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方兴未艾 大环境下共掘金
作者:txsm 发布时间:2017-11-22
2017年快要过去,影视圈的大小荧幕被网络文学“承包”的热潮依旧存在。无论是电影《悟空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还是电视剧《楚乔传》《醉玲珑》,以及将要播出的《如懿传》《凰权》《橙红年代》等,这些引发观众热议与追捧的热播影视剧,背后都是网络文学的身影。
自10年前网络文学开始尝试改编影视剧,这种现象方兴未艾。最近,阅文集团、掌阅科技的上市成功,更让资本市场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力量。随着网络文学企业的进一步升级,网络文学公司与影视公司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有了一些改变。当下,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IP买卖关系,而是互相融合,彼此扶助,共同在热闹的大环境下掘金。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达到了3.33亿,国内网络文学产值达到90亿元。2016年,40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超过1760万,作品总量达1454.8万,作品数达到175万种。
数量极多的网络文学,渐渐进入影视公司视线范围内,也成就了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极大丰盛。掌阅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良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来说,创作更加自由,表达更加奔放,传播更为快速且直接,这些特性使得网络文学百花齐放,关于爱情的,关于生命的,关于梦想的,关于奋斗的,关于自我的……各色自由而创新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对影视造成冲击,网络文学受影视改编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并且,网络文学作者队伍里的人数远远多于传统作者队伍。网络文学门槛就比较低,创作形式比较灵活,运营方法也比较新颖,因此吸引了上千万作者涌进网络文学行业进行创作。“它保证了网络文学可观的产出量。在这么大产出量的基础上,从里面出现一些优质的作品其实是很正常的。”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说。
对于影视公司来说,他们也更愿意改编经过市场认证的、有大量粉丝和认知度的网络文学作品。华策克顿集团旗下宽厚文化总经理、《橙红年代》总制片人徐颐乐就很看重网络文学原著的力量,在这部电视剧开播发布会上,她专门分享了3个《橙红年代》的“书粉”故事。她认为,无论是现实主义元素,还是强情节的剧情设置,都让这个IP更适合以影视化的手段进行二次艺术创作与跨平台传播。
当前,热播影视剧绝大部分来源于阅文集团旗下的网络文学,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文辉对此认为:“相较于传统的影视剧本,网络文学在作品连载时期就积攒了大量的人气,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通过优质改编后,将原生IP的内核优势进一步放大演绎,再加上明星的加盟,短时间内便能迅速扩大影响力,缩短了影视作品的发酵周期。而且,网络文学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经历过读者考验,沉淀下来的作品内容质量过关,改编起来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大大降低了内容风险。”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是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也不是谁都能走通的。纵观这些年网络文学改编史,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失败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那么,什么样的网络文学才能改编成好的影视剧作品?失败的案例中是否有一些共性?
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说,周运认为,改编影视剧的网络文学不一定要篇幅很长,可能篇幅适中更适合。“其实就是把故事里一些核心的东西讲出来,这就够了,最典型的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一篇中型篇幅的小说。包括《鬼吹灯》也是这样,因为《鬼吹灯》是系列文,它拍成影视的时候其实每次只拍了其中的一两本书。”
由于网络文学按字数付费的特性,当前单部网络文学动辄上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周运说,这样的热门作品可能在粉丝基础上合格,但是从作品情节故事的架构上,可能这种超长篇是不适合改编影视剧的。“文章太长,可能整个故事架构注了水,被拉长了,直接去改影视的话,反而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周运认为,篇幅适中的、架构比较完整的、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内涵的网络文学,更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故事性强、戏剧张力强、人物塑造成功、所表达的主题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网络文学作品,是改编影视剧成败的关键因素。”王良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他对《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尤其认同,“《七月与安生》延续了陈可辛在女性话题上一贯的风格——‘在此岸望彼岸’,我们每个人都在羡慕别人,希望成为别人,因此,《七月与安生》借由一段三角恋表现了女孩们的青春成长蜕变,以及女孩之间的友谊转变。人物经由事件得到成长的过程,是影视作品必须体现的,《七月与安生》表现得很好,其深层次的主题也恰恰击中了每个观众的内心诉求,并与之产生了强大的共鸣,而另一浅层次的主题是爱情、友情之间何去何从,这也是每个女孩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疑难杂症,因此《七月与安生》好评一片”。