个月宝宝,主要应该搞些重复刺激的游戏,以增加婴儿的记忆。如给宝宝唱童谣,让婴儿听铃声、听音乐、看颜色、看玩具等。挂彩球是不错的选择,宝宝喜欢看色彩鲜艳的物体,当他的视线不断改变追踪彩球时,眼睛和脑部的机能因为锻炼就会更加灵活。

3~6个月宝宝:玩颜色鲜明、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6~9个月宝宝:双手已比较灵活,能够拿起玩具玩了。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学习一些双手的动作游戏。另外,宝宝这时还可以玩短时间的“藏猫猫”游戏。

9~12个月宝宝:会组合各种玩具来做游戏,这时宝宝喜欢带有敲、打、扔、丢、拉、扯的动作游戏,这些游戏可以开发宝宝的思考能力。

1~2岁宝宝的游戏基本要求和特点

1岁多的宝宝,已能站立行走,应提供给他们推拉玩具、皮球等。宝宝的手部肌肉发展了,爸爸妈妈可以让他们做些手部的游戏,比如穿珠、小积木、小餐具及玩沙、玩水等。由于宝宝的行动能力增强,好奇心也随着旺盛起来,父母可以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2岁的宝宝想象力很强,她会把所有圆圆的东西都说成像太阳,此时家长不要嘲笑宝宝的稚嫩的想象,而是要给予宝宝鼓励并进行培养。宝宝这时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家长可以对语言进一步培养;宝宝的记忆力也有很大进步,已经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今天和明天、快和慢等,能够从一数到十。

下面介绍几个这时期开发宝宝智力的游戏:

摆书

选择20本宝宝经常看的图画书,父母和宝宝一起,一本一本把书堆起来,当宝宝会自己摆放后,父母可以在一边鼓励宝宝单独行动,把书堆起来。这样可以让宝宝了解顺序和分类。

让玩具回家

宝宝这个时间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妈妈要告诉孩子,玩具累了,该让他们回家了。宝宝放玩具的地方最好能够有区别,一些宝宝喜欢的要放在需要宝宝努力才能够到的地方。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另外,还教育了宝宝要有责任感和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3岁宝宝的游戏基本要求和特点

2周岁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时宝宝的身心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幼儿的特征,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个性和更多的自主行为。在身体素质上,他们能够有节奏地跑步,各部位都能活动,所以此时可以培养宝宝的进取心。这时也是孩子语言能力最发达的时期,因此,妈妈要多同孩子说话,多做同语言结合的游戏。

3岁的宝宝可玩的玩具比2岁前更多了,除了继续玩上一阶段的玩具外,还可以玩各种积木、智力积塑、各种插片,简单的图形拼图、拼版等。

宝宝的小画书

平时和宝宝一起收集一些广告纸、旧杂志,报纸上的玩具、汽车、食品、房子、动植物、日常用品。然后和宝宝一起把它们粘在A4的白纸上。

具体做法是,先和宝宝一起欣赏收集的图片,然后让宝宝自己挑选自己喜爱的。交给宝宝用固体胶棒涂抹图片,然后,和宝宝一起把它们粘在A4的纸上,最后用小夹子,让宝宝把几张画片夹在一起,就变成了宝宝自己做的一本小画书了!最后,妈妈用一张白纸做封面,写上“宝宝的小画书”

比较照片的不同

准备两张全家福照片。一张是爸爸、妈妈和宝宝;另一张是爸爸、妈妈、宝宝、奶奶。(其他人也可以,要求与第一张有明显区别)。

先拿出一张照片,让宝宝看照片上都有谁,并让宝宝说出来。然后再拿另一张,让宝宝看照片上有谁,让宝宝说出来。最后,把两张照片放在一起,让宝宝看一看,照片中哪张人多,哪张人少,少了谁,给宝宝一分钟时间。

这个小游戏每周训练2~3次。可以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第四十三节积木搭出宝宝的空间感

很多试验证明女宝宝的空间感相对男宝宝来说,不是很好,这是由女宝宝自身特点决定的。虽然女宝宝的性别已经决定了她们的空间感先天偏差,但是家长还是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宝宝的空间感的,比如——积木。

也许,你现在还在迷惑,为什么要提高宝宝的空间感?那么,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如果我说它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你相信吗?当然一个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个空间感强的人,择业的机会就会多一些,比如建筑师、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雕塑、摄影师、美术设计……机会就会更大一些。

