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除障碍,做女儿的心理师

2009-12-14 15:36:56 发布 | 11191字

不要以为给了宝宝漂亮的芭比娃娃、可爱的毛绒熊、好看的动画片,她们就快乐了。也不要以为出生的小孩子除了吃之外,什么都不需要。因为像每个成人一样,她们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她们也会出现心理问题。第十八节小宝宝也会自卑的

有位2岁小宝宝,开始上幼儿园了,虽然哭闹了一阵,但不久她就适应了幼儿园。不过,几个月之后,妈妈发现宝宝开始又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每天去幼儿园,宝宝都会找各种借口,拖延去幼儿园的时间,“肚子疼”、“我要小便”等理由层出不穷。有时,宝宝会在上幼儿园的路上问妈妈:“妈妈,我很笨吗?”因为上班都快迟到了,妈妈总是对宝宝不大高兴地说:“对啊,我们家宝宝最笨了,这么好玩的幼儿园都不爱去。”

如果你家的宝宝有了这种表现,就要去查明真情了。因为你的宝宝很可能在幼儿园受到了打击,渐渐出现了自卑的倾向。而这位小宝宝的表现正是自卑的早期状况。因为她年纪比较小,和其他宝宝进行比赛的时候总是输,别的小宝宝也就不喜欢她。因此她感到很难过,所以也不大喜欢说话了,不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

许多家长都觉得奇怪,这么小的宝宝怎么可能会出现自卑呢?我们从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划分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可以找到原因,在他的人格理论发展第二个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指明了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

如果此时期的宝宝疑虑得不到克服,对自己的疑虑增加,那么当这种疑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专家发现,许多人的自卑心理都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上面的宝宝问妈妈自己是否笨就是对自己的疑虑。

下面是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发现的自卑宝宝的早期征兆,父母在教育自己宝宝过程中发现她有以下特点就要十分注意了:

过度怕羞

怕羞是女宝宝最常见的特点,但是如果你家女宝宝过度怕羞的话就很可能有自卑心理了。过度怕羞的宝宝有这样的表现:不敢当着别的小朋友面唱歌,不愿抛头露面,对陌生人总是刻意的躲闪,虽然家长已经告诉她不必害怕。

不交朋友

正常的宝宝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自卑的宝宝总是自己一个人,对交朋友没有兴趣,甚至害怕交朋友。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敏感,疑虑,不喜欢批评

自卑宝宝对别人的评论十分敏感,尤其是批评。他们还会因为别人批评而怀疑别人不喜欢自己,如果你的宝宝问:“妈妈,你不喜欢我吗?”你就要考虑一下宝宝是不是最近受了批评,心理出现自卑倾向。

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自卑宝宝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自己不行,努力也没用。所以就不去努力了。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制止,宝宝就会加深自己是“低人一等”的意识,甚至用此作为借口来对抗家长。

过分追求表扬

这是和拒绝评判相反的心理。为了追求表扬,宝宝可能会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来求得爸爸妈妈的喜欢。

贬低、妒嫉别人

这是自卑宝宝很重要的反应。因为别人得了小红花自己觉得不爽,甚至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语言表达较差

自卑宝宝很少与别人交流,所以语言能力也就有限了。据统计,8成以上的自卑宝宝语言表达较差。有些专家认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会阻碍宝宝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

回避竞赛

每个人都有对胜利的渴望,自卑宝宝也是如此,但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否定,让她以各种借口拒绝竞赛。即使在别人的鼓励下报名参赛,但总是在正式参赛时当“逃兵”。

自卑心理会影响宝宝的一生,长大后自卑的人很难去面对生活的困难,也很少成功。所以,当父母识得宝宝有自卑倾向时,就要努力将宝宝的自卑心理“扼杀”在摇篮里。

下面是家长帮助宝宝克服自卑的方法:

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

自卑宝宝对批评教育十分敏感,所以父母要对宝宝多进行鼓励。只有这样宝宝才能在鼓励中走出失败自卑的阴影,获得信任,产生自信心。当然,即使不是自卑的宝宝也需要多肯定、鼓励、少批评,因为多批评同样会使宝宝产生自卑心理。

找优点,体验成功

找出宝宝优点,慢慢地引导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让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然后,父母再逐渐提高宝宝弱项上的能力,让宝宝在不断挑战和自我成功中获得自信。比如,给宝宝一个在小朋友面前表现的机会,当宝宝得到赞扬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很快得到强化,自卑也就不见了。

