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故”结缘,解事故谜团 ——记交管局丰台支队事故科康秀林、何培刚
作者:txsm 发布时间:2019-07-16
来源:北京市公安局 www.bjgaj.gov.cn 2019年07月14日
在交管局丰台支队事故科,今年54岁的老康是个不老的传奇。从警32年,在事故处理这个圈子一待就是28年,“从未被当事人投诉”“办起案子不吃不喝不睡”“细致的工作记录本码起来比人高”……这些是同事们谈起老康最真切的感受。
事故科处置的案件以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和重大逃逸为主,他们可谓是“交警中的刑警”:短时间内勘察现场、绘制现场图、固定证据、调查走访、问询笔录……极大考验着民警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事故科,师徒结对早已成为传统,小何便是老康的徒弟和搭档。
6年来,这对师徒因“事故”结缘,又在无数个白天黑夜事故现场奔波,破解谜团,还原真相,守卫公平与正义。传奇在传承,故事在继续。
结缘:“这个老民警不一般”
小何和老康的初次见面竟是在病床前。
加入丰台交通支队事故科前,小何在一次酒驾夜查时被酒驾司机不慎撞倒。肇事司机逃逸,无法继续坚持的小何马上被送往医院。经过诊断,小何右肩膀骨折,韧带撕裂,需要手术。
巧的是,来到小何病床前了解情况、做笔录的正好是支队事故科民警老康。老康个头不高,肤色黝黑,眼神里透着的尽是老民警才有的刚毅和果敢。“问起笔录细致地很,笔头上工工整整,俨然是‘教科书’一般。”小何说,这次笔录让他印象深刻,“这个老民警确实不一般。”
2013年10月,丰台支队事故科补充“新鲜血液”,当年27岁的小何也是其中之一。无巧不成书,当年那个“不一般的事故民警”老康,成了小何的师傅。
师徒第一次出现场的日子很快来临,北京五环路上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追尾事故:一辆货车停在路中间,后方的两轮摩托车追尾前车后躺倒在地,骑车人当场死亡,现场一片狼藉……
到底是货车司机所说的两车行驶过程中追尾,还是货车原本就停在路当中引发的事故?其对于事故定性有着本质的不同,全凭货车司机“一张嘴”是难以真实还原事故原因的。小何初来乍到,正一筹莫展的望向了老康,老康的眼睛却盯住了货车下方掉落的泥土。“这块泥是从货车尾部垂直掉落在地面上的,如果是行驶过程中发生的追尾,泥土应该在车辆停止位置的后方,而现场掉落的泥土在货车正下方,这说明在发生撞击前,货车就已经停在了路上。”老康说。
证据很快得到固定,老康的机敏与老道给小何好好上了一课。“这些东西是学校里学不出来的,也是在路面执法遇不到的。”小何说。
老康是小何业务学习上的“富矿”:他的案卷细致入微,除了关键信息记录清楚外,各方面细节也都不会落下,别人记录下来用三四页纸,老康要用三四十页。他的工作笔记上能查到参与处理的每一起案件详细经过,而老康也对自己办过的案子都如数家珍,问起哪件聊哪件,时间地点事情经过等等细节全都记得门儿清。
这些案卷和笔记有时就成了小何的“参考资料”,不同类型的案子都能在其中吸取些经验。有同事说,老康的案卷稍加整理就是一部好剧本,这些案卷也是老康的“护身符”,在办案终身负责制下,老康办的案子即使是十年、二十年后有人来找,依然无懈可击。
解谜:“徒弟的‘新技巧’赢了我的‘老办法’”
如果说丰富的办案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是老康的“法宝”,那么作为事故民警的青年代表,小何也有着让师傅赞不绝口的“妙计”。
两年前,老康和小何处理过一起疑点颇多的肇事逃逸案件。到达事故现场时,除了被碾轧身亡的当事人和其身旁的电动车外,其余可供参考的线索不多。“当时,从受害者受碾轧部位进行分析,初步判断肇事车是一辆大型车辆。”小何说,而现场周边并没有摄像头,师徒两人只能通过沿线一前一后两个摄像头来判断特定时段内有可能从该事故地点通过的车辆类型。
没有监控摄像、没有目击证人,找寻肇事车辆犹如大海捞针,连续几日的走访调查都没有进展,案件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就在这时,小何灵机一动,“这个地点有公交车路过,公交车的发车间隔基本固定,如果在案发时有公交车经过,公交车上安装的摄像头就可以记录下案发过程。”
说到这儿,老康也兴奋起来,“可是我们怎么知道有哪几路公交车从这里路过,又怎么能找到刚好经过的司机呢?”
“我看可以到公交集团跑一趟”,小何说着很快用手机上网查出了途经该处的四条公交车线路,又通过发车间隔锁定了其中一趟。“接下来就是找到当天的司机。”小何说,通过和公交场站联系,小何真的很快找到了当天出车的司机。
案件有了眉目,很快就有了实质进展,通过公交车视频进一步缩小了符合条件的大货车范围、又走访周围工地调阅了大货车出入记录,最终确定了嫌疑车辆!经过对车辆进行勘验,两车划痕完全吻合……
“年轻人有闯劲儿、有热情,思路开阔,这是我们老民警所佩服的。”老康说,这次经历后,他也对办案有了新的认识,“出现场、走访需要体力,勘验、画图需要脑力,而遇到困难时,让事故现场‘讲’出实情,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啊!”
师徒有两人 初心向一处
入了夜,小何和老康就怕手机响。在事故科值班,心里那根儿弦就得崩得紧。几天前,某高速主路上发生了一起碾轧事故:凌晨时分,一位老人不知为何出现主路上,被一辆小货车剐倒后,不幸又被后车碾轧……处理这起案子,小何和老康又是几天没回过家、没睡过一宿整觉。
这场交通事故,难点不少,如何找到老人的家属确定死者身份?剐倒人的肇事车辆在哪?第一个碾轧的车辆在哪?……面对这一连串的问号,小何又拿出了老康以前办案时的拼劲儿。画现场图、拍照、找寻散落物、清理现场、沿路排查监控……师徒二人紧张的忙碌着。
老人浑身上下只有一张超市购物小票,他们师徒二人就是凭着仅有的一张购物小票,找到了购物超市,又根据购物时间调取了录像,确认了老人身份,最终找到了老人的家属,这让家属得以慰藉,甚是感激。
通过监控录像,第一辆碾轧车辆信息确定,司机称当时天色较暗,并没有看清车辆到底轧了什么,但车底尚存的“证据”不会说谎,碾轧车辆确认无疑。
可是,剐倒老人的货车司机却咬死了自己并没有剐倒人,而且轻微的接触也没有在小货车上留下什么痕迹。“明知道就是他,但就是没有证据。”怎么办,小何暗自较劲,“这个案子非破不可。”又一次对车辆进行细致勘验,关键信息出现了!“在车厢外侧的两个铆钉上,我们发现了衣物纤维,这和老人衣服材质相吻合,这就是小货车剐倒老人的关键证据!”
在北京市交管系统,有很多像老康和小何一样的事故民警,他们出现在事故现场,出现在医院甚至工地,他们默默无闻,却是“一警多能”,为道路交通公正公平地执法奉献着自己的日日夜夜。小何和老康成为师徒以来,共处置事故超过100余起,没有一起有投诉。“把案子办成铁案,就是我们的追求。”老康说。
(提示语:我们是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在互联网上的执法账号。我们的任务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巡逻”,及时制止违法犯罪信息在网上传播。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传播不实信息,散布谣言等扰乱社会秩序的,都属于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