也许你觉得不喜欢自己的女宝宝做这些工作,这也没有什么。但是往近一点说,空间感有助于她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女宝宝长大后步入初中、高中,一般数学等理科成绩不是很好,这和她们的空间感不强有很大的关系。而从现在开始提高她们的空间感,也许你就可以改变宝宝过度偏科的倾向,从另一方面说,就是减少了宝宝的学习压力。

当然,空间感和生活关系最大的一点是,它可以帮宝宝不会因为迷路而让爸爸妈妈操心。

那么,积木为什么可以提高宝宝的空间感呢?

构建空间概念

孩子很喜欢用积木搭建漂亮的建筑物。在建造的时候,你把积木一块块地码起来,码到一定高度时,让宝宝用手去推倒。看到积木倒下来的样子,宝宝通常会开心地大笑。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搞破坏”的游戏,但对宝宝来说却是一项提高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活动。

学者LeebLundberg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宝宝刚开始在搭积木时,要想象每块积木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她先学习线条的排列组合,接下来是运用空间的垂直性来建构塔楼,当他们成功的组合直条木和塔楼时,便接触到了有关数学的长度、重量,以及科学的平衡、稳定和引力等概念,同时把它们运用在其中。另外,在搭积木时,宝宝将接触一些和数学有关的概念如:平衡、形状、对称、重复、比例等,虽然他们当时并不理解,但是这为他们储藏了潜意识的艺术灵感。

当你看到宝宝将每块积木摆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那么,你就知道了宝宝的空间感基础已经形成。如果认真观察宝宝搭的积木模型,还会发现这正反映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真实环境的实际结构,他们通过积木模型,来模拟他们所认知的建筑。

现在可以给宝宝准备积木,让宝宝来塑造空间感了。

当然,搭积木也需要宝宝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刚出生的宝宝因为手部小肌肉没有发展,并且他们甚至连坐也不可以,让他们玩积木游戏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当宝宝手部可以做一些捏、拿、握等动作,有一定的注意力时,才具备了玩积木的基础。

不过在1岁以前,虽然宝宝不会搭积木,你可以让宝宝认识一下积木,此时宝宝已经能够两只手拿着积木相互比配、相互对击敲打着玩耍,并且已经能够做到有意识地松开手,将积木放到盒子里。

1岁以后,宝宝开始去模仿爸爸妈妈搭积木。不过,虽然他的手是有意识地往积木上面放,但总是搭不上。家长可以适当协助宝宝,并给予宝宝鼓励,虽然此时对于宝宝的空间感锻炼很小,但是可以提高宝宝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宝宝玩积木的最佳年龄是在2~3岁,这时的宝宝已经具备搭积木的素质。

你可以把一堆木块摆到宝宝面前,指导宝宝搭积木。下面是交给宝宝搭积木的步骤:

步骤一:给宝宝做示范,告诉宝宝先用大积木垫底,妈妈先搭2~4块积木。

步骤二:用较小的积木或磁性积木,放在大积木的上面,保证积木搭成功。记住当宝宝成功搭成一块积木要给宝宝鼓励,这样,宝宝在成功中就体验到了搭积木的快乐。

当然,有些宝宝不喜欢搭积木,爸爸妈妈可先搭几块,只让她搭最后一块,有必要的话,可以帮助宝宝进行,注意及时鼓励。

步骤三:宝宝学会搭3~4块积木后,要及时巩固成果,让宝宝保持搭积木的兴趣。以后即使爸爸妈妈不去对宝宝说,宝宝也会爱上搭积木。

记得当宝宝做完积木游戏,让她把积木整理好,让宝宝在空间感培养中,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第四十四节过家家是宝宝交往的平台

专家指出,0~3岁婴幼儿最好的玩具其实是“人”,宝宝们最需要的不是那些很贵的玩具,而是皮肤有温度、能陪着他们一起玩的人。如果没有人陪着宝宝玩,即使有很多玩具他们也不会玩得长久。因为宝宝在玩玩具时,如果没有人陪,她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也易导致心理发育迟缓。

作为许多人一起玩的游戏,过家家可以说是宝宝最喜欢的了。当老师说:“我们一起玩过家家吧!”许多小宝宝都雀跃起来。尤其是2岁多的小女孩,她们非常喜欢和别的宝宝一起玩过家家,她抱着自己喜欢的洋娃娃,像模像样地拍着哼着,嘴里念念有词:“宝宝,别哭,宝宝听话,妈妈给你喂饭。”让大人忍俊不禁。

其实,不要小看过家家这类角色游戏,它能够很好地提高宝宝的社交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宝宝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游戏中,他们通过自己的“角色”体会到如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知道自己要和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这样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社交技能。

那么,具体来说,宝宝的社交才能是怎么在角色游戏中提升的呢?