引导孩子,教宝宝不去攀比

这里攀比有两个方面:其一,和其他宝宝的强项比较;其二,与其他宝宝财产的比较。

当宝宝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时,父母要告诉宝宝,自己也有长处,是别的宝宝不能比的。当宝宝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时,自卑感就大大降低了。

小宝宝在一起,总是会用漂亮衣服、爸爸的汽车、最新的玩具来挑战其他小朋友。所以,这种比较会让财产不多的小宝宝心理不舒服,此时父母要引导宝宝去比较技能或者是长处,而不是财产的多少。

提前了解,未雨绸缪

宝宝的情绪变化很微妙,父母只有多多注意宝宝的情绪,才能发现宝宝自卑心理。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工作或者是其他因素,忽视了宝宝的心理健康。上面那位宝宝的母亲,就是因为工作原因忽视了宝宝的自卑。

第十九节女儿恐惧心的产生与克服

你的小女孩,是不是天生就胆小呢?她怕黑;她不敢单独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她害怕在地上爬来爬去的虫子;她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她总是受隔壁小男孩的欺负……胆小和懦弱似乎就成了她的代名词。

其实害怕和恐惧是天生的,无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都会出现害怕。心理学家发现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宝宝刚出生时就有了害怕和恐惧的意识。他们的恐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自然恐惧,如打雷、黑暗、动物;其二,社会恐惧,如上学、走失、与亲人分开;其三,社交恐惧,如说话、陌生人。出生5~9个月的宝宝会害怕陌生人;2岁以内的宝宝会害怕巨大的声响;2岁的宝宝害怕妈妈离开他;3~4岁的孩子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

当然,害怕和恐惧还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并且恐惧也不会因为成长而消失,即使是成人,也会出现害怕恐惧的现象。

虽说害怕和恐惧与生俱来,并且还伴随人的成长,但是并不是说,恐惧就不用去管,尽量逃避恐惧。因为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研究发现,宝宝必须和恐惧接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克服恐惧。没有恐惧,宝宝也是不可能成熟的。

所以,家长让宝宝正确认识恐惧就十分重要了。在许多事情中,小男孩比小女孩更大胆,是因为他们被教育为男子汉就应该不害怕黑,不害怕毛毛虫,勇敢的面对别人的挑战……而女宝宝教育要显得“温柔”多了,当她们夜里害怕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和她在一起;当她们害怕毛毛虫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把毛毛虫弄走,并且以后再也不让她见到毛毛虫;当她们受到欺负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为她们撑腰……

可以说,不是女孩子天生胆小,是许多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女孩子胆小起来。如果你对你的女宝宝总是这样做,那么就要改改了。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这不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

下面是一些宝宝害怕的对策:

害怕亲人离开的宝宝

1~2岁的女宝宝因为妈妈离开害怕时,妈妈可以许诺在一定的时间内回来,减轻宝宝的不安全感。

害怕黑暗的宝宝

2~3岁女宝宝想象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如黑暗产生的联想,父母可以告诉宝宝,黑暗是怎么回事,当宝宝明白原因就会减少恐惧了,另外,此时家长可以陪伴宝宝,但是不能让宝宝依赖自己的陪伴。

害怕动物的宝宝

女宝宝害怕一些小兔子等动物,父母可以示范给她,告诉宝宝自己去摸摸兔子,宝宝摸到后,就不会再害怕兔子了。当然,有些动物,如老鼠之类的动物,是不能摸的,妈妈只要告诉宝宝,它们是害怕宝宝的,宝宝自然也就不害怕了。

另外,许多家长都会吓宝宝,比如宝宝不好好吃饭,妈妈就说,不好好吃饭,一会儿怪物就来抓你了,这样的恐吓会刺激宝宝出现害怕心理,坚决不能去做。

父母注意了以上几点,就可以得到一个勇敢的小女儿了!