分工合作,和平共处

现在许多宝宝都是“孤家寡人”,缺乏同伴,而角色游戏正好弥补了现代宝宝的社交“环境不足”。有些宝宝进入幼儿园总是不能适应,很大原因就是没有通过游戏适应与人交往。所以,当宝宝2岁多的时候,让他们走近小伙伴,进行角色游戏,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宝宝们在玩“过家家”游戏时,乐于打下手和服从,甚至愿意当个小角色。在那里,大孩子们当爸爸妈妈,小孩子当孩子,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就渐渐学会与人和平共处了。

共同商议,互相谦让

过家家游戏中,也会出现争吵:

一次过家家中,分配角色时,毛毛和玲玲都想当“妈妈”,所以因为谁要当妈妈吵起来。不过僵持了一会,两个人意识到再争吵下去,谁都玩不成,于是,共同商议后,决定分工合作:毛毛当抱娃娃睡觉、帮娃娃洗澡的“妈妈”;玲玲当给娃娃做饭、喂饭和给娃娃穿衣服的“妈妈”,然后两个“妈妈”一起陪娃娃上街去玩。

争吵让宝宝学会了如何共同商议、互相合作、互相配合的问题,同时,宝宝也会意识到公平的重要性,渐渐地就会为别人考虑、克服以自我中心心理。

性别教育:我是女孩子

在过家家时,许多女宝宝都喜欢当妈妈,她们在妈妈角色中,体会到女性的概念,这就是早期宝宝性启蒙教育。当然,如果你的女宝宝喜欢扮男性的角色,要适当给予宝宝教导,以防宝宝因为过家家出现角色的易位。

另外,在过家家中男孩女孩之间喜欢“拉拉小手”、“亲亲脸蛋”,向其他人示好。大人不要过于紧张,去制止宝宝的游戏,否则,将自己的想法一味强加给宝宝,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恋爱能力。要知道孩子这种天真纯洁的感情流露,对于他们成年后的性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此时的拉手、亲脸只是宝宝一种初始萌芽状态的性意识,只要予以正确引导,就可以改正过来的。

宝宝初次过家家需要爸爸妈妈进行指导,因为她们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很好地玩过家家游戏。爸爸妈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宝宝进行指导。

帮宝宝选择游戏主题

让孩子自愿选择主题,而不能给孩子指定主题。

你可以问宝宝喜欢当什么角色,比如问宝宝:“你是谁啊?”宝宝说:“我是老师!”那么,此时你就可以给宝宝提供老师的玩具,这样孩子会受到启示,玩起“教学”的游戏。

指导孩子选择角色

一个角色游戏中有着几个角色,孩子选择哪一个角色,直接影响他对所玩的游戏的兴趣,所以不要过于干涉宝宝的选择。当然,家长也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建议。如果自己的宝宝比较胆小,就可以建议她担任勇敢者的角色如“警察、法官……如果宝宝总是“服从别人”,就让她担任“医生”“校长”等起组织作用的角色。

帮助孩子丰富游戏内容

孩子由于受自身知识积累的限制,游戏内容难免乏味枯燥,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在游戏中担当一些角色,最好是“配角”,在游戏的过程中,给宝宝提供一些新的内容,这样宝宝才不会因为游戏枯燥而厌烦起来。

指导宝宝结束游戏

小宝宝一般沉浸在游戏中,不去控制游戏怎样结束,所以,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游戏结束的暗语。比如“商店下班了,要关门了”“学校放学了”“病人治好了”等。当然,游戏后的收拾工作,也要提醒宝宝。

第四十五节拼图,让宝宝动手解决问题

有个小故事是讲拼图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拼图作用:

一个记者在家写稿,他4岁的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5分钟,儿子跑过来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呢!”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小朋友说:“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这可以说是宝宝拼图的最高境界了。当然,现实中,拼图玩具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用心一块一块地把图片拼完,不正是拼自己的世界吗?

虽然拼图玩具相对于其他玩具价格会便宜很多,但是,这并不会因此而逊色于其他玩具,它对提高宝宝的观察力和耐力很有帮助,我们看到,那个小男孩从人中拼出世界,这就是观察力的很好证明,所以,想给宝宝提供好玩具,而又不花太多钱,拼图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现在我们来看看,拼图对宝宝的具体影响:

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玩拼图时,宝宝用眼、手、脑协调进行,从他玩有镶嵌式拼图,到以后的拼接分割块,以至破坏图案但切割规则的拼图,再从平面至立体拼图,每一个拼图块,都需要孩子旋转不同的方向,从拼图的每一块图片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组合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了解颜色和图形,并且逐步理解色彩的深浅、线条的曲直、图形的形状等,然后通过自己对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完成拼图。

当然,宝宝在拼图的观察中也渐渐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分析,思维活动也就十分强。在相互无关的画片中,寻找能够连接的结合点,对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所以,有人把拼图玩具比做是补脑的维生素。

耐心、抗挫折的培养

由于拼图是需要拆散、重组的玩具,因此在拼凑的过程中,宝宝需要足够的耐心去寻找适合的那一块图片,这样拼图就增加了宝宝对挫折的忍受度。

从宝宝进入拼图的世界中,到完成拼图后小小的成就感,到克服困难完成较大拼图后所获得的大成就感,其间她在拼图的每次成功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我肯定,也逐渐学会遇到困难时,透过不断地观察分析、专注、并耐心地投入到成功。这对宝宝日后学习、工作遇到困难时,具有能够承受压力、找到解决正确的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培养宝宝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项重要能力,一些人很聪明,但是当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去行动,这就造成了失败。而动手能力强的人,不会因为不行动而失败。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并且不会因为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动手能力就会强。教育专家认为3岁到8岁是训练孩子的最佳时期,长大后比那些没有训练过的小朋友要强。拼图的一大特点是需要动手,是训练宝宝动手能力的很好的方式,宝宝们玩拼图时,必须反复地拿、转动不同方向、拼拼凑凑,这就无形的培养了宝宝的动手能力。

当然,拼图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培养平面组合的概念,懂得顺序、秩序、逻辑的意义,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等,在此不一一述说。

现在,我们对拼图游戏的注意事项介绍一下,拼图虽然简单,但是宝宝同样需要家长去引导才能拼得好。

宝宝什么时候学拼图?

1岁的宝宝会走路了,视野也宽了,认识事物和图像认知能力大大提升。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玩一些简单的可拼装的立体玩具。这可以帮助宝宝从拆分到拼装游戏中初步建立整体—局部—整体的概念。

2岁的宝宝就可以玩“正式”拼图游戏了。爸爸妈妈最好让宝宝先从4片式拼图玩起。在选择拼图时,要注意拼图的图案、线条要大而清晰,颜色的区块要明显。

家长如何对宝宝拼图进行具体指导?

拼图的选择

宝宝刚刚玩拼图时,家长要选择图案简单、拼块大、块数少,质地较厚实的拼图。最好图案是宝宝喜欢的小动物、童话故事人物、动画卡通或熟悉的交通工具等。如果为宝宝选择了图案复杂、块数多的拼图,宝宝力所不及,那么,宝宝很快就会失去对拼图的兴趣。

不要责备宝宝拼图慢

拼图是培养宝宝耐心、细致观察事物的过程。刚开始,因为不熟练,手脚不灵活,玩得速度很慢,经常是老半天也拼不对一块图片。这时爸爸妈妈要耐心对待宝宝在拼图中出现的差错,鼓励他树立自信心。

在引导宝宝玩拼图时,等待是很重要的。所以,爸爸妈妈直接告诉宝宝“这块应放这里,那块应放那儿”,那会让宝宝很不满意,因为自己的游戏被爸爸妈妈玩了。并且也会让宝宝养成遇到小困难就依赖爸爸妈妈的习惯,耐力和抗挫折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所以,爸爸妈妈在宝宝拼图时,不要总是指手画脚!