第二十节女儿为什么会嫉妒

关于嫉妒的最好故事大概就是白雪公主了。在故事中那位嫉妒的王后,不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孩的漂亮超过自己,因为嫉妒,王后变成杀手,内心出现了扭曲,去迫害那位漂亮、善良的小公主。而从另一方面,从小家长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了嫉妒的思想,女性的嫉妒要强于男性。

在现实中,似乎女性表现嫉妒的地方也更多一些,女人容易嫉妒,大家也有了共识。而这些固有的观念,让女宝宝的嫉妒教育不是很成功。男宝宝如果嫉妒的话,家长会告诉他,身为男人,就要心胸开阔;而女宝宝嫉妒的话,家长大概不会这样教育她,而是满足她的嫉妒心理。

其实,宝宝嫉妒应该是与性别无关,而是与教育相关的。宝宝的嫉妒是在出生不久就出现了的。英国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显示,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嫉妒心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嫉妒是从人的早期情绪分化而来的。当宝宝看到别人比自己优越时,就会产生一种憎恨情绪,这就是嫉妒。所以,不要以为婴儿生活就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他们不善于表达,所以才会被忽视。

不过虽然宝宝嫉妒表达不是很完善,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观察宝宝是不是嫉妒:内向的宝宝会通过吮吸拇指,抚弄头发来缓解嫉妒情绪;外向宝宝会用尖叫、哭闹或其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不过,无论如何家长也不能让原本可爱善良的小公主,变成了“嫉妒”女王。因为嫉妒,自己的小公主会缺少很多快乐和幸福:

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昵些,宝宝就会耍性子,对外来的小朋友很不友好;

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就会很不舒服;

和别的宝宝一起玩游戏,看到别人做的又快又好,自己就破坏游戏,“我做不好,你也别想做好!”

……

过分嫉妒心理的宝宝不会快乐,不会和小朋友交流,甚至还会因为嫉妒从事破坏行为。如果宝宝嫉妒情绪过多过强,时间一久,它就可能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常会因嫉妒别人的成功而让自己苦闷起来,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仇恨,攻击别人。

不过,虽然如此,家长也不要对孩子的嫉妒看得过重,其实,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情绪,是宝宝求得保护的一种本能。只要适当引导,宝宝仍会健康成长的。

下面是针对嫉妒防止和去除的一些措施,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宝宝进行指导:

转化宝宝的嫉妒情绪

当宝宝有嫉妒别人的倾向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刺激宝宝,此时的宝宝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不仅嫉妒不会消失,还会使得宝宝丧失自尊。

比较合理的应对方法是,用平和的语气了解宝宝的嫉妒“背景”,如果宝宝是因为唱歌不如别人好,可以告诉宝宝“你会唱歌,而且唱得很好听呢,妈妈很喜欢。”然后,给宝宝讲些小故事,带他出去散步等,使他用另一种情感冲淡或代替嫉妒心。

倾听宝宝

宝宝嫉妒心很强时,家长可以认真地倾听宝宝,如果宝宝因为喜欢别人的一个玩具而产生嫉妒,爸爸可以重复宝宝喜欢那个玩具的想法,让宝宝和爸爸产生共鸣,那么,宝宝情绪得到了释放,嫉妒心理也就缓解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对宝宝说“那我也给你买一个更漂亮的玩具”,这很可能会刺激宝宝的攀比欲望。

家长是表率

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满嫉妒心的家庭里的孩子,也往往嫉妒心较强。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面前总是说一些嫉妒的怨言,比如,邻居发了横财,自己对邻居说些冷嘲热讽的话,那么宝宝也会认为是爸爸妈妈的“正常行为”,然后效仿去嫉妒别的宝宝。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嫉妒心。所以家长在消除宝宝嫉妒情绪时可以强化宝宝的自信。

教育孩子积极向上力求转化

如果你对孩子时不时冒出的嫉妒心很难予以扑灭,你可以聪明地将其转化为激励她前进的动力。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虚荣心都很强,所以此时鼓励宝宝的竞争意识,使宝宝积极努力,得到胜利,那么宝宝的嫉妒就会降低了。当然,有可能宝宝也会出现失败,但是只要宝宝积极表现,家长就要给予宝宝“虽败犹荣”的心理,让宝宝有动力去创造成功。

提高宝宝内省智能和自我认知能力

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帮助宝宝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发展宝宝的内省智能。当宝宝嫉妒别人时,家长可以指出宝宝的优点,但也有不如人的方面。这样宝宝就比较容易接受,嫉妒心的克服也比较有效。

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她会知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她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当宝宝学会经常这样去考虑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且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评价别人。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消除宝宝嫉妒的方式,比如帮助孩子克服不足、培养宝宝移情能力、减少使宝宝产生嫉妒的环境刺激,和宝宝一道玩竞赛型游戏等。家长也可以去尝试,只要用心调教她,不久你就会看到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公主了!

第二十一节撒谎的女儿怎么办

如果你家的小女孩有一天对你说了谎话,你会怎么样呢?也许你现在还没考虑好,那我们先看看一群撒谎的小朋友和一个撒谎的小朋友:

集体撒谎:

在幼儿园,老师问小朋友周末去哪玩了?一个小朋友说:“妈妈带我去了荔枝公园……”接下来,七八个小朋友都会说,他们也去了荔枝公园。如果一个小朋友说“我去吃了肯德基”,结果,又有大批周末去吃了肯德基的小朋友……

天天撒谎:

周一,天天去幼儿园,妈妈给了天天一包糖果,让她交给老师,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吃。天天回家后,妈妈问:“天天,你是不是和小朋友一起分糖果吃了?”“是啊。”几天后,妈妈遇到天天的老师,聊天时发现天天并没有把糖果给小朋友,而是自己吃了。妈妈回家对天天说:“天天,老师说你没有分糖果给小朋友。”“妈妈,我也是小朋友啊。”

从上面两个撒谎事例我们看到这些宝宝显然是明目张胆地撒谎了。我们也能感受到上面两种撒谎是不同的,但是什么让天真的小宝宝们撒谎呢?

其实撒谎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宝宝撒谎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识能力相关,关于宝宝撒谎专家总结了以下几个类型:

撒谎为了满足虚荣心;

撒谎为了开玩笑;

撒谎为了保护自己;

撒谎是为了自己的隐私权;

宝宝第一种“撒谎”是小错误,后面四种撒谎是有目的的撒谎,主要源于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们学会“撒谎”,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在以上这些撒谎中,有些宝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撒谎,他们的撒谎带有幻想性,而这多是3岁以内宝宝经常发生的。比如,我们提到的幼儿园小宝宝集体撒谎,因为这时宝宝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把想象的事物当做现实的事物来描述。当宝宝的时间概念、表述能力、记忆力等再发展成熟一些的时候,就不会再出现“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情况了。

我们可以看到宝宝这种撒谎带有幻想性,他们将自己的幻想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表达也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漏洞百出的特点。比如,有些小宝宝看到别人有漂亮的衣服,幻想自己也有,于是就“说谎”了。

被动性撒谎

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受到妈妈的赞赏,宝宝会撒谎。其实,他们天性纯真、直率,根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情绪,和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

所以,无论是有目的的撒谎还是没有目的的撒谎,家长都不用过于担心,心理学证实:说谎者必须具备将自己未曾体验的事,说得像确有其事的能力,这表示他们具有将语言与行为分离的能力。所以,家长只要适当地引导,宝宝都会养成诚实的好品质。

下面是一些应对撒谎的措施:

给予宝宝隐私空间

虽然宝宝小,但是她同样有隐私权,当宝宝知道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就更加希望被他人承认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个体,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块空间。

为了这个空间,宝宝也许会撒谎保留一下自己的小秘密,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等原则问题,家长也就不必深究了。

让责罚变得更策略些

当宝宝做错事,为逃避责罚而撒谎的时候,家长不要对宝宝十分严酷。因为这样会给宝宝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但不会改变宝宝的撒谎行为,相反,还可能让宝宝依赖撒谎来逃避责罚。

另外,3岁左右宝宝的撒谎,多半是他们的想象力发挥了作用,并非是孩子存心撒谎,所以爸爸妈妈不用高度戒备,也不必批评孩子。

聪明的父母可以利用宝宝的错误说些别的话,既让宝宝明白自己的错误,又给了宝宝面子。

表扬诚实的行为

要改正孩子撒谎的行为,就要让宝宝知道诚实是正确的,“如果你告诉妈妈实话,妈妈就不怪你”这句话虽然老套,但是十分管用。既然都不会责罚孩子,她还有什么可害怕的,自然是一五一十把真相都说出来了。

给予宝宝幻想性“撒谎”的空间

撒谎的过程其实就是宝宝想象与创作的过程,它对培养宝宝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宝宝撒谎说自己有漂亮裙子时,父母可以这样说:“宝宝,你没有这样的衣服,但是你确实很希望有一件这样的裙子,对吧?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宝宝:“瞎说什么呢?你哪儿有这样的裙子?”