让宝宝把图拼完

孩子在玩拼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拼错的时候,这时他们会感到受挫,表达不想玩的意愿,但是大人可以从旁协助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所以宝宝的拼图不能完成,爸爸妈妈可以协助他完成剩下的,这能教育宝宝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同时宝宝的兴趣也不会被打消。

满1岁的欣欣,很不爱惜东西,到手后的玩具,非常珍惜地“研究”一会儿,然后就把它扔到地上,听着玩具在地上滚动的声音,非常兴奋的“嗯,嗯……”地叫着。然后,瞪着天真的大眼睛,示意欣欣爸和欣欣妈给她捡起来。捡起之后,她又兴奋地想要拿过来,拿到手之后,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着捡起来,前后这个过程不过1分钟。

有一次,她看到爸爸的手机,很想玩儿,爸爸忘记了女儿扔东西的“本领”,刚把手机给她,她拿起手机就往地上摔,爸爸一把没接住,气得爸爸抡起巴掌就要打……

这些天,欣欣家的唯一一个声音就是,“宝宝不要再扔东西了,这样不好!”真搞不懂自己家的女儿怎么跟蜡笔小新似的,成了一个搞破坏的天才。欣欣爸妈的“小棉袄”之梦摇摇欲坠了。

欣欣真的是个破坏东西的“坏宝宝”吗?其实不是的。

1岁左右的宝宝,正是大动作和小肌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发展感知觉的敏感期。在心理上,专家认为,1岁的宝宝自我意识得到了增强,他们通过扔东西来区分自已与客观事物的区别,这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步。而扔东西,男宝宝和女宝宝在这个时期都是很喜欢的。可以说,这是他们这个时期的一个好游戏。

宝宝对东西被自己从一个地方扔到另一个地方,就会感到很有趣。并开始欣赏、分析扔东西的后果,所以他们扔东西时,会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在扔东西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平时所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宝宝扔一个玩具,玩具发出“咚”的声音,他就明白了,原来“咚”的声音是因为它扔掉了这个玩具;当他把小球扔到地上,小球没有“咚”却连滚带跳地往前滚动,宝宝就会明白,原来他扔小球的行为可以让小球滚动。而当他扔纸片,纸片被扔出去时,轻飘飘地落地,但没有声音也不能滚动,所有这一切,对宝宝而言都是非常新奇有趣的。

另外,扔东西现象对宝宝来说,开始是偶然发生的,并没有引起宝宝注意,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所以宝宝就会出现重复扔东西。其实当我们了解到宝宝的感知比较笼统而片面,认识比较肤浅而表面,而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依赖于感知印象的,只有重复一种行为才可以加深他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认知。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宝宝“扔东西”大发脾气了。要知道,小时候你也可能是个“坏宝宝”,随意地扔东西呢。

当我们看到宝宝在反复扔东西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情绪上的极大满足和快乐,而且能增长不少见识和经验,也就不要对宝宝这个“坏缺点”而“耿耿于怀”了。

当然,很多孩子喜欢扔东西是想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在扔出和他人拾起的过程中,建立了“授受关系”,发展了交往机会。当宝宝看到扔出去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就被大人捡回来,她高兴地手舞足蹈,认为你在和她玩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宝宝扔东西,大人捡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她还认为你们形成了一种互动,显示了你和她的亲子感情。

不过,她可不会看你的脸色,不知道你并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捡东西,也不知道自己扔的东西有多么贵重,造成了“破坏”。

如果宝宝把扔东西当做游戏,家长可以配合一下宝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扔东西”的游戏和其他游戏一样,起到了教育宝宝的作用。

当宝宝把东西扔到地上,不要对宝宝使脸色,问宝宝把什么东西仍在地上了?然后帮她捡起来。当然你也可以一起坐在地垫上扔不同东西玩,教会他将扔出去的东西自己爬过去或走过去拾起来。

在宝宝扔东西的过程中,还可以教育宝宝什么可以扔,什么不能扔,比如扔易损坏的东西时,要及时制止,告诉他会损坏的。虽然宝宝小,但是时间长了,他也会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扔的。

这样在“扔东西”的游戏中,既满足了宝宝的兴趣,还让他在兴趣中学习、认识物体,而且教育了宝宝,有些东西不能扔,让他知道“破坏”的初步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