给宝宝一次设法补救的机会

如果你的宝宝发生行为性撒谎,家长要相信宝宝会改正错误,并可给宝宝提供一个补救的方案。这样,既可以让宝宝自省,又让她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第二十二节宝宝的心理需求

需要父母的认真倾听当宝宝拿着彩笔在墙上乱画的时候,你是否听到了宝宝对色彩的关注?当宝宝甩开手,不听话时,你是否看到了宝宝对独立的向往?当宝宝黏着你不肯让你工作的时候,你是否听到了宝宝希望你的亲吻和拥抱?宝宝有时还会闷闷不乐、大哭大闹、发脾气、不讲道理,在他们每一个的表现背后,都有一个理由———渴望得到父母关注自己精神或身体上的需求……但是这些,你都读懂了吗?你知道宝宝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倾听宝宝,先要知道宝宝需要什么,下面是不同阶段宝宝的心理需求,父母可以据此初步倾听宝宝的心声了。

2~3个月的宝宝内心渴求抚摩交流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有社会性的要求,他们需要父母的抚摩,需要与人交流,需要玩。

4~5个月的宝宝喜欢不受约束地“玩”

他们的手发育了,所以开始喜欢抓握、摆弄东西。当摆弄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他们会很愉快,但是如果他的要求受到限制,就会发脾气。所以,这时,爸爸妈妈应该让宝宝摆弄个够。

6个月以后的宝宝分享爱心

宝宝离开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就会焦虑、悲伤;与陌生人相处时,还会害怕。所以,当宝宝表现出对父母的强烈依恋时,要尽量满足她,这样宝宝才会有安全感,遇到陌生环境,也不至于过分惧怕和焦虑。

1~3岁的宝宝有了同情心

宝宝会看到别人笑而笑,看到别人哭而哭,这种简单的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所以,爸爸妈妈要根据宝宝的同情心,培养她对新事物的兴趣。

当了解宝宝心理需求之后,在面对宝宝的表情变化、动作变化时,父母就能大致猜出他们想些什么了。由此,进一步去关爱宝宝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因为宝宝1岁以内,不能进行语言交流,所以更需要父母去认真倾听她的其他语言。下面是美国婴儿心理学教授斯克佛在婴儿面部表情与心理活动一书中总结的1岁以内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对父母倾听宝宝、教育宝宝有很大的帮助:

1~6个月

瘪嘴啼哭

哭声是宝宝最初的心理语言。由于6个月前的婴儿不能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所以,他们就用啼哭表示他的身体状态和意愿。

好像受到委屈似的瘪起小嘴,是啼哭的先兆,不久啼哭由小变大,很多情况,是因为她肚子饿了,寂寞了,厌烦了(要父母给她换个环境或姿势)。

牵嘴而笑,表示兴奋愉快

宝宝出生后就能发出“自发性的微笑”。母亲的爱抚、父亲的逗乐可以使她得到精神的满足,这样她还会手舞足蹈,给予爸爸妈妈“社会性的微笑”。这种笑是突然发出的,口角牵动,笑容骤现,并且满目发光,不久笑容停止,那是宝宝等待妈妈的鼓励了。妈妈可以用手轻轻抚摸宝宝的面颊,或在其面、额部亲吻一下,以示鼓励。

咧嘴,要小便

据研究女宝宝经常咧嘴或上唇紧合下唇来表示小便。父母若了解宝宝的小便信号,就能摸清宝宝的小便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那么宝宝的自控能力和良好小便习惯就会养成。

红脸横眉,要大便

宝宝如果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那就表示宝宝要大便了。

玩弄舌头、嘴唇吐气泡,自己玩

宝宝吃饱喝足、换干净尿布后,没有睡意的话,就会自得其乐地玩弄嘴唇和舌头,吐气泡、吮手指,大人此时最好不要去打扰她的兴致。

6个月~1岁

宝宝过了6个月,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得到发展与增强,就会用各种动作和形态的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了。

6~7个月宝宝张开双臂表示欢迎,转头避开表示拒绝。

7~8个月宝宝拍手微笑表示高兴,摇头哭喊表示厌烦。

9~10个月婴儿用手指指点表示要求或示意。

11~12个月宝宝发出声音表示意愿。

其实,父母对宝宝的心理倾听不只在1~3岁,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父母去认真倾听。

第二十三节宝宝不听话,如何去批评

批评是引导宝宝改正缺点的一个很常用手段。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无批评教育”成了大家共同膜拜的教育方式。宝宝稍有成就,父母就大加赞扬,甚至有了错误也不敢批评,唯恐打消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认为宝宝有点小错算不得什么。

从很多方面来说,小女孩相对小男孩要乖许多,很多时候她们都是听话的乖宝宝,所以她们受批评的频率低很多。再加上小女孩也比小男孩要敏感许多,所以当家里的小女孩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往往因为她敏感、很少“犯错误”而不去批评。

不久,父母就会发现,骄傲、任性、脾气大的小公主光临到家:还没等你批评,她就开始哭闹;你批评你的,她做她的;你批评她,她反驳你的理由比你还足,声音比你的还大……于是此时家长就发现公主成魔女,难以管教了。

其实,小女孩的批评,不能因为敏感少犯错而不去批评,而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让她们学会接受正确的批评教育。家长良好的批评不是劈头盖脑,而是像厨师烹饪一样,要掌握好火候。火小了,批评没有作用,火大了,批评就成了宝宝的心理负担。

那么家长如何掌握火候,适度批评家里小公主的错误、不听话呢?

火候一:走在批评之前

在批评宝宝前,先要思考宝宝为什么犯错误,是不是有自己的原因。例如,宝宝没有拿好杯子,牛奶洒了一地。你一定要冷静地问问自己:在这之前,有没有提醒过宝宝不要自己去拿盛有牛奶的杯子?在这之前,有没有教过宝宝要轻轻地拿装牛奶的杯子?因为这是作为父母应该做到的,如果你没有做到就不要把错误全部推到宝宝身上。

此时你只要告诉宝宝以后要轻拿杯子,如果自己拿不了就要请爸爸妈妈来帮忙,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此时教给宝宝避免犯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教宝宝认识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比如,“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宝宝能够接受认可批评,长大后才能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甚至面对别人的非议也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承受较强的挫折。

火候二:不能使用的批评方法

威胁恐吓

宝宝吵闹、不肯睡,妈妈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这种方法会破坏了宝宝对家长的信任和依赖,使其胆小怕事,甚至导致恐惧症或者焦虑症。并且这还会使宝宝模仿这种行为去骗人、吓唬人,让别人答应自己的不正当要求。

轻视

这是家长拿宝宝和别人孩子比较后的失衡感引起的,别的宝宝拿到小红花,自己宝宝没有拿到,家长自己心理就有些嫉妒了,迁怒于宝宝:“宝宝不如明明,要是像明明那样好,妈妈才会不生气……”这样批评宝宝,只能让她变得更自卑,甚至自己的优点都失去了。

羞辱斥责

有句话说,“童心不可辱”。宝宝也有自尊心,如果父母总是说:“宝宝笨,不听话!”那么宝宝只能产生逆反心理,真的“不听话了。”

火候三:正确批评的几项原则

批评对事不对人:不要说“你总是不听话!”

不作无根据的判断:不要说“你说,不是你是谁?家里没有别人!”

不搞“翻箱倒柜”:“上次你就打破了一个碗,现在又不小心。”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

批评要点到为止。

心情不好时勿批评孩子。

要注意尊重孩子。

对宝宝批评时要回忆她的优点进行表扬。

一天之内对宝宝的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要及时。

总之,不管宝宝有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要平心静气地拿出最恰当的、最好的批评方式来,让我们的宝宝健康成长。

0~3岁是宝宝人生的第一步,在这一时期,他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这时判断宝宝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看他能否达到这一时期大多数宝宝所具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0~3岁宝宝心理健康进行评估。

标准一:智力正常

心理健康的宝宝智力是正常的,多数宝宝的智商(IQ)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一定的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并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

天才宝宝的记忆力极强,识字多,学会说话早,对事物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智力低下的宝宝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

标准二:情绪愉快、稳定

心理健康的宝宝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过他们的情绪以积极的为主,总是充满了喜悦与欢乐。他们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当他们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后,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最终得到良性循环。

当然宝宝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也会出现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不会太频繁。如果一个宝宝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心理就不大健康了。

标准三:意志健全和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他们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当然,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也得到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有限。

意志不健全的宝宝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摔倒了总是大哭,让家长抱起来才作罢。他们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玩玩具经常表现为摸摸这个,碰碰那个。另外,他们行为上表现思维混乱,前后矛盾,变化无常的特点。他们会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但是却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标准四: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

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他们对人有礼貌,会说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他们会破坏别人的游戏,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感到不舒服。

标准五:人际交往和谐

宝宝的人际关系是指他们和父母、教师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宝宝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人,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他们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做游戏时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过分的拘束害怕。

家长可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对自己宝宝进行评估,让宝宝得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